96上婚姻與家人關係
標題 1~12章重96上婚姻與家人關係重點整理
留言者 筱楓 留言時間 2006-02-18

第一章:婚姻與家庭概觀

第一節:婚姻與家庭的起源
「昏姻」-娶嫁.
.群婚:1.交輩群婚:毫無限制、雜亂的性關係生活
.
2.
等輩群婚:排除與祖輩、少輩、雙親與子女間互為夫妻的形式
.
所有同輩的男女皆互為夫妻,稱為「血緣群婚家庭」
.
一群姊妹是他們共同丈夫們的共同妻子稱為「亞血緣群婚家庭」
.
3.
族外群婚:只能在集團外尋找性伴侶和婚姻配偶
.
產生了亂倫禁忌、近親婚配的種種限制
.
.對偶婚:一對男女,或長或短的時間內比較固定的偶居,但可以輕易離婚的婚姻狀況
.
.一夫一妻制:對偶婚演變而來
.

第二節:婚姻與家庭的意義

.婚姻的意義
婚姻包括幾個要素:
(1)
要有兩個人,且大多數的社會只允?#92;兩個性別不同的人結婚
;
(2)
是社會或法律認可的儀式
;
(3)
是要共同生活的
;
(4)
是滿足情感的
.
婚姻可以定義為「兩個人,為滿足情感需求,經由社會或法律認可的儀式,以營共同生活」
.
.家庭的定義

民法:「稱家者,謂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之親屬團體」.
中外學者對家庭定義的共同處
:
(1)
要有兩人或兩人以上
;
(2)
要共同生
??
(3)
要分享生活
.

第三節:婚姻與家庭的變遷

.由「人口學觀點」看婚姻與家庭變遷
1.
人口成長趨緩,家庭人口高齡化
「扶老比」-每百位15~64歲人口要扶養之65歲以上人口.
2.
國人平均壽命增長,且女性壽命較男性為長,家庭中失偶老人多為女性

3.
初婚年齡提高,適婚年齡者漸趨晚婚
4.
離婚率與再婚率升高,造成單親、繼親家庭漸多
5.
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部分子女照顧由機構取代
.由「?#92;能觀點」看婚姻與家庭變遷
文獻中,綜合歸納出家庭的?#92;:「保護及照顧?#92;能」、「教育與社會化?#92;能」、「生理?#92;能」(性與生育)、「經濟?#92;能」、「娛樂?#92;能」、「宗教?#92;能」、「情感?#92;能」.
.由「家庭特質」看婚姻與家庭的變遷

我國傳統的家庭特質:
1.
複式家庭

2.
男系父權制度
3.
重男輕女的習俗
4.
絕對服從的教養態度
5.
婚姻不自主
6.
財產共有
7.
具有綜合?#92;

我國近年來發生的家庭特質重大變遷:
1.
核心家庭增多,傳統大家庭相對減少
.
2.
父權及夫權家庭趨向於平權家庭,長輩權威趨於低落
.
3.
職業婦女增多,妻之經濟依賴減輕,家計趨向共同負擔
.
4.
傳統家庭倫理式微,祖先崇拜不如過去受到重視
.
5.?a
?#92;能由普化趨於特殊化,以滿足家庭情感需要為主要,其餘則轉為社會負擔,尤其是子女的教育
.
6.
傳統孝道日趨淡泊,家庭趨向以子女為中心
.
7.
夫妻不再受傳統倫理的束縛,趨向以感情為基礎,穩定性減低,家庭糾紛增多,離婚率升高
.
8.
傳宗接代觀念減輕,家庭人數減少
.
9.
親職受到重視,尊重子女人格獨特發展,養而目的不再是為了防老,子女均受教育,輕重之別趨於平淡
.
10.
家人相聚時間減少,關係趨於疏離,衝突增多
.
11.
婚前自由戀愛取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擇偶標準大部分消失
.
12.
貞操觀念趨淡,兩性關係愈見開放
.
13.
單身家庭及子女不在身邊的家庭增多,年老父母乏人奉養
.
14.
男女趨於平等
.
15.
老人問題趨於嚴重
.

台灣的社會變遷及其對家庭特質的影響
:
1.
生活水準提升,家庭日趨富裕
.
2.
家庭往都市集中,遷徙頻繁
.
3.
家庭結構改變,老人問題興起
.
4.
生育率下降,離婚率提高
.
5.
婦女就業人口增加
.
6.
家庭有整體性、全面性、結構性的改變
.

第四節:婚姻與家庭中的家人關係

.家人關係
1.
夫妻關係
2.
血親關係:(1)直系血親-親子關係
祖孫關係.
(2)
旁系血親-手足關係

親屬關係:親族和親戚的總稱.
「親族」-同宗而有血統關係的人
.
「親戚」-親族以外有姻親關係或有血統關係而不同宗的人
.
3.
姻親關係:(1)血親的配偶-兄嫂、姐夫等
.
(2)
配偶的血親-公婆等
.
(3)
配偶血親的配偶-妯娌等
.
.親等計算

表兄弟為四親等;舅舅為三親等,所以舅媽也為三親等.
.「親等」和「婚姻與家庭」的關係

1.
結婚
2.
扶養:(1)互負扶養義務者:直系血親相互間
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
兄弟姊妹相互間
家長家屬相互間
(2)
扶養義務人之順序:a.直系血親卑親屬
b.
直系血親尊親屬
c.
家長
d.
兄弟姊妹
e.
家屬
f.
子媳、女婿
g.
夫妻之父母
3.
遺產繼承人:(1)配偶
(2)
直系血親卑親屬
(3)
父母
(4)
兄弟姊妹
(5)
祖父母

第二章:家庭理論與應用
第一節:家庭發展理論
.家庭生命週期階段分法的依據
1.
依家庭大小的改變:(1)穩定階段-沒有子女
(2)
擴大階段-養育子女
(3)
穩定階段-持續養育子女
(4)
收縮階段-子女陸續遷出
2.
依最大子女的年齡:(1)學前階段
(2)
學齡階段
(3)
青少年階段
(4)
少年階段
3.
依家中生計負擔者的工作狀態:(1)中年歲月
(2)
退休階段
.家庭生命?g期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階段
第二階段:初為父母階段(新生兒未滿3)
第三階段:子女學前階段(最大子女3~6歲前
)
第四階段:子女學齡階段(6~12歲前
)
第五階段:子女青少年階段(12~20歲前
)
第六階段:子女送出階段

第七階段:中年父母階段(進入空巢階段)
第八階段:退休階段

簡化為:建立期、擴展期、收縮期.
發展任務
:
1.
家庭建立期:(1)婚姻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2)
家庭規則的建立
(3)
雙方親屬的認識與熟悉
(4)
為人父母的準備
2.
家庭擴展期:(1)初為父母的準備與適應
(2)
夫妻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3)
親子關係的學習
(4)
子女手足間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5)
家庭與學校的聯繫與溝通
3.
家庭收縮期:(1)中老年夫妻的調適與適應
(2)
退休生活的安排
(3)
為人祖父母的準備
(4)
父母與成年子女代間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5)
成年子女手足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家庭生活史中夫妻婚姻滿意度呈現U字型.

第二節:家庭系統理論

主要是以個人與家庭成員間的互動來討論家庭動態、組織、過程.
主要基本概念
:
1.
系統:定義-「由互動組合的一個整體」

2.
整體性:指一個系統的全體性,整體的家庭系統並不等於家庭成員的總?X而已,更包括成員與成員間的互動,個人的問題意味著家庭系統的病態.
3.
次系統:家庭中比家庭小的系統稱之.一般而言,家庭中持久的次系統為夫妻、親子、手足3個次系統
.
4.
關係:家庭中任何系統都是由連結家人之間的關係所構成,如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等

5.
家庭規則:家庭是一個規則管理的系統,有些是公開的,有些是隱藏的,雖不說家人都知道.
6.
界域:3種定義:(1)界定家庭的次系統:如夫妻、親子、手足等次系統
.
(2)
界定物理界限:如家庭中私人房間
.
(3)
界定家庭成員
.
界域是指維護家庭系統完整性及凝聚力的一種象徵性保護膜,它能使家庭系統免

於外在環境或壓力的侵擾,同時也能調節系統內外平衡的?#92;.
Olson
的環形模式主要理論根基為「曲線假設」,整個模式包含2個要素
:
(1)
凝聚力-指家庭成員對彼此之間的感情聯繫,由高而低有:糾結、連結、分開、疏離4
.
(2)
應變彈性-指家庭中的領導、角色關係、規則的改變總量,由高而低分為:混亂的、彈性的、結構的、僵化的.(p36
)
7.
回饋圈:是指一路徑,當家庭回饋圈一旦建立之後,家庭系統將維持行為模式.回饋系統分
:
(1)
正向回饋-是一開放的家庭系統,是使系統改變,而遠離系統原來的狀態,打破家庭中固著的現象,又稱「型態創原的回饋」
.
(2)
負項回饋-是一封閉的家庭系統,使系統固著、不改變,又稱「型態靜止的回饋」
.
運用家庭系統理論學者們,主要認為家庭問題的產生主要源於家庭內的次系統產生了問題
.

第三節:生態系統理論

1.
小系統:指個人直接面對面接觸或直接參與的人或事物,接觸為最直接,也最頻繁,對個人影響最大、最深遠.如家庭、學校、同儕團體、工作場所.
2.
中間系統:如家庭與學校、學校與工作場所、家庭與鄰居等
.
3.
外系統:指個體並未直接參與的系統,卻會影響個人直接參與的小系統,會間接影響個人的成長、價值觀等
.
4.
大系統:社會、文化、次文化、價值觀等較高層次的系統
.
生態系統理論解釋個人與環境互動的方式,及其影響
.

第四節:家庭壓力理論

.ABC-X模式
(
)壓力事件-A因素:可預期-誕生或死亡等;
不可預期-自然災害、失業、交通事故等
.
(
)家庭擁有的資源-B因素:分為-1.個人資源2.家庭系統資源3.社會支持體系資源
.
(
)家庭對壓力事件的界定-C因素

(
)壓力的高低程度或危機-X因素:危機的界定有三:
1.
一個平衡狀態的嚴重失序
;
2.
非常嚴重的壓力
;
3.
非常劇烈的改變,以致家庭系統面臨障礙、喪失機動性、且失去能力
.
.ABC-X模式

ABC-X
模式增加了「時間系列」,即家庭面對壓力或危機後的因應措施,以解釋家庭危機
處理後的調適情形,而來說明雙ABC-X模式.
(
)累積性壓力事件-aA因素

(
)現存及新開發的資源-bB因素
(
)對上次事件危機、累積性壓力事件、現存及新開發資源的界定-cC因素
(
)調適-xX因素(p45)

第五節:社會交換理論

.社會交會理論的基本假定
1.
對「人性」的假定:(1)人都在追求酬賞,避免懲罰;
(2)
個人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會尋求最大利益與最少成本
;
(3)
人是理性的動物,因此在行動前,會利用有限的訊息計算酬賞、成

本、並考慮替代方案;
(4)
用來評估酬賞、成本的標準人人不同,這些標準也會隨時間而改變
;
(5)
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個人認定他人行為的重要性因人而異,且會隨時改變
.
(6)
當酬賞遠高於個人的期望時,再次得到時,個人對同樣的酬賞評價會較低
.
2.
對「關係」的假定:(1)社會的交換特質是相互依存的,獲得利益者,通常也是利益提供者
;
(2)
現存關係的經驗會引導繼起的交換-即在一個人所做過的一切行為裡,若其中某一特定行為時常得到酬賞,那麼該行為會重複出現
;
(3 )
社會交換受制於互惠規範-當交換為單向,其模式會停止
;
(4)
社會交換受制於公平規範

(5)
互動關係的變動或穩定,是依據關係中參與者的吸引與依賴結果.
.社會交換理論的主要概念

1.
酬賞:包括物質的、精神的.
2.
成本:包括「投資成本」-個人為得到某種期望的結果,所付出的時間及努力
;
「直接成本」-在交換的過程中,直接給予他人的資源
;
「機會成本」-當我們利用某種資源來完成某件工作、目標、需求的同時,也減少了該資源未來的可用性
.
3.
利益:酬賞大於成本
;
4.
交換結果:交換結果=酬賞-成本
;
5.
參照水準:個人以過去的經驗及期望所建立的標準,用來評估交換結果滿意與否
;
6.
互惠規範:在長期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有一方認為自己永遠在付出,而沒有獲得適當的回饋,則「不公平感」就會產生,使得原本維持的互動關係結束
.

第六節:符號互動理論

.符號互動理論的重要概念
1.
符號:包括語言、文字、手勢、肢體動作、表情、各種符號等.
2.
自我:指個體所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實體,包括軀體的、心理的,各種特徵及由之發生的各活動和心理歷程
.
「自我概念」指個人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是個人根據以往生活經驗對自己的看法
.
3.
社會化:個人從完全無知無助的嬰兒起,就經由與他人的互動、交往而受到別人行為的影響,使得個人逐漸學到符合社會要求的行為稱之
.
4.
角色:某一地位有關之社會期待
.
5.
情境定義:面臨問題時對所處環境的檢視稱之
.
6.
角色取替(角色設擬):憑個人的想像,以「設身處地」方式去揣摩、扮演別人的角色
.
符號互動論強調社會化及社會互動,重點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質、互動過程、互動時

的社會符號及個人意義.

第七節:衝突理論

社會衝突論者認為社會變遷不僅是必然的,而且是急遽的.
.社會衝突理論的基本假設

1.
在一個系統中,如果稀少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則此系統中統治與從屬部門之間的利益衝
突將愈大.
2.
愈多的從屬部門察覺到他們真正的集體利益,他們就愈可能去質疑稀少資源分配不均的正當性
.
3.
一個系統中察覺其集體利益的從屬部門愈多,他們就愈會質疑稀少資源分配的正當性
,
且愈可能去組織、發起對抗此系統的統治部門的外顯衝突
.
4.
由一個意識形態所統合的從屬部門愈多,且其政治領導結構愈發達,則一個系統中的統治部門與從屬部門,就愈會形成兩極化
.
5.
統治者與被支配者愈趨兩極化,則他們的衝突也愈激烈
.
6.
衝突愈激?P,系統的結構變遷及稀少資源的再分配便會愈強烈
.
.衝突理論的基本概念

1.
人性
2.
為有限的資源競爭
3.
階層
4.
權力
婚姻家庭與家人關係中諸多事件,可以用多個理論共同解釋.

第三章:兩性關係

性別:社會性的男女差異稱之.
第一節:兩性差異與性別刻板印象

分析差異前有3個觀點需釐清:
1.
兩性之間雖存在差異性,但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
2.
兩性之間生物性的或心理性的差異,有時是經由社會文化因素而強化的,並不絕對單存

是與生俱來的.
3.
除了性別差異之外,人與人之間存在更多的個別差異
.
.兩性差異

(
)生理結構與生理?#92;能的差異
(
)認知能力
1.
語言方面
2.
數的能力
3.
視覺
(
)人格特質
「氣質」指一個人基本的情緒傾向.
.性別刻板印象

(
)何謂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對於某特定性別抱持著簡單、固定而僵化的信念
.
(
)「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

「真實核心理論」-強調兩性之間除了存在少?#92;的差異性之外,其實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但因為我們期待兩性之間有更明顯的區隔,因此刻意強調差異的部分,且忽視相似的部分.
「社會角色理論」-認為刻板印象的產生,無關?G天生差異,純粹是社會對於男女兩性的不同期待所造成的
.
(
)「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

性別刻板印象會限制與窄化人們對事實真相的認識.
另一種影響可能透過「印象整飾」而造成自我表現上的限制
.
「印象整飾」-人人都希望被他人接納與讚?#92;,因此會盡量以自己認為他人所能接受的

方式來表現自己,以致妨礙潛能發揮.
刻板印象近乎一種直覺的估計,當不認識或初認識一個人時,最容易受到它的影響
.

第二節:性別角色的形成

性別角色被過分的誇大與強調,就轉變成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角色的概念與內涵

「角色」-指一個人在其所佔的位置上擔任的「任務」與從事的「活動」.
任務與活動包括2種不同的層面
:
1.
角色期待-社會期待的活動
.
2.
角色表現-實際從事的活動
.
性別角色的概念包括2種層面:「性別角色期待」與「性別角色表現」
.
性別角色期待-社會期待某一類性別的人從事的活動內容
.
性別角色表現-兩性依循著社會期望從事活動,其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
.
一般而言,角色表現係以角色期待為藍本
.
「角色衝突」-無論男性或女性,都不會僅止於擔任一種角色,不同角色之間可能存在彼此衝突的期望,而使得角色表現不盡符合角色期望,此情形稱之
.
.性別角色的理論:從社會層面而言

?#92;
能學派的觀點:家庭是一個依照性別角色分工的團體,分工的目的是把責任分攤,以提高工作效率,發揮家庭?#92;.家庭中,男性角色定義為工具性的,負責家庭對外的聯繫與地位的維持;女性角色定義為情感性的,負責家庭內部情感和諧與滿足成員的生活需求.
認為以生理基礎作為兩性在社會角色上的分工基礎是合理的,男女各自發揮所長的結果,不僅提高工作效率,還可以發揮互補作用
.
衝突學派觀點:不平等男女角色分工,就是男人為了鞏固他們的優勢地位,為了強化支配女性的權利,而創造出來的制度
.
認為導致角色差異的真正原因,是兩性經濟地位的不平等
.
.性別角色的理論:從個人層面而言

社會學習論:強調行為的後果會影響形表現,只要透過適當的獎賞和處罰,被獎賞過的行為便會重複出現,而被處罰的行為將會消失不見.
認為透過賞罰機制,社會得以將性別角色體系一代傳一代,個人也因此將社會期望轉化為自我期望
.
依據此觀點,孩子們藉由觀察和親身經驗而獲知男女角色的差別
.
認知發展論:否定社會學習論提出的獎賞與模仿效果
.
認為性別角色的發展與孩子認知發展的成熟度有關,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發展而來的.即使藉由大人的獎賞,孩子仍無法越級學習
.
一個人先發展出性別認同,然後自然地學習性別角色,並不是透過獎賞的手段,男孩就會表現出社會期望的男性而非女性的角色,女性亦然
.

第三節:性別角色與親密關係

.兩性親密關係的特質
從親密性的程度可區分為:初級關係、次級關係.
初級關係:具有持續性、互動頻繁、以直接接觸為主的特質,屬於初級關係中的兩個人或一些人,彼此深入對方的生活與活動領域,相互依賴程度很高,如夫妻、家人、好友
.
次級關係:具有正式的、非直接的、非個人的、容易中斷的特質,大多指一個人因隸屬於一個較大的正式團體而產生的關係,如黨員和他所屬的政黨之間的關係
.
兩人之間關係親密程度判斷的標準
:
1.
寬度-兩人共同活動的範圍
;
2.
開放度-兩人敞開心門,宣洩感情與交換想法的程度
;
3.
深度-除了兩人參與和分享外在活動與內心世界外,彼此願意融入對方世界與之結合的

程度.兩性之間的親密關係:指男女雙方經常參與共同的活動,分享彼此的心靈世界,並逐漸邁入雙方結合的境界,兩人之間,彼此關懷、承諾、信任與相互依賴.
.兩性對於親密關係的不同期待

(
)從角色分工觀點而言
性別社會化的結果,使?o女性可以駕輕就熟地適應親密關係中的喜怒哀樂;對於男性,社會化過程著重於培養競爭能力與強化支配能力,主要是使其擔任生計負責人.
如果能打破傳統的性別角色模式,讓兩性同時具備「工具性的」與「感情性的」特質,將有助於增進和諧的兩性親密關係
.
兩性對於「愛」所抱持的態度,男性比女性傾向追求「熱戀」與「遊戲愛」,女生則明顯地追求「實用愛」
.
(
)從權力結構而言

造成兩性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就是權力分配不均等.
權力-指關係中的一方能不顧另一方的反對,達成其意圖的能力範圍
.
以兩性之間的權力關係而言,男性握有較多的權力,扮演支配的角色,女性則為從屬者
.
男性在親密關係中處於主動與主導地位,擁有較多的決策權力,當親密關係發生衝突時,往往不必成為關係的適應者,依然能保持獨立的自我
.
對男女而言,構成權力基礎的因素也不相同,越是傳統社會,越強調男女有別.兩性之間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往往不利於戀愛與婚姻生活
.
.親密關係中兩性不同的互動方式

在影響策略方面-男性較常使用直接而正式的方式來達成目的,使用單向溝通.
女性在傳達訊息的同時也必須觀照對方的反應,因此使用雙向溝通的技

巧勝於男性,在權力關係上屬於弱勢的地位,為了避免拒絕,往往以妥協
方式處理衝突問題而不堅持己見.透過柔性、非語言的情感表達方式傳
達己意,是女性常用的策略.

第四節:變遷中的兩性角色

從「教育機會」、「就業狀況」、「家務分工」3方面分析台灣社會兩性角色的變化.

第四章:擇偶

戀愛區分為:
「迷戀」-為戀愛而戀愛,無關乎結婚之事
.
「婚戀」-視戀愛為選擇結婚伴侶的過程
.
第一節:婚姻市場

.婚姻市場的規範:民俗、民德與法律
「婚姻市場」的概念:指的不是有具體規模與範圍的商品市場,而是由想要選擇結婚伴侶的男女,與社會對擇偶行為所制定之規範,所共同構成的一種概念上的與抽象的結構.
「社會規範」-一個特定的社會情境中個人行為的準則,包括哪些行為是適當的,哪些行為

是應該避免的.
以約束例之強弱來區分,一般社會規範的主要形式有
:
1.
民俗

2.
民德
3.
法律
.婚姻市場的行為:資源交換
社會交換理論觀點:擇偶,本質上是一種資源交換行為,交換的基本原則是爭取個人之最大
利益.「相稱對等」-金錢財物、社會地位、家庭背景、聰明才智、性格特質、相貌身材等經濟性的與非經濟性的資源都是重要條件,每一項條件的重?n性卻因人、因地、
因時而異.
.婚姻市場的不對稱現象:「婚姻排擠」與「婚姻坡度」

「婚姻排擠」:指男女雙方適婚年齡人口的不均等,而使得男性或女性在擇偶時產生被排擠的不平衡現象.
「婚姻坡度」:人們對於兩性期待的角度不同,使得婚姻市場中經常出現男女雙方社經地位不對稱的現象稱之.包含兩種情況
:
「上嫁婚配」-女性擇偶對象以社經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為範圍
.
「下嫁婚配」-女性以社經地位低於或相等於她的男性為擇偶對象
.
「上嫁婚配」普及的結果,使得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在婚姻市場中擇偶的範圍較為狹窄


第二節:擇偶理論
.擇偶範圍:內婚-外婚原理
「內婚制」:個人需要在他所屬的團體內選擇結婚對象.
?#92;
-維持團體的同質性與強化成員之間的關係,以保障其聲望與地位,如古代的貴族階級就以內婚為特徵
.
「外婚制」:個人被禁止在其所屬的團體內選擇結婚對象,如「同性不婚」
.
?#92;
-擴大不同團體間的連結,增強社會關係
.
人類最普遍的「外婚制」是亂倫禁忌
.
.婚姻結合模式:「同質婚」與「異質婚」

「同質婚」(相稱婚姻):男女雙方具備之條件十分相稱,即使不完全相同但也相去不遠.是婚姻結合的主要方式.
「異質婚」:利基於異性相吸的道理.儘管每個人擇偶的範圍多少會受到鄰近性與相似性因素影響,但為了滿足需求,也會趨向於選擇某些特質與自己不同的人,以達到補償作用
.
.擇偶的過程:「自由選擇」與「婚姻安排」


第三節:影響擇偶的因素
個人因素:人格特質與生理特質.
「結構特質」-指當事人的年齡、種族、住處、階級、宗教、教育程度、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等特質,可以看出當事人所處的社會脈絡,及他在各種社會結構中佔據的位置.不僅彰顯一個人具體有形的條件,直接影響他擇偶的範圍,更重要的是,結構因素往往與價值觀及生活型態有密切的關係
.
社會交換理論觀點:「刺激-價值-角色」理論,認為選擇結婚伴侶的過程可分為3個階段
:
第一階段:外在條件的刺激階段,如果彼此為對方吸引,則可能刺激下一個互動機會;雙方互相吸引的因素包括-生理特質、人格特質、結構特質
.
第二階段:稱為價值討論階段,談論以不止於表面可觀察的現象,而是深入地觸及個人的價值取向,當雙方感到彼此對事務之判段擁有相似或相容的傾向時,就會邁入第三階段-角色行動階段
.
第三階段:將焦點放置於觀察對方的行為表現,評估他的各種表現;主要目的,是預測未來對方是否能扮演好丈夫 (好妻子)的角色
.

第四節:特殊婚配的難題

中國社會特殊婚配多指:不同種族間的通婚(異國婚姻)、妻子年紀大於丈夫?#92;多、妻子社經
地位高出丈夫?#92;多等婚姻配對.
可能的個人因素
:
1.
叛逆性格

2.
理想主義實踐者
3.
無法在「適當範圍」內,覓得自己中意的伴侶
4.
對於異質文化具有較強的偏好

第五章:婚前準備
婚前準備的3項主要活動:戀愛與約會、訂婚、結婚.

第一節:戀愛與約會

.戀愛的意義:包括-純戀愛(迷戀)與婚戀.
陷於迷戀中的情侶通常具有下列特質
:
1.
整個人的心思全被對方佔滿
;
2.
情緒隨著對方搖?#92;,難以自制
;
3.
找理由忽視對方的缺點
;
4.
只想獨享兩人世界
;
5.
害怕被對方拒絕
.
「婚戀」-外貌的吸引力會降到某一個常數,個性變成較重要的因素,對方擁有的具體條件如家世背景、價值觀等,都被列為重要考量因素
.
.約會的?#92;

1.
社會化
2.
人格發展
3.
接近異性
4.
滿足自我需求
5.
為擇偶做準備
.約會無法發展至婚姻的原因
1.
雙方情感的凝聚力不夠,是分手的最基本因素
2.
彼此個性上無法調適
3.
時空距離的阻礙
4.
家庭反對
5.
社會及文化上的差異
約會中男女應有的態度與行動:
1.
注重雙方互動的品質

2.
感情需要隨著互動而增加
3.
共同成長
4.
適度表露自己
5.
適度參考父母的意見

第二節:訂婚
婚禮儀式的程序稱為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訂婚為六禮中的「納徵」;結婚為「親迎」
.
.訂婚的?#92;

1.
先期社會化
2.
是一種公開的宣示
3.
讓雙方有機會與對方的父母接觸,彼此增加認識,並試驗如何相處.
4.
正式婚禮的準備階段

.訂婚的效力
訂婚雖不是法律上的必要程序,但每一個社會對於訂婚情侶彼此負有的權利與義務均有
約定成俗的看法,無形中成為訂婚者的規範.
.同居與試婚

它具有以下兩種?#92;,是訂婚者所不及的:
1.
真實性

2.
角色調整:經由真實的互動,雙方可進一步調整自己的角色表現或角色期望.

第三節:結婚

.結婚的?#92;
1.
保障特定男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係
2.
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
3.
使所生子女具有合法地位
4.
與配偶之親屬相連結或建立親屬關係
.婚姻的形式與實質要件
(
)形式要件:民法:「結婚應具有公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婚人.經依戶籍法為結婚之登記者,推定其已結婚.
(
)實質要件:
1.
男未滿18,女未滿16歲者,不得結婚
.
2.
未成年人結婚,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
3.
與下列親屬不得結婚:(1)直系血親及直系姻親

(2)
旁系血親在六等親之內者.(因收養而成立輩分相同者不在此限)
(3)
旁系血親在五等親以內,輩分不相等者
.
直系姻親,於姻親關係消滅後,亦適用之
.
因收養而成立之直系親屬間,在收養關係中只後,亦適用之
.
(4)
監護人與受監護人,於監護關係存續中,不得結婚.但經受監護人之父母同意者,不在此限
.
(5)
有配偶者,不得重婚
.
.不結婚的理由

歸為「主動不結婚」與「被動不結婚」2大類:
(
)主動不結婚理由:1.有遠大理想和抱負

2.
自願獻身於宗教
3.
對婚姻抱持悲觀看法
4.
對婚姻心懷恐懼
5.
不願受婚姻束縛
6.
怕拖累對方
7.
曾經心有所屬
8.
特別的個人理由:如同性戀者
(
)被動不結婚理由:1.因個人條件特殊或堅持「寧缺勿濫」的想法
2.
身分特殊或身心有嚴重傷殘(例宗教教主繼承人等)

第四節:婚姻的類型

.以夫妻人數區分
「群婚」、「多偶婚」、「單偶婚」.
多偶婚又分為:一妻多夫、一夫多妻
.
二依夫妻權力結構區分

「以丈夫為中心的婚姻」、「以妻子為中心的婚姻」、「平權婚姻」.
權力:在他方反對的情況下,仍能達成其企圖與目標的能力
.
.依婚姻的主要?#92;能區分

?#92;用型婚姻」、「情感型婚姻」.
?#92;
用型婚姻:夫妻關係的建立與維持,乃基於實際的利益,也稱為「平行關係的婚姻」
.
情感型婚姻:夫妻溝通頻繁,共同參與活動,視彼此為共同體,也稱為「互動式的婚姻」
.

第六章:家庭建立期

第一節:建立期的發展任務
.個人的發展任務
(
)學習與配偶親密相處
(
)學習扮演夫妻角色
(
)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
.夫妻共同的發展任務
(
)生活作息的調整
(
)家庭計畫的規劃:長程計畫-購屋、養老;
中程計畫-子女數、子女出生的時機
;
短程計畫-儲蓄、購買日用品
.
(
)夫妻情感相互依賴的建立


第二節:建立期夫妻關係的重要課題
最受到學者及多數家庭所關注的幾項主要議題:
.兩性對婚姻感受的差異

.性關係
(
)夫妻性關係的趨勢
(
)性關係與夫妻婚姻滿意度
(
)性關係的迷思
a.
認為性是不需學習,結婚後自然就會的
事實:性的知識並不是天生自然就知道了解的,而是需要學習的.
b.
性行為的頻率象徵著夫妻關係的協調與幸福

事實:性行為的頻率與年齡?B工作情形、生活壓力等因素皆有關,也不是夫妻關係好壞的表徵.對性的態度亦會影響性行為的次數與需求.
c.
性關係不協調將是導致外遇等負面婚姻品質之主因

事實:性關係與家庭幸福並不能化上完全的等號.
d.
性關係是夫妻親密關係最重要的一部分

事實:生活中體貼的言語,關愛的肢體表達等,都是夫妻親密感所不能缺少的,性關係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e.
婚姻中完美的性行為是浪漫,刺激,並達到高潮

事實:婚姻中的性行為常是一種例行性的事物,往往缺乏浪漫氣氛,?#92;多妻子也不是都能達到高潮.
.家務工作的分配

(
)兩性的差異
(
)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不同
(
)家務工作的公平
只有少數的妻感到不公平,主要因素:
1.
結果價值

2.
比較參考點
3.
合理化
4.
中國人特有的家庭觀
5.
家事上的支持
6.
夫妻工作情形
.婚姻的溝通
(
)溝通的過程
溝通的過程中,表達者、訊息、傳達方式、接收者,皆是不可少.也必須了解社會文化的背
景特色,是否有特殊的溝通方式及忌諱,及溝通過程中是否有其他的干擾破壞訊息的傳達.
訊息接收者如何將訊息解碼,正確的闡釋表達的訊息,則是在溝通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

環節.夫妻關係中強調雙向的溝通,則接受者在訊息解碼之後,給予適當的回饋始能完成.
(
)有效的溝通方式

有效的溝通應有幾個要件:
1.
自我認識及評量

2.
積極性的傾聽
3.
同理心及相互尊重

第三節:?#92;的婚姻
「婚姻的穩定」-強調的是婚姻關係的穩定性,不論夫妻關係良好或不佳.
「婚姻的品質」-重視的是程度上的問題,指的是某一特定時間中婚姻關係,到達怎樣「好」的程度
.
「婚姻的成?#92;-在某一時間所發生的婚姻關係狀況,一個婚姻若能同時使夫妻雙方都感到滿意,即是一個成?#92;的婚姻,乃是很主觀的看法
.
雖然「婚姻的成?#92;」「婚姻的品質」「婚姻的穩定」所強調的並不相同,但三者間的關係

卻是相當密切.
.?#92;婚姻的要件

對男性和女性而言,愛、性的忠貞、互相傾訴感受,是最重要的成?#92;婚姻要件.
?#92;婚姻的條件:a.愛、b.性的忠貞、c.互相傾訴感受、d.保持生活的浪漫、e.能幽默的面對事物、f.相近的育兒觀念、g.好的性關係、h.配偶了解你每日生活的內容、i.相似的金錢處理觀念、j.同性質的生活態度、活動及朋友、k.財務的安全性、l.有子女、m.有相近的背景
.
.影響婚姻成?#92;的因素

1.
年齡的差距
2.
教育程度
3.
結婚年齡4.親友對婚姻的支持度
5.
結婚時間的長短
6.
相似性的條件
.婚姻關係的危機
離婚並不是唯一解決婚姻關係不佳的方式,應找出原因,並共同設法面對困難以解決婚姻
上的危機.


第七章:家庭擴展期

第一節:為人父母轉變階段
(
)、為人父母的選擇
一、選擇為人父母:
1.
子女的代價:(1)金錢(2)居住環境(3)夫妻情感(4)母親健康。

2.
子女的好處:(1)親密度(2)安全感(3)新的生活目標與重心(4)家庭地位。
二、延後為人父母:1.女性教育程度提高2.追求自我事業的發展
3.
經濟的壓力4.單身生活的吸引力。
三、不為人父母:分為-自願性、非自願性。
1
非自願性的夫妻多半因為身體或壓力等因素,造成無法受孕的情形。
2
自願性原因(1)有經濟壓力或負擔(2)為達成自我成就及發展(3)強調夫妻關係。
(
)、為人父母的轉變及影響
一、對母親的影響:除了身體的影響外,孕婦在生產過程中擔心子女的健康情形,也使得他們在懷孕後期更為敏感且有壓力。產後的憂鬱症更是深切的影響?#92;多剛生產完的母親。
二、對父親的影響:大多數的父親都感到不安,尤其看到妻子不適時更為明顯,在懷孕過程中有流產經驗者更為明顯。
妻子的生活重心改變:夫妻相處時間減少,夫妻感情受到很大的影響。
(
).為人父母轉變階段的重要發展任務
1.
家務分工的重新調整2.子女教養態度的協調3.新的父母角色學習與適應
4.
工作與家庭的重新調整。

第二節:子女養育階段
.夫妻關係:
最常用來說明夫妻關係的有:婚姻品質、婚姻調適、婚姻滿意度、婚姻幸福度。

子女出生後影響到家庭的因素:
1.
經濟因素2.夫妻角色的分工3.夫妻單獨相處減少4.子女教養問題5.外出工作情形

.親子關係:
(
)子女養育觀念的錯誤想法:1.養育子女永遠是有趣及愉快的2.好的父母就有好的子女3.愛是最有效的子女教養方式4.孩子到了18歲就離家了5.子女會永遠抱持感激的心。

(
)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
1.
照顧者的特質:嬰兒對母親的表現大致可分為ABC型。

(1)
逃避型A:A型嬰兒的母親-多半傾向表現出較多的拒絕行為,或對子女的表現較不敏感。
(2)
安全依附型B:B型嬰兒的母親-較為敏感,對子女的反應較積極,較多接受及贊同的行為,也較有配合。
(3)
抵抗型C:C型嬰兒的母親-除了對嬰兒較多拒絕外,也常表現出較多的干涉或忽視孩子的活動,並隨時留意孩子的需求。
2.
父母教養子女的類型:主權型、獨裁型、放任型。
3.
父母親的婚姻關係
4.
社會階層:教育較高的母親雖然對子女的期望也較多,但對子女的限制及處罰較少,且對孩子的行為反應較敏感及親切。收入較低的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上,?V於較不親切、較多處罰,並強調服從,不重視子女的理解認知或自主性,對育兒知識不夠,也沒有學習動機;居住環境往往較為不足,品質亦較為不佳,易造成?#92;多家人間的衝突。
.手足關係:
(
)新的手足加入

(
)手足互動關係的類型:1.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2.爭論性與反社會行為3.替代親職行為。

第三節:子女青少年期
.子女青少年期的夫妻關係
(
)工作發展:?#92;多中產階層的女性進入了專門職或管理職之後,其丈夫面對的將不只是自己工作的發展瓶頸,更有來自妻子工作表現的壓力,而這也往往會影響到夫妻的感情及互動的情形。
(
)婚姻關係:影響夫妻關係較不佳的因素:1.家庭需求仍大2.夫妻角色改變3.親子關係的影響
4.
家庭分工5.工作的因素6.個人因素。
.子女青少年期的親子關係
(
)青少年子女與父母之關係:衝突與和諧。
(
)影響青少年時期親子關係的因素:1.父母親的差異2.子女的成熟度3.子女的性別
4.
文化因素5.工作態度。
整體而言,雖然青少年的女孩承受較大的壓力及較多的限制,但他們較容易從母親、姊妹、朋友之中獲得?#92;多成長的經驗與知識,使得此一階段的女孩面對成長有較充分的準備.青少年的男孩較少從父親及兄長方面得到這方面經驗,使得男性轉而由自我來做判斷,並從行為中證明自己的成熟。
(
)親子間的代溝問題
1.
最常用來說明代溝的指標即是:價值觀的一致性。親子間價值觀一致並不代表著行為及認知上亦是一致.代溝的問題存在於心目中大於存在於實際的態度及看法.青少年子女另一不正確的看法是認為父母的觀點是相似的,但實際上父母之間的觀點是有顯著差異的.
2.
青少年對父母的期望如下:傾聽及了解、真心誠意、信任我們,讓我們從錯誤中學習、表達你們的愛,關心,及永遠的支持、不要生活在過去之中、教導但不要支配、相互讓步和了解。

.手足關係
手足關係影響因素:個人年齡的影響、排行順序、手足間年齡差距、照顧弟妹的情形。
第八章:家庭收縮期
子女離家期及空巢階段:從第一個子女離家開始,家庭即面臨了收縮期。
.夫妻關係:1感情提升2子女離家的文化差異3錯誤的中年危機。
.親子關係:影響子女離家階段的親子關係因素:1子女婚姻及家庭狀況2父母親對成年子女的期望3成人子女與父母同住的原因4文化因素。
.手足關係:影響空巢期手足關係原因主要有:
1
手足相處的經驗2性別的差異3個人狀況4年齡的改變。

第二節:老年期家庭階段
老年期:?
O退休(65)~婚姻生活結束。
.老年期的夫妻關係:
1
老年期有較佳的婚姻關係

2
影響老年期夫妻關係的因素: (1)妻子的就業狀況(2)退休後的財務狀況(3)自我評價(4)情感的親密及相互依賴(5)身體的健康(6)休閒活動。
.老年期的親子關係
(
)影響老年期親子關係的因素:1.居住的距離2.成年子女的性別3.成年子女的年齡4.孫子女的出生5.家庭的大小。
「數目限制論」:強調子女人數愈多,親子關係將愈不好。
「競爭忠誠論」:認為子女的養育將與個人的工作、朋友的互動、甚至夫妻關係相互競爭.但家中子女數愈多時,此部分的競爭力愈高,父母投入子女照顧的時間也愈長,而親子的關係愈。
「女性主義觀」:認為大家庭中較容易產生共同的工作及遊戲活動傾向,這使得子女成年之後,仍因有此一家庭共通的網絡而較易聯繫在一起。
(
)老年期親子相互的協助:包括精神上的支持、財務的協助、生活上的幫忙。
.老年期的親戚關係
(
)祖父母的角色
1.
祖父母的類型:(1)正規型祖父母(2)趣味尋找型祖父母 (3)父母代理型祖父母
(4)
家庭智慧儲藏庫型祖父母(5)疏遠型祖父母。
後期的研究針對不同的對象及不同的目的,亦分類出不同類型的祖父母類型:
「家庭智者型」:提供?#92;多的知識及哲理給孫子女,也受到孫子女的喜好。

「社會象徵型祖父母」:是屬於社會對老年人及為人祖父母角色行為期望的類型。
2.
影響祖父母角色的因素:(1)孫子女的年齡(2)祖父母的年齡(3)外祖父母與祖父母之間
(4)
祖父母的性別(5)孫子女的性別 (6)祖父母對他們的角色認知(7)父母角色
(8)
父母親的離婚與再婚(9)角色社會化(10)敏感課題的避免(11)祖父母的效力
(
)老年人的手足關係
年齡愈大對手足的情誼愈重視、親密的主要原因:1.子女發展任務的衝突 2.手足間性別的差異3.價值觀及看法 4.依戀感覺的增加5.手足間一人的死亡

第三節:婚姻關係的結束-配偶的死亡
.配偶死亡後角色的轉變:1夫妻角色的認定2社會位置的改變3行為模式的轉變4配偶死亡的預期5新角色準備的認知。
.新角色壓力來源:1新角色的任務2人際關係的衝突3新角色的束縛4新角色的重建
.喪偶的影響:1悲傷持續2死亡率3生活滿意度4心理健康5知覺身體健康6寂寞感。

第九章:單親家庭
第一節:單親家庭的定義與形成原因
一單親家庭的定義:泛指單一父親或母親與至少一位子女的家庭。
1
國外學者的定義:依家庭形成是否經法律程序而劃分:單親家庭、獨親家庭。
單親家庭:男女雙方循公開儀式結婚,具有婚姻之法律認定,並育有子女後,因故與配偶分離者。
獨親家庭:未經婚姻的法律程序,育有子女,並長期由父親或母親與子女共同居住者。()國內學者定義:我國對單親家庭的定義中,並未特別提出有關婚約或法律的相關概念,僅強調單一家長非雙親家長的特質。單親子女方面,並未對子女的年齡加以界定。凡形式上由單一父親或母親和其未滿18歲的未婚子女所組成的家庭均稱之。
.單親家庭的形成原因:1.喪偶2.離婚:(1)協議離婚(2)判決離婚。
3.
分居:(1)夫妻雙方基於某些理由,暫時無法居住在一起(2)夫妻雙方經常意見不合,而刻意分居兩處。4.遺棄:(1)惡意離棄(2)行蹤不明。
5.
未婚生子:(1)不婚單親媽媽(2)未婚單親媽媽。
6.
單身收養。

第二節:單親對家庭的衝擊:()經濟情況的改變()身心適應問題
(
)角色負荷加重:1.責任負荷過重2.職務負荷過重3.情緒負荷過重。
(
)子女教養問題:單親家長常出現2種矛盾心結:
a.
因需照顧子女兒限制自己,是一種長期的負擔。

b.
擔心子女不在身邊而受到傷害或學壞,而滿懷?#92;疚或補償的心理。

第三節:單親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
)學業表現方面

(
)人格發展方面:1.自我概念2.性別角色
(
)社會適應方面:1.同儕關係2.偏差行為
(
)心理特徵與困擾方面-1.個人缺乏安全感2.對人不信任且不易開放自己
3.
有時會存有破壞與報復心態4.性格表現極易趨向極端。

第四節: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的轉變:
(
)親職減少的情境:1.母親缺席的情境2.兼職或工作時數增加的情境3.單親家長無法提供不同性別青少年,成長所需協助的情境4.單親家長在意識型態上,視子女為經濟上、社會上、心理上負擔的情境5.單一管教的窘境

(
)親子關係的轉變:學者認為,由雙親過渡到單親家庭的1~2年內,單親家庭的親子關係有趨劣的現象。原因是監護家長常限於自身的困境中,無暇全心照顧子女,而忽略與子女的互動。因此,在經歷家庭重組過程中,能否提供並建立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是單親兒童適應良好與否的重要關鍵指標。
.單親家庭中的親子關係類型:
1
同儕關係的親子關係2情緒緊密結合的親子關係3世代聯盟的親子關係

4
代罪羔羊式的親子關係:分為兩種典型(1)過度苛責型(2)過度保護溺愛型
.非監護家長與單親子女的關係:單親兒童與非監護家長維持可預測及持續性探訪,是促進兒童調適良好的重要因素。友伴角色取代監督管教角色。單親家庭之監護與非監護人間的關係轉換,若未能在財產分配、子女探望、教養方面達成協議,則家長間的衝突關係,勢必帶給子女生活調適上的困擾,並造成終身遺憾與不良影響。

第十章:再婚與繼親家庭
第一節:再婚
.影響再婚的社會因素:1.年齡2.性別3.社會階層4.工作狀況與職業 5.子女
.再婚的意涵:再婚的穩定性低於第一次婚姻;初婚與再婚夫妻的快樂感覺並無太大差異.再婚的穩定性偏低,是因為在婚者對再婚的本質並沒有深刻的認知,以致於當問題來臨時,再婚當事者即會以離婚手段來結束令其不快的婚姻狀況.再婚是一種漸進的過程,引用「離婚6部曲」的概念來闡釋再婚的過程:
1
情感層面的再婚       2心靈層面的再婚

3
社區(社交生活)層面的再婚     4雙親角色層面的再婚
5
經濟層面的再婚          6法律層面的再婚
.再婚中的社會條件交換:男女兩性均會將「作伴」放在極重要的考量標準上。再婚夫妻的年齡、教育水準、宗教信仰的差異性都比第一次婚姻大;離婚到再婚的間隔期愈久,再婚對象的差異性就越大.當再度面臨婚姻對象選擇時,傳統社會條件交換的觀念,又會再度成為選擇的重要依據.再選擇再婚對象時,通常彼此的互補性、互助性會優先考慮.女性選擇再婚,是希望得到經濟的支援與安全的保障;男性再婚的需求,則是基於獲取賢內助以協助處理養育子女等考量.再婚家庭往往因現實經濟或子女教養等問題,而在共同創造彼此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又回復到傳統社會交換的運作模式中.在這種互惠、互賴的再婚關係中,若配偶一方感覺無法從再婚關係中,以最少成?輕咧
j利益時,極可能會面臨婚姻破裂的危機.因此,再婚者的離婚率始終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再婚對經濟條件較差的婦女而言,無疑是受到社會的三重剝削:
1.
由於傳統上有夫大妻小的年齡觀念,因此使得女性再婚對象的可選擇範圍減少?#92;多。

2.
在既有父權的社會體制下,男女兩性存有同工不同酬等問題,阻礙女性獲取較優渥經濟的不平等社會限制.使得女性在經濟上趨於劣勢。
3.
由於多數婦女會有養育子女的經濟問題,所以當面臨再婚時,必須放棄個人的偏好與部分社會條件,並將經濟支援與安全保障,視為選擇再婚對象的重要依據.所幸,現代婚姻與家庭生活中,男女兩性在情感與經濟上呈現平等交易的轉變。
第二節:繼親家庭的特質
「繼親家庭」:父母雙方中至少一方曾經結過婚,並帶來前次婚姻所生子女,而所組成的家庭稱之.(或稱「重組家庭」、「重建家庭」、「混合家庭」、「雙核心家庭」)
(
) 家庭成員大多會經歷失落的感受,與情緒投射的經驗
(
) 分歧的過往家庭經驗,致使繼父母難負管教之責
(
) )親子關係先於新的夫妻關係
(
) 生影如影隨從
(
) 子女分屬兩個家庭,且須承受兩套不同的家規與期待
(
) 繼親家庭需經歷一段調適期:
階段1:幻想-大人幻想,此次婚姻會比上次好;孩子會幻想親生父母的破鏡重圓,將繼親家庭視為暫時性的。

階段2:實現-此階段繼父()往往發現繼子女的親生父()或多或少干擾自己的心家庭,或發現自己是一個「外人」而引起忌妒、憤怒、困惑的情緒反應。
階段3:進入行動-「溝通」是此階段重新建立與發展親密關係的關鍵過程。
階段4:加強夫妻、親子和手足關係-親生父()對繼親子女的影響力逐漸退去,代之而起的是繼父()與繼子女間的關係強化。
(
) 家庭的調適力高,並更努力於增進家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第三節:繼親家庭中的夫妻關係與繼手足關係
.繼親家庭中的夫妻關係:
1
婚姻穩定性:(1)再婚的穩定性會呈現低於第一次婚姻的現況(2)再婚成?#92;與否,受到雙方或一方是否曾有過婚姻經驗的影響(3)雙重再婚比僅有一方離過婚者,有較高的離婚率.有無前次婚姻子女同住,亦會影響婚姻穩定性及夫妻關係的品質,其原因:1.子女限制夫妻間的隱私與親密關係;2.子女的實際行為引起家庭衝突;3.需承受教養子女的無形壓力。

.婚姻滿意度:一般的初婚或再婚夫妻的快樂感覺並無太大差異。繼親家庭的結構與婚姻滿意度有關;當繼父沒有前婚姻子女時,婚姻滿意度較高。影響婚姻滿意度的主要因素尚包括:子女監護權、探視權、撫養費等之尚未斷絕的衝突議題.繼父母的子女關係比繼父母的配偶關係更能影響婚姻滿意度,及繼親家庭的和諧.
.繼手足關係(或稱半手足
)
a.
繼親家庭中的孩子會對新的手足感到憂懼,擔心新手足的加入會影響自己在家中原有的優勢地位
;
b.
必須學會克服心理障礙,並設法了解這些新手足的喜惡、行為態度等,以便在家庭生活中與之和平相處.由於共同生活的頻繁接觸,沒有血緣關係的異性繼手足間,很可能產生性吸引與性緊張的情形
.
第四節:繼親家庭中的親子關係

(
)繼親角色的困境
1.
迷思與刻板印象:一般社會大眾往往也會對繼親家庭產生二種迷思:
(1)
把繼親家庭當作核心家庭的重組(2)繼親家庭能給予孩子立即的愛或立即的適應。

2.
家庭疆界無法劃分與繼親角色不易確立。
3.
繼子女的敵意與分歧的忠心。
4.
繼父母的偏心與容忍。
5.
資產、金錢與服務上的緊張。
(
)親子關係的特質分為:1.生母-繼父家庭2.生父-繼母家庭 3.繼父-繼母家庭

第十一章:其他類型家庭
第一節:同居家庭
.形成同居家庭的社會因素:1.性規範的鬆動2.離婚率高漲與缺乏對婚姻生活的信心
3.
受教育年數增長與向後順延的婚齡4.經濟水準的提高:有閒錢過獨立而寬裕的同居生活.
5.
避孕方法及人工流產普遍6.多元觀念的開放與影響

.同居的動機與同居家庭的意義
1.
同居:沒有婚約的婚姻.
2.
同居的4種動機型態:()缺乏安全感()尋求解放()生活便利()試婚

.同居家庭的特質:1.無正式法律契約的保障2.社會支持薄弱3.重目前的情感與情緒需求
4.
無法掌握未來5.雙方經濟較獨立6.生育小孩是重要考量7.要不要結婚是敏感話題
.同居者的壓力與困境:1.習性暴露無疑的分手危機壓力2.性生活協調與壓力
3.
懷孕對女性的傷害與抉擇的壓力4.缺乏制度與法律保障的生活壓力法律地位等.

第二節:隔代家庭

「隔代家庭」:指孫子女因故無法與父母親同住,而只與祖父母同住;且祖父母代理父母親
角色,對孫子負起所有養育管教職責的家庭;又稱「祖孫家庭」.
.祖孫關係的建立與發展:祖父母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及對家庭與家族的深入了解,能在孫子女社會化的過程中,提供更多的引導.在照顧孫子女生活起居方面,往往會有體力負荷過重困擾
.
(
)祖孫情節:?#92;的祖孫關係因素:(1)祖孫高度的親近感(2)孫子女強烈地覺得被祖父母了解

(3)
孫子女也十分了解祖父母(4)祖父母對孫子女日常生活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5)
一個真實或獨立不受父母世代影響與支配的祖孫關係
.
(
)孫子女眼中的祖父母:隨著孫子女年齡的增長,祖父母角色及其對孫子女的意義,逐漸從生理的養育者角色蛻變發展為情緒上溫暖感覺的提供者
.
(
)依附關係與情緒距離的改變
:
1.
壓力緩衝假說:認為青少年在緊張生活的急遽轉變期間,會產生與父母親情緒緊密的一段歷程,來減緩壓力的衝擊.當孫子女處於青春期的急遽轉變期間,祖父母同樣的會成為孫子女情感依附的對象
.
2.
情緒距離假說:認為個體到了青春期時與父母的衝突最高、情緒距離也最遠,隨著年齡的繼續增長,此衝突與距離感會逐漸的縮小.這種情緒距離遠近的調整,是個體成長過程中,調整自身於獨立自主與依賴間的具體表現.雖然青少年仍認為祖父母是他們社會網絡中重要的一份子,但祖孫關係會隨著孫子女年齡的增長而變差,直到青少年晚期,祖孫關係才又會再趨於緊密
.
(
)彼此成就的祖孫關係

1
孫子女方面:祖父母除具協助照顧孫子女之?#92;能外,同時也是孫子女成?#92;的楷模,成為孫子女認同與學習的對象.此外,祖父母在孫子女的早期社會化過程中佔有極大的地位.
2
祖父母方面:由於與孫子女的頻繁接觸下,祖父母也會產生生命延續、還老返童、自我情緒完滿的情緒感受.在照顧孫子女生活起居過程中,成為孫子女的人力資源或良師楷模,也讓祖父母產生某種成就感.祖孫生活在一起,並不具有互補?#92;,但在相互依存的現實生活中,卻有彼此成就對方的實質互惠關係
.
.影響祖孫關係的因素:1祖父母的年齡與健?d狀況2祖父母的性別3父母親的中介影響

.隔代家庭的困境與因應
1
隔代家庭依相處時間及監護權來界定為:(1)監護型(2)居住型(3)日間照顧型等3.
2
對孫子女父母重回家庭的心理掙扎

(1).
監護型隔代家庭背景:祖父母對孫子女的監護權通常是來自法院公開的判決,並將監護權從父母親轉移到祖父母身上.特徵:祖父母擁有孫子女的監護權.不僅要負起全權的養育責任,也是孫子女的決策者.困境:此種祖父母無法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所以很容易將情緒轉移到孫子女身上.監護型的祖父母常會面臨一些生活上的兩難情境,一方面希望孫子女的父母能出現在孫子女的生活中;也擔心一旦孫子女的父母親回來後,祖孫間以建立的依附關係會發生變化.
(2).
居住型隔代家庭

背景:通常來自父親有問題的家庭(祖父母給予財政方面的資助)、孫子女的母親有全職的
工作、孫子女的母親是未婚媽媽、孫子女的母親有情緒困擾問題等.特徵:孫子女與祖父母住在一起,但無合法的監護權.困境:若孫子女是遭父母遺棄,一旦孫子女的父母親回來後,會對孫子女有不良的影響;若是長期委託祖父母照顧,可能會擔心在管教上,需與父母親的管教方式有其一致性.
(
)監護權的歸屬與管教上的困境及因應

孫子女通常與具有監護權祖父母的接觸頻率高於無監護權的另一方祖父母.擁有監護權的祖父母:在教養孫子女的態度上通常會更加嚴厲與慎重.無監護權僅居住型隔代家庭:教養孫子女過程中,較無法提供具體的教養方針與親職策略.在無監護權的隔代家庭中,充分授權給代替父母親角色的祖父母,讓祖父母能提供明確的教養方針與互動方式,會是協助孫子女順利成長的有利方式.

第三節:同性戀家庭

.婚姻壓力
同性戀者婚姻壓力的來源與大小,與下列幾項因素有密切關係:1現身與告白時間2父母的接受程度3家人關係的親疏遠近4親朋好友或家族網絡緊密程度
.解除婚姻壓力的策略
1
現身2隱藏: (1)雙重生活(2)假結婚
.同志與原生家庭
2. 1
對同性戀的不同觀點:先天論者認為,同性戀與基因、荷爾蒙分泌有關;
後天論者認為,同性戀與家庭環境及成長經驗有關
.
2
男同志與原生家庭:處青年期的男同志選擇向父母現身的動機:(1)紓解社會歧視的外在壓力;(2)不想再說謊、欺騙父母;(3)與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4)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
(
)女同志與原生家庭:因同性情感的不確定性,及想藉著結婚離開原生家庭以改變生活型態,通常都是女同志進入異性婚姻的重要原因
.
.選擇同性的伴侶家庭

(
)同志伴侶家庭的相處方式
男同志伴侶家庭與異性戀家庭的最大不同在於:(1)沒有固定的性別角色扮演;
(2)
不需養育小孩;(3)伴侶間的情緒表達與感受性高
.
(
)同志伴侶家庭的壓力與困境:1.社會大眾的歧視2.家人的不諒解與不支持

3.
缺少法律的保障4.婚後的生活適應

第十二章:婚姻與家庭的危機與展望
第一節: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的定義:發生在家庭成員間的暴力行為,造成其中一方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
家庭暴力防治法:「家庭暴力,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
家庭成員包括:1.配偶或前配偶;2.現有或曾有事實上之夫妻關係,家長家屬或家屬關係者
;
3.
現為或曾為直系血親或直系姻親;4.現為或曾為四親等以內之旁系血親或旁系姻親
.
.家庭暴力的類型

(
)婚姻暴力
1.
定義:發生在已結婚並居住在一起配偶間的暴力行為.
2.
發生原因:個性問題、溝通問題、經濟問題、家庭問題、婚姻問題
.
3.
形式:(1)身體毆打、(2)性暴力、(3)破壞東西或寵物虐待、(4)精神虐待、(5)情緒虐待
.
4.
婚姻暴力對子女的影響:(1)外在行為問題-較有攻擊行為
;
(2)
情緒問題-較易有消沉、焦慮、沮喪、害怕等問題
;
(3)
社會?#92;-比一般兒童差
;
(4)
學業-較容易上課不專心影響學業
;
(5)
發展-語言發展或認知學習都比一般兒童低
.
(
)兒童與青少年虐待

1.
定義:父母或親友對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施加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性虐待、疏於處置、惡待等,致使兒童、青少年的健康與福利遭受損害或威脅.
2.
形式:(1)身體虐待、(2)精神虐待、(3)性虐待及亂倫、(4)疏忽
.
(
)手足間的暴力

(
)對長者暴力
.家庭暴力的迷思與事實
p328~329
圖表

第二節:外遇
.外遇(EMS)的定義
外遇的標準包括6:(1)時間長短;(2)感情投入的程度;(3)性交與否;
(4)
秘密與否;(5)單方或雙方外?J;(6)同性或異性
.
有人認為外遇只指婚外性行為,有人認為應包括性關係的外遇與情感上的外遇
.
.外遇的原因:1.尋找快樂;2.尋求多樣化性經驗;3.尋求感情滿足;4.渴望浪漫的羅曼史
;
5.
好奇;6.友誼;7.反叛;8.報復;9.配偶的鼓勵
.
.外遇的危險人口群

最容易發生外遇的組合是「已婚男子+單身女子」,其他的危險情況歸納如下:
1.
有婚前性行為者;2.結婚?#92;,有婚姻倦怠感;3.性生活品質差者;4.認為婚姻品質差者
;
5.
較獨立者;6.容易模仿到外遇狀況者;7.上班族
.
.外遇的形成過程

1.
有人特別吸引自己;2.雙方開始談心3合理化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感4找機會增進雙方關係5.提升自己的吸引力;6.找機會多相聚;7.發生婚外性行為.

第三節:離婚

.離婚的意義:離婚:「法律上有效婚姻的合法破滅」.
.離婚的方式:1.兩願離婚

3. 2.
裁判離婚:(1)重婚者;(2)與人通姦者;(3)夫妻一方受他方不堪同居之虐待者;
(4)
夫妻一方對於他方之直系尊親屬行為虐待,或受他方直系尊親屬之虐待,致不堪為共同生活者;(5)夫妻之一方以惡意遺棄他方在繼續狀態中;(6)夫妻之一方企圖殺害他方者
;
(7)
有不治之惡疾者;(8)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者;(9)生死不明已逾3年者
;
(10)
被處3年以上徒刑或因不名譽之罪被處徒刑者
.
.離婚的層面:1.情感上的離婚2.法律上的離婚3.經濟上的離婚

4.
親職身分的離婚5.社交的離婚6.精神上的離婚
.離婚對子女的衝擊與適應:1.發展層面的影響2.經濟層面的影響
.離婚對配偶的衝擊與適應:1.健康問題2.孤單3.社交與性方面的再適應

第四節:邁向健康的婚姻與家人關係-學習型家庭的建立
.家庭生活教育
1.
家庭生活教育起源:家庭生活教育是一處理問題、預防問題、發展處理能力的教育活動.
2.
家庭生活教育的內涵
:
(1)
人類發展與性

(2)
人際關係       (3)家庭互動
(4)
家庭資源管理      (5)親職教育
(6)
倫理       (7)家庭和社會
二學習型家庭的建立
1.
學習型家庭的意義:學習型家庭是一種家人共學的家庭型態,除了個人的自我學習外,全家人也共同學習, 使家人有機會透過共同學習,強化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增加家人的對話與分享.
2.
學習型家庭的特徵
:
(1)
家庭成員對學習、成長有期待,對彼此學習活動相互支持
.
(2)
家人立於對等的對話關係,進行有效溝通
.
(3)
有基本數量的共享時間,共同休閒或學習
.
(4)
著重非正式學習,學習經驗是自主、自由、愉快的
.
3.
學習型家庭的建立
:
(1)
硬體學習環境:配合每個家庭的情況,可配置一些裝置與設備
.
(2)
軟體學習環境:非威脅性的環境、培養對話氣氛
.
20
世紀的婚姻與家庭變遷,學者們歸納出3種不同見解:1.婚姻與家庭變得更茁壯
;
4. 2.
婚姻與家庭只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3.婚姻與家庭將會面臨解組
.
5. 21
世紀的婚姻與家庭較不固著在所謂的「健全」、「完整」的家庭概念,而是以「健康」家庭的概念來看婚姻與家庭,「健康」家庭並不代表婚姻與家庭完全沒有問題,而是有問題能全家人同心協力去對付.

hikaru.ch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