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史 本會財務長   5375學長提供

一,「家族」,要素有四:p2

1男性血緣系統的成員關係。

2以家庭而不是以個人為單位。

3聚族而居或相對穩定的居住區。

4有組織原則、組織機構和領導人,進行管理。

二,歷史進化的歷程:p3-4

家庭型態 婚姻關係 相 對 應 時 代

1 原 始 群: ← 雜 亂 舊石器早期:猿人時代(140萬年前)

2 血緣家庭: ← 血族群婚 舊石器中期:(30-10萬年前)

3 亞血緣家庭:← 族外群婚 舊石器晚期:(5、6萬年前)

4 對偶家庭: ← 對 偶 婚 仰韶文化後期:(5、6千年前)

5 個體家庭: ← 個 體 婚 龍山文化後期:(4、5千年前)

三,父長制家族的型態雖未穩定,但已具備「家族制度」的若干特點:p4-5

1男性祖系子孫,世代聚族而居。

2父權的確立。

3家族內貧富分化且局部共財。

4族間婚姻以利益為考量。

5祭祀祖先,為家族最重要的信仰與活動。

四,上古時期四大族系:p6

1神農氏 - 炎帝

2伏羲氏 - 太皞:少皞(號)

3高陽氏、高辛氏 - 顓頊(專序)、帝嚳(庫)

4軒轅氏 - 黃帝

五,宗子地位:p8-9

1宗子及其嫡長子,世代繼承宗族的財產及權位。

2擁有絕對的權威。

3主持祭祀及占卜。

4有處分族人的權力。

5負責團結和維護家族。

六,村社保留原始氏族互助互救的習慣:p11

1有無相貸。2飲食相召。3嫁娶相謀。4疾病相扶持。

5資喪比服。6守望相助。

七、宗族的組織瓦解p12

1官僚制度出現,打破世卿世祿的政治壟斷。

2郡縣制的創立。

3土地公有制瓦解,宗族無田可授。

4齊民編戶的實施,國家直接控制。

5分居別戶,政府增加收入。

八、強宗大族:p16

1 春秋戰國的舊貴族和官僚。

2 春秋戰國的舊地方勢力。

3 漢朝的新興官僚和沒落貴族。

4 漢朝的新興地方勢力。

九.東西漢政府對強宗大族的措施:※

1.漢初,遷徙關中。

2.景帝時,誅殺和分化。

3.武帝,加緊遷徙,制定法制:a現佔宅法b.阿附豪強法c.禁大姓族居法。

 

東漢光武帝

1.釋放奴 卑來削減豪族私人力量。

2.以度田清查和限制豪族的佔田逾制,增國家稅收,揭豪族多佔的土地。]

3.重申西漢禁止官吏與豪強勾結的法令。

4.支持官吏打擊豪強的非法行為。

十,曹操打擊舊有勢力:p22

1重申法規對付不法豪強。

2魏武三令,履次求賢,以圖扭轉世族大家控制選舉和壟斷仕途的局面。

3派員清算不遵號令之大族。

4誅殺異己,控制權限。

十一,東漢時期家族的特點:譜牒的形式、譜牒的作用p25

1對家訓或家法的強調。

2家族的等級化更為嚴重。

3譜牒學的興起。

譜牒的形式:p28

1家傳:一家。

2家譜:一族。

3簿狀、譜籍,如《百家譜》、《天下望族譜》。

譜牒的作用:p28

1家族成員的一體感

2防止偽冒

3分別族內房分

4作為姻親的依據。五姓女:崔、盧、李、鄭、王。

十二,唐代三次修訂士族譜,試述其原因、過程、目的和標準。

1.太宗時修的《氏族志》,由政府收集天下士族譜加以考:訂,辨別真偽,分全國上族為九等。

2.高宗和武后時修的《姓氏錄》,標準是「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

3.中宗時修的《姓系錄》,除了舊籍所載五品以上之家外,以「德、功、時望」為標準,完全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界限。

十三,隋唐時代科舉制度取代了九品中正制,試問對世家大族有什麼影響?

1.促使士族居地與地望的分離士族子弟集中到京城以求發展,因士族的遷離,反造就了庶族甚至異族的人物和文化崛起的機會。

2.進士階層的興起打破了士族的政治優勢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界限。

十四,從宋至清的家族組織有六個要素。

1.領導階層,通常是族中的士大夫或財力豐厚者;

2.族譜,用來確定家族的成員,通常都是五服之內。

3.族規,用來規範族人思想和行為的法則,

4.祀祖,祭祀的世數增加。二是祠堂的出現。

5.族產,用來支持宗族的各種活動,一般如上述的修族譜、蓋祠堂和祭祖先等。

6.參與地方事務。家族與社會的互動也愈來愈頻密,

十五、家族內外發展的情況

1.家族組織的內部發展p68-70

2.祠堂為家族組織的中心

3.家譜家乘之修纂愈加普遍

4.家族共有財產更加發展

5.領導階層的管理與控制

6.與官府之間.與鄉族之間

十六,從宋到清家族的特色:※

1家族組織普遍化或平民化的時代。

2一般都是五口之家。

3有直屬血緣關係的家庭,所發生「有組織性」的家族

4組織的原由,大同小異。

5個別的家庭在家族關係中有不同的處境。

6近世家族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功能,超過以前的家族。

十七、東周學術思想發達原因:

1 犬戎為亂,周室東遷,官師流徙,典籍散失民間。

2 社會經濟變遷,人主養士風行。

3 各國交涉頻繁,易於傳播。

4 私人講學興起。

5 對社會現狀不滿。

6 人才重見於諸侯。

十八,中國正式官辦教育於何時?其原因為何?

西元前一二四年,政府接受丞相公孫弘的建議,設立「博士弟子員」,才是中國正式官辦教育的開始。

一是官辦教育的主張由來已久。二是為國儲才。

十九,漢初官吏來源:p87

1蔭子:父祖蔭佑,任滿三年,便可為郎。

2試吏:各地郡國長官推荐的僚屬中去挑選。

3納貲:賣官,國家財政需要。前三者良莠不齊。

4另闢第四來源,在京師設立博士弟子員的制度。

二十,王莽篡漢後對中國教育的兩項貢獻:p89

1 完成漢成帝之志,在長安西北創建太學,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教育學生的校區。

2將官學向全國推廣,郡國稱「學」,縣道邑侯國稱「校」;縣的稱「庠」,聚的稱「序」,都設有學官。

二十一,選舉制度(任官原則):

1 周官鄉舉、里選,簡化而來。

2 政府選才任官的意思,荐舉或察舉。

3 孝廉:

4 漢透過選舉制度,取士選官,唯在任用前尚須經過考試,了解是否舉得其人。

5 考試的內容,包括經學、章奏;方法有對策和射策。

6 試用一年期間曰守,期滿則真。

7 官吏的考核,為上計與考課之制。

二十二、學用相違p92

1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牋奏。

2文吏為職事人員,因其自幼便熟讀律、令(刑名、算計)。

3儒生雖飽讀經典,但不習律令,無行政能力,才能不合世用。

二十三,魏晉南北朝選士,三點值得注意之處:p94

1強調考試2重視經學3重視策問

二十四,# 玄學:《莊子》、《老子》、《周易》。

魏晉玄學風氣形成的因素:p94

1對儒學的反動。2對政局不安的反應。3對經學訓詁的反動。4對時亂的反響。

東晉後期清談衰落:

1沒有後起的清談高手出現。2沒有新的理論。3沒有大的爭論;

二十五,牛李黨爭:

1陳寅恪從社會史角度來看,根本在於兩晉北朝以來,山東士族與高宗武后以降由進士登科的新興階級兩者之互不相容。

2山東舊門--李黨重門第,新興階級--牛黨重科舉。

二十六,宋初重振科舉的三原因:p103

1鄉舉里選的制度不可靠2推行文治3網羅賢才

二十七,宋代科舉的特點:p103

1中舉名額大增,也有特奏、賜出身之恩科等。

2中舉後即可授官。

3力求公正:有「謄錄」及「糊名」的制度。

4以「天子門生」取代考官與考生的座主與門生的關係,有殿試,由皇帝決定名次。

二十八,王安石認為神宗朝人才不足的理由:p105

1 學校制度敗壞。2 學與用相違背。3 考試的科目不對。

改正的方法有二:p106

1 治標:改革科舉,不考詩賦帖經墨義,只考經義和策論,發揮微言大義。

2 治本:改革學制,提高學校地位,打破科舉約束。

 

 

二十九,元代教育的特點:p109

1地方教育設有專官,為儒學提舉司。

2教育經費的保障,學校由政府撥給學田以養士,收入自行分配。

3加強初級教育,在各縣設小學。

4書院的官學化。私人講學場所化暗為明,一律升格為書院;

三十、教育改革新教育:p118

1學習外國語言

2派幼童留學

3學習外國技術

4學習外國軍事教育

三十一,甲午戰後,李端棻上書檢討自強運動失敗的原因有五:p120

1只學外文,未學治道。

2學堂沒有專門分科,學不專精。

3沒有儀器設備試驗,流於空談。

4出仕仍靠科舉,士子不入。

5學館及學生均少。

三十二,宋代的三次興學(改革教育):

1.宋仁宗時,范仲淹不滿意當時科舉僅設科及目考試等.

2.神宗時,勵精圖治,要富國強兵,卻發現沒看人才。王安石提出改革的辦法。。

3.徽宗時,下詔州郡興學,以三舍法遍行天下。

三十三,科舉優點與弊病:

優點1擴大徵才。2促進社會流動。

弊病

1讀書人以出仕為最大目的,對其他行業都視為末流。

2科舉被視為「正途」,是讀書人唯一的出路。

3科舉作為一種考試的方法是相當完備,但內容日趨呆板,不切實際。

4對考試的僵化,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