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的生活壓力與心理適應      黃正平

 1.前言:

現代社會裏,壓力常在每天之日常生活作息中,影響每個人之身心健康,輕者使人身心不舒服,造成生活品質低落,重者則使人蒼老,甚至生病。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每一個人都可能處在有壓力之狀況中,而在門診也大約有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的病人是由於和壓力有關之主訴去求醫的,只是他們不全然了解壓力之存在及其和身心健康之關係。因此認識壓力的來源及其性質,了解自己對壓力如何反應,學習對壓力因應及處置之道,不只是自我成長及成熟所需,也是提供自己一個健康、快樂、長壽的生活,這也是目前在生活上一個重要的課題。

什麼叫做壓力?在某些生活事件及情況中,引起個人之身體及情緒反應所產生之精神緊張謂之壓力。在身體反應方面可出現口乾、胸悶、呼吸不順或急促、心悸、喉嚨有阻塞感、全身無力、全身酸痛、頭暈、頭痛、腹部不適或功能性腹痛或腹瀉、尿急、甚至有時會出現血壓高、心跳快、胸痛、覺得要窒息及氧氣不夠、手腳發麻、全身忽冷忽熱、出冷汗、緊張性痙攣、全身發抖等急性發作症狀。在情緒方面之反應包括有焦慮、不安、憂鬱、憤怒、乏安全感、害怕、激躁、甚至有時會出現極端的恐懼、害怕、不安、覺得自己快要發瘋或快要死亡等症狀。壓力由許多不同的因素造成,它們不全是負面性的,有時也有正面性的壓力情況,如結婚、升官發財等。雖然大腦可區分好與壞的壓力,但身體不會,它對正或負面性壓力都呈現相同的反應。有許多產生壓力的原因是不能避免的,例如不能阻止一個天然災變的發生或親屬生病等,但有些壓力是可以避免的,如使妳不舒服的聚會、應酬或使你不安的電影等都是可以避免的。人生在世難免面臨許多生活事件,人如天災人禍、生離死別,小至考試、工作負荷、人際關係衝突等都可以是壓力之來源,而個人自幼的發展與成熟即是透過一連串的壓力完成的。

2.個人對壓力之反應:

面對生活中這些大大小小的壓力,一般來說我們都會有所反應,從消極的防衛到積極的因應,個人可以在一段時間後,改善情勢或適應它。這些防衛機轉和因應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加上後天的學習。當個體經歷到壓力事件時,身體會產生內在及外在的反應來維持身體功能的衡定與適應:內在的反應是經由大腦皮質認知到壓力後,訊息會傳到兩極生理系統,其一是傳到控制情緒的邊緣系統,使個體產生不同的情緒,再經由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引發內臟和器官系統的反應。其二是透過大腦皮質控制的神經肌肉系統包括錐體和錐體外路系統,來增加肌肉強度,隨時準備動作以解除當時面臨的壓力,而發生身體之外在反應。這種外在反應叫做對抗或逃避反應,我們的老祖先對這種身體外在反應己應用的很好,那是因為經常遭受到野獸及洪荒天災威脅,身體必須用這種對抗與逃避反應來應付以便生存。所以當個體感受到外來壓力時,身體的防衛系統便開始變化,而個體會努力根據過去的學習經驗,及適應技巧之運作,再加上個人體質和人格特質之特性,以重建和維持體內各器官系統之平衡。這種改變和重建的過程,不斷地重覆在身體內進行,以維持生理功能的衡定狀態。但時至今日,我們所遭受的壓力很少是對身體有明顯的威脅情況,大多數是一些模糊不清的瑣事,這時身體內、外在之邊緣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及錐體和錐體外路神經肌肉系統所引發之對抗或逃避反應己激發起來了,但身體無從去對抗或逃避這些模糊的壓力狀態,因而產生生理器官功能失調造成一些身心不舒服的症狀。若壓力太大成持續過久,身體的適應機轉無法應付持,可能造成身體實質上的病變。

3.老年期對壓力之反應:

老年期所面臨的壓力來自生理機能的衰退、社會功能之改變、生離死別的頻率增加等。在影響老年心理層面最大的生理機能衰退是神經精神功能包括記憶力、對外之反應時間、及精神體力等均逐漸下降,對以往能輕易處理的事務,會有力不從心之感。如此在心理上常會造成老年人自我貶抑、自尊心喪失的情形。此外老年人還須面臨一連串的失落及喪失,包括退休、親朋去世、兒女獨立離家、自身也面對生病、死亡的威脅等。在台灣地區,由於社會環境之變遷,也造成老年人在生活及心理上引起不同程度之影響:如長者之尊貴感逐漸消失,不再被尊敬及被視為寶;被照顧品質低落,由於家庭結構之改變使老年人照顧人力減少,造成老年人之生活品質大不如前;生活空間縮小及都市化生活所引起之不安全感,對於習慣生活於傳統廣大空間的老年人而言,住在都市兒女家之公寓,就有如坐牢一般:家人與親友支持系統之減弱,養兒防老及三代同堂是大多數老年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但兒女及子孫要外出工作與上學,使老年人大多時間在家獨處,感覺像關犯人一樣非常難以適應。老年期因生理狀態的退化、社會資源的減少,對壓力挫折之容忍度及適應力較年輕時差,故其反應較年輕時強烈才對,但因老年人反應慢及較謹慎的特性,使其表現出對壓力之反應,較少行為障礙出現,反而多以身體症狀為主,且較慢性化。這些身體症狀之類別,和壓力產生之情緒反應有關,如以焦慮為主之情緒則多半出現心臟、呼吸系統方面之症狀,包括心悸、呼吸急促、胸悶、手腳發冷等;而以憂鬱症狀為主之情緒則以腸胃消化系統及骨骼肌肉系統來表現,包括食慾差、胃部不適、腹脹、便祕或大便次數過多、腰酸背痛、全身酸痛及手腳無力等。這些身體上之症狀常常使人誤認有嚴重的身體疾病而做各種不同的檢查,結果都正常,反而壓力及其引起之情緒障礙倒被人遺忘,失去自我心理調適之機會。

4.影響個人對壓力適應能力之因素:

 一個人對壓力適應之強弱和下列因素有關:

(a).年齡:年幼者及老年人適應能力較一般成人差。

(b).智能:弱智者之壓力適當能力較差。

(c).生長之方式及環境:如從小就過度保護或溺愛,及父母本身適應能力就差的孩子,將來對壓力的適應力差。

(d).過去或童年之不愉快經驗:過去曾受過心理創傷不愉快之經驗者,在遭遇到類似或有象徵意義的壓力事件時,對壓力之適應力較差。

(e).壓力之數量及時間之長短:長期慢性之壓力事件以及長期連續累積之壓力事件,會削弱付壓力之適應能力。如不只是單一之壓力事件而是眾多之壓力事件在短時間一起發生,也會影響個人對壓力之適應能力。

(f).身體疾病:一般而言,長期慢性不舒服的身體疾病,都會減低對壓力之適應能力。

(g).人格之成熟與否:如個性方面較幼稚、不成熟,則較難去面對壓力而產生適應障礙問題。

(h)社會支持系統之有無:如有強大之社會支持系統,則有較佳之因應方式而適應能力好。

5.壓力對身心造成之傷害:

雖然沒有正確的証據顯示,那些特別的壓力事件和疾病的發生有直接關係,但一些疾病可能和不同程度的壓力有關係,在精神疾病中和壓力有直接關係的是適應障礙症,其定義為對一個明確的壓力事件,在其發生後三個月內產生不適當的反應表現,這些反應症狀及行為超出了一般人對相同壓力的反應,且影響個人的社交及職業功能。此外焦慮症.憂鬱症及一些精神官能症之發生與病情惡化,也和壓力事件有某種程度的關聯。一些和心理情緒有關身體疾病如過敏、關節炎、氣喘、便祕、頭痛、腹瀉、頻尿、高血壓、背痛、胃潰瘍、心臟病及一些皮膚病變等,也多多少少和壓力有關。由於現代工業化之急速生活步調,各種競爭,勞資糾紛、強迫退休、資遣、失業、治安及社會混亂、再加上空氣、水、及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壓力,更可加速人的老化過程。

6.如何適應及處理壓力:

面對以上老年期之生活壓力,銀髮族在心理上應如何調適呢?首先要了解老年期老化所造成的生理衰退是一種自然現象,勇於接受它。此外對於一些傳統的觀念也要做某種程度的修正(如養兒防老的觀念),而以老年人獨特的經驗、老成、謹慎、謙虛、彈性不惹人嫌之特性,及勇於和年輕人分工合作的精神積極參與外界活動,才能適應老年生活,提高生活品質。

其次對於壓力之適應及處理可分為外在及內在之應對方法。外在之適應在於首要避免壓力發生之情況:譬如當天晚上準備好明早要用的東西:提早十五分起床;事前安排好約定的時間;不要信賴你的記憶:實行預防性的保養工作:對所有重要的鎖匙及文件多複製或複印一件等。此外要主動積極的尋求可提供支持的人或機構來協助應對處理壓力,當然家人或配偶的參與是極重要的,但有些人不願親人知道或參與,則可求助於心理咨商中心、家庭協談及自殺防治中心、台北榮總精神科也有王大夫專線電話以提供協助。如果壓力太大及持久而引發精神症狀如失眠、焦慮不安、憂鬱等而影響其社交及職業功能時,就必須求助於精神科醫師了。

在心理內在調適方面,首先應針對自己人格上的缺點,例如急性子、焦慮性、完美性、敏感性、幼稚性等做某種程度之修正。此外對壓力事件也應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及層面去看或思考,也就是認知自己有各種不合理及負面的想法,這些負性想法包括有不是全有就是全無(即不是黑就是白的想法,沒有中間灰色地帶的想法)、以偏概全(即一件小事做錯則全盤皆輸的想法)、把正向性的事變質(即明明是好的事,經常用謙虛解釋轉變成負向不好的事)、早下結論(即常常臆測別人的心理,或把自已常當成算命先生預測將來不好的事)、加強負向而輕忽正向事(即常用放大鏡來宣染負向的事,反而用縮小鏡來看淡正向的事)、情緒化解釋(常用情緒化的字眼來解釋事情)、常用應該或一定的字句(常用我應該或我一定如何如何的想法就會給自己無形的壓力)、常冠不好的名詞在自己身上(當做錯事時常冠上一些錯誤的名稱如我很笨不適合做這工作或我是豬老是做不好等)、常歸疚自己(把不相干的事要自己負責以致常有自貢的想法。有心理壓力的人都應檢視自己有那些負向性的想法,並要去除這些負向的想法而以較中性及正向性的想法來取代,才會減輕自己的壓力。

此外學習如何去放鬆自己及要有足夠的運動也是降低心理壓力的不二法門。

總之每個人處於現代競爭激烈及多元化的社會,應認識壓力之來源及其性質,了解自己對壓力如何反應,並學習如何適應及處理心理壓力,才能提昇生活品質,提供一個身心健康的快樂生活。

 

作者

 

黃正平醫師

 

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中心診所醫院老年精神科  主治醫師

 

 銀髮族心理健康
第 01 講 -
貳、講次內容:
一、本校生活科學系為什麼要開設銀髮族心理健康課程?
面對台灣社會人口老化的準備與因應 台灣社會逐漸由老化社會邁向高齡化社會
一方面學習如何了解銀髮族,以便如何與銀髮族相處;
另一方面學習如何照各銀髮族;還有每個人都會老,學習自己如何迎接銀髮族。
二、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共有五點:
1. 瞭解老化的生理發展及其對心理的影響。
2. 瞭解銀髮族的發展階段、發展任務與心理需求。
3. 認識促進銀髮族心理健康的原則。
4. 瞭解銀髮族生涯規劃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5. 認識常見的銀髮族心理衛生問題與因應之道。
三、銀髮族心理健康課程內容
本課程共分為十章內容包括:
(一) 老化概論。(二) 銀髮族的心理發展階段與任務。(三) 注意力、智力、記憶與老化。
(四) 銀髮族認知功能與與情緒健康。(五) 銀髮族健康促進。(六) 成功老化。
(七) 銀髮族的生涯規劃。(八) 銀髮族的支持系統與資源。(九) 銀髮族壓力與調適。
(十) 銀髮族常見的心理障礙與處遇。
第 02 講 - 老化、長壽、與人口老化
一、老化與老化特質
學界指稱的老化,是指成熟期(成年階段)持續到生命後期,個人身體的組成與功能隨著時間而自然改變的過程,這種過程有幾項特質,可以用CUPID申述之,包含老化是連續性的過程 (Continuous process)、是所有生命有機體都普遍會產生的過程 (Universal process)、是進行性 (Progressive process)、是本質性的過程 (Intrinsic process)、是有害性的過程 (Deleterious process)。
二、台灣的預期壽命與人口老化情形
台灣民眾的死亡率逐年下降,平均餘命越來越長,2009年台灣男、女兩性的平均餘命已分別高達76歲與82歲,媲美歐美國家的平均餘命水準。台灣在人口方面出現老化現象,人口老化的速度是歐美國家的兩倍,自1993年起台灣老年人口佔全國人口比率超過7%,正式邁入老人國之列 (高齡化社會),至2009年底時,老年人口比率已達10.6 %,2010年行政院經建會所做的人口推估(中推估)顯示,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由2010年的11%,至2017年增加為14% (高齡社會),到2025年會再增加為20% (超高齡社會),估計至2060年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率將高達42%。
三、影響長壽的因素
影響人們長壽的原因可以簡單從自然 (Nature) 與保養 (Nurture) 兩方面談起。在自然方面,長壽與基因有關,通常母親的死亡年齡似乎比父親的死亡年齡更能預測個人的壽命。保養指影響個人的環境因素,包含個人的居住環境是否沒有汙染、是否擁有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是否有不良的吸菸與酗酒行為、教育和工作的經驗、是否有無法負荷的生活壓力、婚姻狀態、社會人際關係、以及是否有良好的醫療照護服務等。值得注意的是,當個人的年齡越老,基因的影響就比較不重要,生活環境與生活型態的影響就相對變得比較重要。

第 03 講 - 老化的生物理論與老化的刻板印象
一、 生物老化的理論大致可分為預先規劃的老化理論與隨機理論兩大類:
二、對老人的刻板印象與負面信念
美國社會學家在1960年代,提出「年齡歧視(ageism)」的說法,泛指當時美國社會對老年人的歧視。年齡歧視,是指直接針對老人且與歧視態度有關的一些想法與信念,包含負面信念或刻板印象。
(一) 人們對於老年人的態度是比對年輕人的態度來得負向,其中以「與年齡相關刻板印象」的負向態度差異最大、其次為「吸引力之評價」、「能力」、「行為與行為意圖」。
(二) 民眾對於老人的刻板印象雖然以負面的較多,但並非全部都是負面的印象,是具有多重刻板印象的特色。此外,不論是大學生或是年長者,都傾向認為負向的老人印象 (例如:「依賴他人」) 較常出現在75歲以上的老老人身上,反應出年齡越大,越容易被視為具有「負向特質」。
(三) 老中青三代對老人刻板印象有相似之處,但是年長者評估老年人會比年輕人評估老年人的態度更為正向,可能是因為老年人對自己同輩的認知架構比較精密的原因。
三、訪問吳治勳博士,談老人對老化的負面信念與身體功能及死亡率的關係。研究發現,老人對於老化看法越負面的,其日後身體功能會較差,死亡率也較高,認為老化過程有好有壞,能自然接受老化者,其日後身體功能較佳。
第 04 講 - 老化的生理變化 一、身體主要器官系統的老化
(一) 皮膚與毛髮的老化 皮膚與毛髮的老化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外觀變化,皮膚的含水量、含脂量及細胞量均明顯減少,因此容易出現皮膚乾澀與皺紋,容易發癢且自我防衛能力下降,傷口癒合的速度也較為緩慢。
(二) 肌肉與骨骼系統的老化 肌纖維的數目減少與體積減小,下肢近端的肌肉所受的影響最大;關節容易因為磨損而退化,老年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會導致疼痛與運動不能;骨質密度自35歲左右開始明顯流失,女性流失的速度比男性略快,停經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更快。
(三) 呼吸與心血管系統的老化 呼吸與心血管系統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得較沒有效率,呼吸系統的退化最明顯且重要,使老年人容易罹患肺炎及慢性支氣管炎。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不隨老化而有太大的變化。
(四) 腦神經系統的老化 大腦的重量大約減少5至7%,大腦的血流量也變少,由於神經元數目的減少,導致大腦萎縮,大腦腦室的空間相對擴大,影響老人大腦各區間部分訊息的溝通及統合能力。
(五) 泌尿與膀胱的老化 老化會使腎的過濾效能下降,其濃縮或稀釋尿液的能力較差,膀胱縮小使得儲存的尿量減少,容易導致頻尿或失禁。
(六) 消化系統的老化 口腔黏膜會萎縮且變薄、微血管供應減少、唾液腺有減少,容易有牙周發炎與蛀牙;食道與括約肌的功能改變不大;胃的蠕動力與排空功能則不隨年齡而改變;至於腸道在蠕動與吸收功能的表現稍微遜色;大腸功能變差;而肛門的緊張度下降,容易大便失禁。肝臟質量隨年齡逐漸減少;胰臟體積縮小,各種消化酵素的分泌量稍微減少,但仍可供應生活所需;膽汁隨年齡增加而變得混濁濃稠。
(七) 內分泌系統的老化 內分泌系統研究的爭論較多,一般都指出有功能下降的跡象,原因包含目的器官的反應變差、賀爾蒙製造量或血中濃度減少。
二、感覺器官的老化
(一) 視覺(眼睛)隨著老化,眼球周圍組織彈性變差且逐漸萎縮,眼瞼變得鬆弛並阻擋視線,易有眼瞼外翻或眼瞼內翻的現象。淚腺製造淚液功能變差,容易導致角膜、結膜過度磨擦與慢性發炎的情形。視力敏銳度變差,尤其是對動態的物體不易看清楚,眼睛對深淺的感覺會減退,對光線明暗改變的適應速度也變慢。
(二) 聽覺(耳朵)外耳道壁變薄,耳垢較乾且黏,鼓膜變厚,內耳神經元及第八對腦神經神經核及纖維退化和減少、腦幹聽覺中心萎縮及細胞數減少,大腦皮質聽覺區的細胞減少。老人對於高頻與低頻的聽力都會下降,但以高頻聽力的減損最為明顯,男性的聽力減退又比女性發生得較早也較快。
(三) 嗅覺與味覺 舌頭上味蕾和味覺中樞的神經減少,味覺的閥限上升,70幾歲的老人約有八成左右會覺得味覺降低,不同的味覺衰退速度並不相同,鹹味覺的下降最早也最明顯。在嗅覺方面,自50歲以後,人的嗅覺功能稍微下降,而嗅覺神經的減少,除了影響進食的吸引力之外,也使老年人的嗅覺較為不靈敏,不易警覺異常氣味,如火燒或瓦斯外洩等。
第 05 講 - 銀髮族的心理發展
一、銀髮族或資深公民的意義 為什麼我們稱老年人為銀髮族呢? 銀髮族是1980 年代出現的名詞,起源於老年人容易對與年齡直接相關的稱呼產生反感。因此,行銷者盡量避免使用「60 歲以上族群」或「退休老人」等措詞,以免使老年族群產生反感,因而改以「銀髮族」一詞作為代稱)。 傳統上我們習慣將年長者稱為老人,聯合國則稱老人為「資深公民」,以突顯尊重與積極的意思。
二、我國銀髮族的人口現況 由行政院主計處人口靜態統計,由表一可知在民國八十八年12月底,65歲以上人口共有1,866,472人,佔當年總人口數為22,092,387人的8.49%;由表二可知民國99年10月65歲以上人口共有 2,481,652人,佔當時總人口數為23,150,923的10.71%,十年來我國65歲以上人口增加了615,180人。
三、何謂「高齡化社會」?台灣是否已經達到高齡化社會?
(一) 當一個社會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聯合國所訂標準7%時,即為「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
(二) 臺灣已成為高齡化社會,民國82年9月,臺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首度占總人口比率的7%,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民國92年7月,老年人口已達205萬多人,占總人口比率的9.17%。根據行政院經建會推估:至2027年,老年人口占全臺總人口比率將達20.54%。換言之,屆時臺灣人口將有1/5為65歲以上的銀髮族(江亮演等,2005:25)。
四、銀髮族的服務相關領域架構
參考課本圖1-1銀髮族服務相關領域架構圖
(ㄧ)銀髮族的基本需求為何?
銀髮族的基本需求:包括身、心、靈及境的需求,銀髮族的生理健康是最基本需要關注;心理的安全與平安亦須呵護;而宗教信仰的支持或人生生命理念自我調適亦可以加以培養;環境的安全與保護更須加以關心。
(二)銀髮族的生活層面:包括家庭經濟的充裕與否、身體照護的資源是否足夠、是否有宗教信仰或同儕的支持與家人關係的良好與否,均可能影響銀髮族的生活。
(三)銀髮族服務的專業領域:包括醫療保健、宗教及同儕輔導、諮商輔導及社會工作以及銀髮族相關的產業如其生活使用器具人體工學。
(四)銀髮族的社會資源與相關法令:包括其住家附近之醫療資源以健保法、社會及宗教服務機構、家庭諮商輔導與社會福利法規、社會福利相關法令與國民年金制度。
五、邁向「銀髮」的現象 7點
(一) 記憶:記遠事、不記近事:過去數十年前的事,記得一清二楚;數週前剛做過的事、曾說過的話甚至剛說過的話,卻忘得一乾二淨。有時候因忘記物品放置地點,以致疑心別人偷走,影響人際關係。
(二))關係:朋友也是老的好,老伴老來伴。也可能因記憶衰退,對有些人記不起來,讓人誤會不受重視,影響人際關係。
(三)睡眠:該睡時睡不著、不該睡時卻睡著;該記的記不著,不該記的卻記著。睡眠的習慣與作息也可能影響與家人間的互動,例如早睡早起,與家中年輕人晚睡晚起,飲食習慣時間作息可能不太相同,需要彼此包容與了解。
(四)回憶:往事常常回味,好漢常提當年勇,當年最辛苦的就是我,緬懷往事,樂此不疲,有時想到往日情境,悲歡苦樂再繞心頭。
(五)體力:漸漸衰退,不知荕力衰多少,但覺近來懶上樓。
(六)角色:漸漸被人稱呼由「×哥」為「x公」或「○姐」為「○姨」。由抗拒「博愛座」到自動就座,而且心安理得。
(七)心態:有些銀髮族因耳背、身心疾病或記憶衰弱,會有焦慮、疑心或不安全感,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基本上邁向「銀髮」的現象是一種多元且相互影響的現象,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因素的交互關係,例如因生理層面記憶力的退影響社會層面人際關係也可能影響心理層面的自信心。
六、艾利克森的人生發展階段與銀髮族相關之第七階段與第八階段發展任務
1. 第七階段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這是中年期與壯年期,是成家立業的階段。 這是獲得創造力,避免過度「自我專注」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迷思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積極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後代的幸福。 他們在工作上勇於創造,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就是只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2.第八階段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這是老年期也稱之為銀髮期,亦即成熟期。 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 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匯集成完美感,回顧—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 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痛不勝痛,於是產生了—. 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Erikson分析每個階段時,都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 例如,他認為,一個人不應該對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點用處,有了不信任感後,對於外界的危險會有一種準備,對於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種預期,否則一遇社會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議或束手無策,不利於自我的成長。但Erikson認為,在人際關係中信任與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應該多於不信任感,以有利於心理髮展。 他還認為,自主感也不能無限制地發展,也必須有—定的懷疑感與羞恥感,如果過分相信自己,以後就不容易適應社會準則,變得獨斷孤行。 埃里克森認為,自主感應強於懷疑感與羞恥感。兒童的勤奮感中也應該有一點失敗的經驗,以便今後能經受住失敗的挫折,但又不能過分地經常地遭受失敗,經常失敗就會產生自卑感。
由表2-1可以了解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的八個階段,從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係,也可以看到自我與社會生活在個體人格發展中的作用。他的八個階段是他臨床經驗的總結,尚缺乏嚴格的科學事實作依據,但比起Frevd強調本能的生物學觀點來,重視社會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論有相對的合理性,因此在西方心理學界具有相當的影響。
研究也發現,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的八個階段在具體的年齡段上的劃分有些偏前,因此如果我們看到自己所屬的心理髮展階段小於自己的生理年齡時不必沮喪。
近年來也有人因人類生命的擴展而提出第九階段的觀點,Erikson的夫人Joan Serson Erikson在他的模型在西方文化詳盡了闡述在她的死亡之前,增加第九個階段(年老)到它,考慮到增長的估計壽命,嘗試提出人生社會發展的第九階段。
第 06 講 - 銀髮族的社會發展
一、銀髮族刻版印象的澄清
銀髮族並非全然體弱多病,其身心狀況不影響其社會交往與互動,過去一般人對年長者之印象總將「老人」與「老朽」、「病」和 「衰老」等字連結在一起。但並非絕對如此,根據美國的報告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七十五歲銀髮族,身體都很健康,因而銀髮族也可以活的健康、活得有活力,活得好。
二、銀髮族的心智能力,有些如晶體智力有利於其社會發展
許多人認為心智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年退化。其實人的智力可分為晶體智力如思考、抽象、推理能力;流體智力如記憶能力,在青少年期達到高峰後,部分流體智力的確會有緩慢衰退的現象,但晶體智力卻會隨著年齡而有逐年增長的情況,因此銀髮族的心智成熟、常識豐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有更成熟的發展與增進,就如俗話說「家有一老,勝有一寶」,「薑是老的辣!」代表銀髮族者社會經驗豐富,見廣視多,成熟老練,正是晶體智力成長的結果。
三、 銀髮族的性能力可能衰退,但不影響其兩性關係
Master與Johnson發現,人類的性反應並不會在某一個年齡時突然消失,性的表現可以一直持續到七十或八十歲之後。而性能力是自我形象的要素,如果個人覺得年紀大了,不宜、不能再有性的活動,就可能再某一年紀喪失性的能力,但這是一種人為自我要求的剝奪,而非年老生理功能所致。
四、銀髮族與家人關係密切且是相互支持:或許一般人認為年長者總是希望子女能照護他們,且「得到」比 「給予」多。但依據研究顯示,銀髮族與家人的關係是彼此相對的「得」與「給」,並非只是單方面的得到或給予。
五、銀髮族的個性與其社會人際關係的互動
我們常聽到有人談論家中的老人時,其他人也會相互應和,而將體弱多病、固執、糊塗、依賴性大等,都是為老人的專有形容詞。但事實並非如此,一般人覺得年紀大的人普遍較為固執及僵化,但這類特徵也可能出現在兒童、青少年、中年人的身上,而這些脾氣可能次從年輕時期所持續下來的,並非單單屬於銀髮族。銀髮族由於收入、經濟、個性、以及經驗的不同,造就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活的愈久,彼此差異性也愈大。
六、銀髮族的工作性質與其工作成效,可能影響其社會發展
銀髮族與年輕人有相同的工作效率,銀髮族在工作上較少請假、離職率低且較忠於雇主;再加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工作品質提高,工作傷害率也較低。
七、 如何促進銀髮族社會交往
(一)保持及維護良好的身心健康 (二)學習接受自己的角色轉換
在銀髮族的角色轉換上包括
1.自我角色的轉換:包括自我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與接納,如在辦公室當總經理退休後返我本來面目,學習做自己,沒人幫忙開車,學習善用大眾交通工具;太太工作忙,學習體諒及自我照護。
2.重新覺察及定位自我角色:將自己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列出 ,分別標定分數,例如以10最高,以1最低,再進一步將所有角色排列重要程度的優先順序,可以不考量分數大小,但對自己是最重要的。進而對於不重要的,學習放淡或放棄。
3.學習適應銀髮族的新角色,或許開始時不容易扮演,例如在公車或捷運有年輕人看到您的銀髮讓座給您,您會不太習慣,慢慢的您會感謝及習慣年輕人的讓坐。
逐步調整及適應:在社交生活中,或許您開始感受到自己同輩的朋友逐漸凋零,也可能因為退休有些過去常聯絡的工作關係的朋友慢慢失去聯絡,如果不主動與朋友聯絡也可能慢慢社交圈子愈來愈小。然而相對的有些真正知己好友仍然聯繫,甚至由日常生活中經常相遇的朋友如爬山的山友,打球的球友,下棋的棋友,打牌的牌友,發展出新的人際關係,這些都需要時間逐步調整及適應。
(三)學習發展社會性興趣如團體性社團活動
可以參加適合銀髮族參加的社團活動如空大的課程及社團,救國團各地社會教育教育研習中心的研習,各種志願服務的工作如環保志工、學校志工、博物館導覽志工以及其他各種社會服務志工。
(四)銀髮族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第 07 講 - 如何學習過滿意的銀髮族生活
一、銀髮期的心理調適的目標
聯合國在1991年通過『聯合國老人綱領』,提出了『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尊嚴』五個要點。
基本上這五個要點也正是銀髮期的心理調適的目標:
(一)獨立(二)參與(三)照顧(四)自我實現(五) 尊嚴
1992年又發表『老化宣言』,希望創造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甚至將老人尊稱為資深公民,這不僅含有尊重各年齡層,間接也是尊重銀髮族,同時引發各年齡層間的相互同理心、相互尊重與關懷,在這種友善氣氛的環境下銀髮族更會感受到社會環境的友善與心理的舒適。
並在1999年訂為『國際老人年』,該年10月1 日為『國際老人日』,發佈理念綱要。
二、銀髮期的人格的類型:參考蔡文輝 (引自S.Richard,1992) 介紹了幾種老年人格的類型,並提出不同類型的因應。
(一)成熟型:人生歷程頗為平順,對老化有積極的態度面對,沒有驚慌或怨尤。
(二)搖椅型:隱居退休的日子,ㄧ切仰賴他人,消極平淡的過日子。
(三)防衛型:觀念固執,不願面對老年的事實。外表上已積極工作和好勝心來掩飾內心的恐懼。
(四)憤怒型:怨天尤人,認為自己許多理想尚未實現,不應該就這麼老下去,受
不了這種時不我與的壓抑而產生攻擊性的行為。
(五)自怨自艾型:跟憤怒型相似,只不過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悲觀、消極與孤獨。
三、如何過滿意的銀髮族生活
(一) 悅納自己進入銀髮期(二)學習接受他人適切幫助 (三)學習銀髮階段的人際關係 (四)要活就要動,保持活力,愛生活與學習 (五)學習因應家人離去的調適
第 08 講 - 反應、注意力與老化
一、 反應時間是指刺激出現到完成反應的期間,反應時間越短,代表個體回應的速度越快,通常年紀越老,反應時間越慢,這可能與老人的神經系統運作較慢,處理訊息時效率較低有關。工作的複雜度會影響反應的時間,工作越複雜,反應時間越慢,老年人與青年人的差異,隨著複雜性的增加而越來越大。
二、 注意力的理論模式注意力指不論分心的刺激如何,能夠專注並記憶事項的能力。相關理論模式如下:
(一) 注意力資源/容量降低模式:認為注意力資訊處理能力隨年齡而下降,因此面對複雜工作時,容易超過老人的能力,使得老人會表現得比較沒有效率或比較不精確。
(二) 抑制缺損模式:認為老化會在忽略無相關刺激以及聚焦注意力於相關刺激的能力方面,有所衰退。
(三) 前額模式:此模式認為注意力與年齡衰退,是因為前額比腦部其他區域在老化過程中更容易受到影響。
三、 注意力的分類與老化
注意力分為持續性注意、選擇性注意、分配性注意,一般而言,持續性注意能力到晚年仍然可以保持得相當好;在選擇性注意方面,因為老化,會在忽略無相關刺激,以及聚焦於相關刺激的能力上,有所衰退,所以老年人的選擇性注意的表現較年輕人為差;在分配性注意方面,當雙重處理工作所需的處理資源不大時,老年人與年輕人的表現一樣好,但當工作所需處理資源越複雜,老年人的能力就顯不足,正確性變差,所需時間也會較長。
第 09 講 - 記憶與老化(一)
一、 訊息處理模式個體對訊息處理的階段順序,可分為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及長期記憶三類。此一理論是依據電腦的結構來說明人類訊息的處理過程,最早由Atikinson & Shiffrin (1968) 提出,訊息處理模式認為個人對訊息的處理過程為如下:首先,外界環境的訊息透過感官收錄,經過譯碼,被轉換成另一種形式,以便貯存到短期或長期記憶中,作暫時或永遠的貯存,以及從中提取應用的過程。
二、 感官記憶外界環境訊息要能被處理,必須先由感覺器官進行收錄,此時所接收的原始刺激會作短暫的保留,通常保留的時間很短,約幾分之一秒,如不加以注意,很快消失,稱為”感官記憶”。
三、短期記憶當感官收錄的訊息如暫時未消退,並加以注意或加工,就會進入大腦意識的層面,成為”短期記憶”,短期記憶保留訊息的時間較長,通常在30秒以內,其容量較感官記憶大,但仍然有限。
四、長期記憶“長期記憶”比較符合多數人心中所認知的「記憶」,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都要記住很多的事情,而這些都要靠長期記憶。短期記憶中的訊息,透過編碼的過程,可以轉入長期記憶中,訊息進入長期貯存之後,可以被維持與貯存到數週、數月、或數年,而長期記憶的容量似乎沒有限制。
五、記憶與老化感官記憶受老化的影響不大,而短期記憶的初始記憶與年齡的相關也很小,甚至是沒有,但短期記憶中的運作記憶會受到年齡的影響,且操作越複雜,老年人的表現比青年人越差。至於長期記憶中的程序性記憶與語意性記憶較不受老化因素所影響,情節性記憶則因為老年人編碼與提取的效率變差,使老年人的表現較年輕人為差,但如果能夠對老人家提供適當的檢索指引,則年齡間的差異會減少。
第 10 講 - 記憶與老化(二)
一、 短期記憶的容量通常可以由數字廣度測驗來加以測量,數字廣度是指個體看到或聽到一連串的數字或字母,能依記憶重複說出的最大量。Miller 對短期記憶的容量提出「神奇數字7 ± 2」,也就是在5-9的項目範圍,而這個容量是可以被擴增的,例如:「UOYKNAHT」,對一般人而言,是8個項目,但如順序顛倒,則為「THANK YOU」,對懂英文的人而言,即為兩個意元,擴增了記憶的廣度。
二、 遠期記憶長期貯存的記憶可以保持相當長的時間,甚至永久保存,其間可以再分為長期記憶與遠期記憶 (Remote memory)。許多研究指出,老人可能對於情節性記憶的正確性不足,但對於久遠之事卻可以記得一清二楚。許多老人也自述對於陳舊的往事記憶猶新,但卻不記得昨天發生甚麼事。研究人員對於老人長遠記憶的正確性充滿好奇,因為相關研究並不容易執行,想要知道老人的長遠記憶是否正確,
有些研究選擇高中同學的名字與臉作記憶回想的探討,研究顯示這些訊息在獲得後的4~6年之間,記憶呈現相當快速的下降,然後趨緩,之後,約有20~40% 的訊息被保留,而且一直到成年晚期都保持良好。
三、 老年人記憶能力的個別差異時間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健康因素、社交活動、生活情境、藥物等因素會影響老人的記憶功能,其中健康因素對老年人記憶力的影響甚鉅,特別是對老老人。
四、 外訪專家談「增進老人記憶力的方法」
第 11 講 - 智力、智慧與老化
一、 智力是常被使用的名詞,但對於它的定義卻缺乏一致性的共識。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智力相當抽象,包括的範圍也很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的看法也不同。Spearman (1927) 認為智力是一個寬廣的一般能力,並且稱之為g因素或g能力;Thurstone (1938) 的七種基本能力說,認為人類的智力包括七種獨立且不相隸屬的主要心智能力;Gardner (1983; 1999) 則提出智力多元論,認為智力包括八種能力,包含語文智能、邏輯數學的智能、空間的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律動的智能、內省的智能、人際關係的智能 、自然的智能。
二、 「流體智力」來自於神經系統和感官結構的功能整合,幾乎與後天的社會影響與文化經驗無關,不能被訓練和教導,是個人處理訊息的基本能力。「晶體智力」代表文化知識方面的智力,主要由經驗和教育獲得的知識,包括一般常識、語文瞭解、數學能力、推論關係、問題解決、技能應用、和應付社會情況的能力。有關智力與老化的關係,流體智力自兒童期開始成長,經青少年期達到高峰,至成年期後逐漸地下降,也就是說,流體智力會隨老化而下降。晶體智力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甚至會隨著經驗與終身學習而持續增長。
三、 老年人常參與認知挑戰的心智活動,例如:橋牌、拼圖、閱讀、與文化活動等,其智力功能是否比不參加者為佳? 答案是肯定的。所謂的「不用論假說」是表達廢而不用即失去的概念,此假說認為與年齡有關的智力下降是來自於技能的缺乏使用所致,最後終於衰退。也因此,持續練習與認知技能有關的活動,能夠反轉智力功能隨年齡下降的情形或加以預防。
四、 有關年齡與創造性的關係,一般而言,創造力的高峰多在30多歲,然後穩定下降。不同領域的創造力顛峰有所不同,在人文領域其生產力幾乎保持終生穩定的狀態,科學領域約在60歲以後下降,藝術領域則較早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下降。
第 12 講 - 認知功能、認知障礙與篩檢 壹、講次大綱
一、 認知功能的範圍 二、 老化與認知功能 三、 影響認知功能的因素
四、 認知功能障礙的症狀 五、 認知功能篩檢量表
一、 認知功能的範圍:認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包括大腦的記憶、注意力、語言能力、人性、智力等。隨著年齡老化,認知功能會產生變化;但有些認知功能的變化或衰退程度超過一般正常老化的範圍,則可能為疾病,例如失智症。
二、 老化與認知功能:年齡增加時,推論、心算、回憶(短期記憶)的能力會降低。同時注意力較差,語言表達和計算的速度都變慢。但過去研究顯示,年齡較大,學習新事物的速度會較慢,但仍然可以學習;而晶體智力並不會隨年齡而下降,而且可能隨經驗累積而增加。其他現象。包括(1)注意力會選擇性地集中在較少事物,稱為選擇性的注意,使大腦僅須處理較少的訊息;(2)語言能力降低,包括表達的語言和接受的語言都變少,嚴重時產生失語症;(3)視覺空間和建構技能變低等。
三、 影響認知功能的因素:其他影響認知功能因素包括:大腦器質性的改變,人口學特性、生活型態、罹患某些疾病、缺乏維他命、基因、營養不良、缺乏運動、生活壓力、喪偶、飲食型態不佳等。
四、 認知功能障礙的症狀:記憶語言、情緒人格、身體功能等。
五、 認知功能篩檢量表:介紹簡易心智狀態量表 (SPMSQ)以及簡易智能量表(MMSE)。SPMSQ量表較為簡單,包含10題,滿分10分,8-10分為正常,6-7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3-5分為中度認知功能障礙,2分或以下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MMSE是一個簡易的成人認知功能量表,是1975年由Folstein等人發展,內容包括時間定向、空間定向、注意力、計算能力、短期記憶、語言能力、口語理解與行動能力、構圖等。
第 13 講 - 認知障礙者健康維護與認知功能促進壹、講次大綱
一、日本對於失智症照顧訓練種子教師以推廣照顧模式的做法:
日本針對安養護機構的高階管理者、專業人員、以及第一線的照顧工作者,進行不同層級的培訓培養種子教師,並將此做法推廣到社區,由種子教師教導社區民眾對失智症的了解,並結合社區建立緊急救援的系統。另外,利用中心表格,有助於機構內的照顧者了解失智症患者的意思與需求,以便發展出有效溝通和合適的照顧模式。
二、 認知功能的促進策略:
針對一般老人的認知功能健康的預防與健康促進,研究指出提出改善老年人認知功能的策略有三:(1) 專精與擅長:經由學會的專長或技能,通常不容易隨著年齡而消失,同時藉由補償性的策略常可繼續維持這些技能與經驗。然而,專精的認知功能能力有其特殊性,不太容易外推到其他能力上。(2)認知功能訓練:例如視覺搜尋、辨認、回憶等,經由訓練的確可以提升認知功能。雖然老年人能夠提升的程度不如年輕人,但仍然有其作用。只是這些訓練也是僅可作用於訓練的特定項目,對其他面向的能力不一定有作用。例如有日本的醫學研究證實,練習計算、漢字的撰寫、圖案辨認等,可以有助於認知功能延緩退化、甚至可以進步。(3)體適能訓練:研究顯示改善體適能有助於認知功能,尤其是心肺功能方面的體適能提升,特別有助於認知功能。同時體適能提升也有益於執行控制的過程,例如計畫、工作協調等。
對於已經有認知功能障礙者,在照顧上需要利用現實定向的療法,也就是反覆地教導認知失能者認知自我身份、時間與空間定向的學習、日常生活慣例的建立與加強。例如反覆練習用簡單的會話溝通,用圖畫或簡單的問題引起其興趣,練習做每天的日常活動(例如摺衣服或簡單的家事),或是運用日曆、時鐘、圖畫、板子等做為輔助工具。
三、 認知功能促進的保護因子:
認知功能的保護因子:營養素的補充(葉酸與維生素B12 ),多吃含有Omega-3脂肪酸的冷水魚(如鮪魚、鮭魚、鯖魚),抗氧化劑(如維生素A,E,C,常見於深色蔬菜水果,如藍莓、蕃茄等),預防血管性病變,適當運動,養寵物或與朋友來往以保持心理活躍與社會互動。失智症初期的症狀會發生白天昏睡、夜間徘徊的情形,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睡眠型態,研究建議除了使用藥物之外,還可以鼓勵老年人白天曬太陽以調節生理時鐘;做一些身體活動或運動,不僅增強肌力耐力預防跌倒,還可以有助夜間睡眠。
第 14 講 - 情緒健康與篩檢
一 、老化與情緒健康:有些老年人雖然經歷生命事件或生活中的重大損失,或是身體健康變差,但仍然對生命抱持正面的經驗。此現象可以用社會情緒選擇理論來解釋。
二、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1) 社會關係與婚姻:社會支持可以做為生活壓力的緩衝,提供心理支援,另一方面社會支持也可提供實質的工具協助、資訊或建議。同時社會支持也具有陪伴的功能,提升人們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進而對健康有正面影響。老年人與年輕人較大的差別是,年輕人的社會網絡較大,而老年人的社會網絡雖然較少卻較為緊密。
(2) 經濟狀況:收入較高的國家,其民眾生活滿意分數也越高;然而金錢並非無所不能,快樂或生活滿意度的程度,仍然是與我們心理上的期待有關。
(3) 宗教與靈性活動:宗教通常會鼓勵健康的生活型態; 會提供生命的意義可以幫助調適、了解、或得到慰藉; 宗教可以提供社會支持;而宗教或靈性活動常與建立個人自我認同有關。
(4) 全世界的快樂程度: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民主化程度、人權、男女平權越好的地方,其生活滿意度越高。文化差異使生活滿意度和快樂程度不同。
(5) 認知功能。
(6) 生活環境:不僅是物質環境,而包含老年人與環境互動的情形。
三、介紹憂鬱症狀與篩檢量表:憂鬱症狀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憂鬱症和憂鬱症狀不同:憂鬱症狀有輕重不同,也容易隨時間及生活事件變動; 憂鬱症必須由精神科醫師沿著精神醫學診斷已嚴重到是一種疾病。然而老年人的憂鬱問題比身體健康問題更常被忽略。憂鬱症狀包含身體方面(失眠、吃不下、沒有活力等)、情緒方面(心情不好、寂寞、傷心等)、正面題項等(快樂、感覺日子過得好)等。
四、焦慮症狀:焦慮也是老年人常見的情緒問題,經常與生活壓力或生命事件有關。在精神科臨床診斷的症狀,通常包括:過多的擔憂與焦慮持續六個月以上,並發生在許多日常生活中;個人覺得很難控制自己的擔心;焦慮與擔心與以下六種症狀的一部份一起出現六個月以上:失眠或興奮、容易疲倦、難以專心或容易放空、易怒、肌肉緊張、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一直睡卻覺得睡不夠、無法放鬆等)。
五、促進情緒健康的策略:運動、光治療、音樂、按摩、身心療法、家庭療法、營養、社會支持、自主能力、正面體驗等。
第 15 講 - 高齡者預防跌倒

第 16 講 - 高齡者預防受虐

第 17 講 - 高齡者之身體功能與社會功能促進

第 18 講 - 成功老化的概念與台灣老人的成功老化
一、成功老化的模式:
1. 選擇、最適化與補償模式:Baltes & Baltes (1990) 使用變異與彈性的概念,將老化的成功與否定義為一心理適應良好的過程,其中包含三個元素:選擇(selection),最適化(optimization),以及補償(compensation),簡稱SOC模式。
2. 三元素模式:Rowe & Kahn的疾病失能低風險、心智身體高功能、老年生活積極承諾模式。三者交集俱皆達成時即為最成功的老化狀況。
3. 活躍老化:為WHO (2002)所提出之概念,活躍老化的定義為:使健康、參與、和安全達到最適化機會的過程,以便促進民眾老年時的生活品質。在此的活躍指的是持續地參與社會、經濟、文化、靈性與市民事務,不只是沒有身體活動能力或有勞動力參與。
二、台灣老人的成功老化
台灣老年人對於理想老年生活的回答可歸納為六大類:身體健康與獨立(47.4%)、家庭與社會支持(28.7%)、經濟安全(17.8%)、心理與靈性福祉(16.9%)、環境與社會福利政策(11.7%)、生活積極投入(7.5%)。身體健康與家庭社會支持是台灣老人最重視的,不論在開放性問題或閉鎖性問題都有較高的重要性。這兩點與國外學者的觀點相似。而台灣老人特有與國外專家不同的概念,一方面是國外定義成功老化完全不從經濟角度來考慮,但經濟方面的充裕程度卻是我國老人極為重視的理想老年生活要件,這可能是台灣社會政策中尚未能無法充份保障經濟安全,同時老年人也對經濟方面非常重視。另一方面,台灣老人重視社會環境與福利政策,認為有好的社會環境,才會有理想的老年生活,顯示老年人對於老年生活不是僅站在個人的角度,而對於大環境有更多的關心。其他如靈性的需求代表中國人特有的生活哲學,這也是西方研究較少見的觀點。
第 19 講 - 成功老化的促進--老年營養
一、 老年人飲食原則:老年人飲食原則包括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與營養補充)、多樣化、牙齒健康。其中六大類食物為:五穀(盡量為全穀類)、蔬菜、水果、肉魚豆蛋、油脂、(低脂)奶類。不敢喝牛奶者可用奶製品來替代。飲食應盡量均衡,若是正餐不足時,可在點心中來攝取。飲食來源應盡量多樣化,同時注意牙齒健康,若牙齒有問題不要因為怕花錢而不處理,務必讓牙齒健康,才不會影響營養攝取。
二、 節慶聚餐時的飲食控制:節慶的食物完全不吃很難,可以改為少量或是比較健康和養生的選擇。聚餐時要注意餐廳食物的選擇,若家中有老年人有飲食控制的需要,盡量不要選吃到飽,避免行動不便和過量攝取的問題。出門例如搭飛機時也可以在飛行一天以前,向航空公司詢問,選擇適合自己的餐食。
三、 食慾不振和人少時的食物準備:食慾不振時可以找別人一起吃飯,增進食慾;同時應注意飲食多樣化。人少時在買菜與煮飯時,一次準備少量一點,且食物保存勿存放太久,以免過期影響健康。若人少不容易煮,可以煮一大鍋含有不同類食物在一起,但不要每餐吃,每天吃一些,可以攝取多種食物又不需煮很多盤。
四、 保健食品和營養補充劑:老年人若需攝取保健食品或營養補充劑(維他命、礦物質等),需注意不要過量,千萬不要選擇會超過每日建議攝取的劑量; 而且不同類保健食品間與藥品可能產生交互作用,若有疑問時應請教醫師或營養師。
五、 送餐服務:目前國內外社政體系均常有結合志工團體或基金會,提供送餐服務,以照顧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同時也可藉送餐達到探訪與關懷的目的。
第 20 講 - 成功老化的促進--老年體能
一、 老年身體功能類別: 身體功能包括心肺功能、肌耐力、柔軟度、平衡。心肺耐力是指心臟及肺臟運送氧氣的能力,例如當您從事某項活動後會不會有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肌力是指肌肉所產生的最大力量、例如您可以一次拿很重的東西;而耐力是指肌肉克服較小阻力但能重複進行的能力,例如拿很輕的水瓶100下就代表您的肌耐力。柔軟度,關節活動範圍,例如手可以抬高或是彎腰可以模到地上就代表您的柔軟度好不好。平衡,包含坐姿下或站姿下甚至您在行走的過程中,是否可以維持身體直立而不跌倒或是坐不住站不穩等就表示您的平衡能力
二、促進老年身體功能方法:1. 肌耐力:可以利用礦泉水瓶雙手握住往上及往旁邊舉高來增加上肢力量,下肢的部分可以請您找把椅子雙手不扶重複進行從椅子站起來的動作就可以增加下肢力量。
2. 柔軟度:可以找一條毛巾,雙手握住向後一手在上一手在下進行擦背的動作,就可以增加上肢的柔軟度,或是坐姿下輕輕轉動您的脖子往上往下或是兩邊轉動,也可以在站姿下活動您的腰椎。要提醒您運動時一定要保持正常的呼吸建議您可以另用嘴巴默數1.2.3同時動作要慢慢進行慢慢增加範圍。千萬不要超之過及.3. 心肺耐力:建議您平時可以多散步速度的部分可以加快讓您會覺得有點喘的程度,或是到公園打太極拳或是土風舞等活動都可以,當然若是您有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活動都是很好的有氧運動,建議您每次運動時間要維持30分鐘以上。4. 平衡運動:平時可以在家進行單腳站立或是走一直線(後腳腳尖抵住前腳腳跟,再以此法往前走)的動作都可以增強您的平衡感,提醒您可以先扶住椅子或牆壁來進行等到功能較好時再放手進行。以上這些功能也可以綜合來進行,例如散步就可以同時達到多項身體功能鍛練的目的。
三、促進運動動機的方法:
1. 找一個人當你的運動夥伴。很多老人都覺得有伴會更有勁。
2. 做肌力運動時,一邊做一邊聽音樂。
3. 設定目標,當你達到的時候可以給自己獎勵。
4. 給自己設定明天或下禮拜的運動功課。
5. 把運動想成是跟別人開會,然後記在你的日曆或行事曆上。
6. 把你的進度記下來。
7. 如果你要旅行、外出、天氣不好、或有客人來看你,記得把運動提前做完。有些活動可以在室內做,就沒有天氣的問題。
第 21 講 - 成功老化的促進--心理調適和社會參與
一、內在調適:調適是指面對外來的壓力,我們在心理上如何改變自己的認知和感受,好讓我們能夠接受這個壓力的存在;而適應指的是面對外在壓力或環境的變化,我們要做那些調整,以便生活能夠適合這些變化。調適策略分為問題取向或情緒取向。問題取向的調適策略例如主動採取步驟去除壓力源、計畫行動、壓抑情緒、或尋求工具性社會支持;而情緒取向策略例如尋求情緒性社會支持(例如安慰或打氣)、以正面角度重新詮釋與自我成長、否認、接受、轉向宗教等。
二、 外在資源:外在資源包括輔具、老年科技、環境改善、以及親友的資訊和協助等。使用輔具、科技與環境改善的目的,在於使老年人獲得生活獨立與自尊的機會,進一步減少照護人力的付出。
輔具設計目前的趨勢是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亦即設計出來的輔具不是僅針對某一族群可以使用,而是其方便性可適用於大眾。環境改善在長期照護的領域日益受到重視,居家空間與環境修繕不但有利於失能者的日常生活功能,也可有效減少家庭照顧者的負荷。
三、 社會參與:社會參與是指:個人社會性地分享個人資源,包含付出個人的時間、金錢、努力、或任何形式給家人、朋友、社會團體或公共大眾。因此,並不是只有有酬工作的勞動力才是社會參與,包括在家幫忙帶小孩、做家事、參與各種社會團體、志工活動、甚至具有社會價值的休閒活動(例如園藝),都是社會參與的一部份。
四、 正面思考:正面思考時情緒的彈性增加、較不會有受情緒左右的傾向、情緒的調適策略較多。這是一種使老年人心理和生理健康能維持平穩的機制。
五、 成功老化總結 不論從選擇最佳化補償模式的心理適應過程,或是社會提供活躍老化的機會,還是個人追求多面向的成功老化三元素,這些模式或概念都指出老年是生命歷程中的一部份,而非人生的終點。我們不僅不能歧視老年人,更要鼓勵老年人抱持正面的態度看待老年生活,持續參與家庭和社會活動。我們應鼓勵老年人利用過去生命中所累積的種種經驗、知識、能力與網絡,在老年生活中保持健康與獨立,保持愉快心情和維繫人際關係,參與社會事務,以及接受因老年帶來的生理功能上的減退,適應身體健康上的變化,著重心理上的適應與提升心理健康,並運用內在的適應與外在的資源,追求更好的老年生活品質。
第 22 講 - 銀髮族的生涯轉換的意義
一、銀髮族生涯轉換的意義 「銀髮族生涯轉換」可由狹義之意義、廣義之意義加以說明。
(一)狹義之意義 一般而言狹義之生涯轉換,較偏向工作生涯之轉換,如銀髮族工作生涯發展的退休,工作中遇到瓶頸、升遷停滯,對現有之工作不滿意、不適應、希望能找到更能自我實現之工作生涯,或尋找更合適自己之生活方式,因而希望生涯轉換。
(二)廣義之定義

即生涯轉換較周延之角度思考銀髮族之生涯轉換,不僅在工作生涯層面、家庭婚姻、休閒、社交、個人之意義或發展皆相互關連,只要其中一項為個人生涯抉擇中優先抉擇要項,即可能引發個人於生活方式、地位、角色、價值觀之改變。
二、銀髮族的生涯轉換類型

http://tw.myblog.yahoo.com/jw!1uPG0YWeGRvDknd1Tfl6zhJuQL9mpw--/article?mid=112

霍桑研究開啟了管理學的「人群關係學派」,心理學與社會學成為現代管理學的兩大支柱。本課程
旨在探討心理學,也就是個體行為對管理(包含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影響本課程均衡論述心理動力、行為、人本與認知四大學派 ,闡釋如何將生理、知覺、記憶、認知、人
格、動機、情緒、社會、變態、臨床等心理學次領域應用到管理與商業實務。可為學生帶來以下效
益:
1.領悟人性增進情緒智商──對人性的領悟是商管畢業生的職場成功關鍵要素,管理與商業心理學
為商管學生創造附加價值。高EQ員工是企業的最大資產,心理學是培養EQ的入門捷徑。
2.瞭解認知歷程避免決策偏誤──本課程強化認知與決策心理學在商管領域之應用,涵蓋諾貝爾獎
得主 Daniel Kahneman的「框架與展望理論」及「投資心理學」之論述。
3.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以心理學為「經」,不同職種為「緯」的分析研討,為人力資源管
理的工作分析、人員甄選、教育訓練、績效考核、壓力管理,交織出紮實的理論與實務基礎。
4.行銷與業務──協助行銷企劃與業務人員進入客戶的內心世界,瞭解消費者接受訊息、處理訊
息、做出決策的歷程,其需求與動機,以及潛意識的影響機制

參考資料 http://eec.thu.edu.tw/classlist_1.aspx?id=B0523&id1=B05&id2=98&id3=16&id4=B

http://hikaruchu.myweb.hinet.net/life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