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下社區工作 期末考試 重點複習期末考試 重點複習

  r220056學長提供     壹、解釋名詞

一、社區服務方案(community service project)(P175-176):係指針對社區所欲解決的問題或為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京情境的辨識與分析,並藉由需求評估及資源檢視後所擬定的一套計畫,以做為未來採取行動得指南。

二、社區資源盤點(community resource inventory)(P185):係指透過調查以了解社區內或鄰近社區現有與潛在的各類資源,包括資源的存量、品質、服務項目及使用資格要件等。

三、方案計畫書(P191):係指將社區或機構所要執行某項服務的構想、內容、經費等加以整理而成之有效系統的書面資料。

四、總結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P200):係指針對已完成的社會服務方案進行評估,以提供充分的訊息以協助評估者審查方案的優缺點。

五、結果/成效評估(autcome evaluation)(P201):係指判定方案達到其整體方案目標的程度。

六、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P202):係指方案結束後其所產生之成效的延續或造成的影響。

七、去機構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P217):社區照顧偏好機構外的照顧替代機構內的照顧,若必須要在機構內接受照顧,也應盡量以開放、彈性及非結構的方式為之,以避免封閉、僵化與冷漠的全控機構照顧方式。

八、照顧混合經濟(the mixed economy of care)(P217):又稱多元福利制度體系也稱福利混合經濟體制,包括政府部門、商業部門、志願部門和非正式部門,這種被稱之為照顧混合經濟的多元照顧模式存在於絕大多數的社會,只是各部門所扮演的角色常隨其所楚的空間而異。

九、在社區照顧(care in the community)(P228):係指運用正式資源,以讓個案在家裡或社區為基礎的衷心接受服務,並取代大規模之非人性機構照顧,他將照顧的場域由以往偏僻且隔絕的機構照顧,轉移至鄰近人們生活的地理區域內,且成為該地方文化及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十、由社區照顧(care by the community)(P228):係指動員社區內的資源提供給有照顧需求者的服務,例如,志願組織、非正式照顧者(如朋友、鄰里及親屬),這意味著照顧的責任主要是來自於社區,而政府的服務僅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才被使用,且被視為最後的手段。

十一、社會角色的活化(social role valorization, SRV) (P231):是生活正常化的終極目標,SRV的觀點認為,對失能者之正面社會印象,一方面可藉失能者展現出社會所期待的角色,另一方面社會也要將失能者視為是有價值的人。SRV即是一種改變服務的工具,其目的在於讓服務使用者和社區發生關連,進而讓自己為社會所接納,但同時也讓自己接納並適應社會的生活。(生活正常化是社區照顧之去機構化所追求目標。社區照顧乃在於希望讓失能者盡可能地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下生活,藉由將自己整合於一般社會,並習得和表現社會所尊重的角色,而過著正常的生活)。

十二、個人充權(individual empowerment)(P231):個人充權係指有權力的專家放棄其權力,並將之分給或轉移給服務使用者,其核心要素包括協商、溝通、支持、尊嚴、自我意識及維護自身權利的能力。

 十三、集體充權(individual & collective empowerment)(P231):集體充權並非是由有權力者給予的,而是一種贏得權力的過程,它使得案主群能運用其作為公民的權力而融入社會,並改變社會對待他們的方式。

十四、非正式照顧網絡(informal care network)(P232-233):是一種自然網絡,主要由家人、朋友和鄰里所組成,有時也會包括一些因工作、休閒活動、宗教成員或聚會所接觸者。

十五、互助團體(mutual aid group)(P233):自助與互助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立基於集體主義。自助透過與他人結合已引導自我發展,互助則認為必須要發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必能夠保護別人。貝佛里奇指出互助是源自於一些有相同需求者,自覺為對抗不幸或獲得安全,而藉由彼此互相協助,而產生的共同意識。

十六、鄰里照顧團體(neighbourhood care group)(P233):係一種有目的的設置,它可用於補充或替代家人、朋友和自然鄰里的支持。

十七、照顧管理(care management)(P235):是一套統合和聯繫照顧服務的一種人群服務機制與方法,以同時遭遇多重問題的個人或家庭,或須長期照顧個人為對象,針對問題與需求後提出一套全面性的介入計畫,其目標在改善案主對支持和服務的使用,發展其社會網絡和服務能力,增進案主福祉,提升服務的效率和效能。

十八、社區充權(community empowerment)(P256、266):是當前社區發展政策上的重點工作,藉由充權過程,使得個人和團體能夠組織和動員他們自己,來朝向社會和政治的變遷。(為社區營造的一環,期目的在於藉由參與、學習和合作等行動以提升社區能力,也是一種社區能力建構。)

十九、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P259):係指反映出成員之間的連結程度,以及對環境相互關係的認知,包括:集體持有的共同價值、規範和遠景之程度。

二十、福利社區化(P298:將社會福利體系與社區發展工作充分合的一種具體措施與工作方法。

貳、簡答題

一、試簡述方案(project)之意涵與特性。(P175)

答:方案係指不同於平日所執行之工作的活動,它通常是一個單次之非重複性的活動,該活動被要求要在某一期限內達成特定的目標和所要求的品質。

特性:1.具備在某一期限內可倍達成之明確的目的。2.當成果以被達成時,會有一個明確的結尾。3.資源的給予是要達成特定的成果。4.有某人扮演贊助者或委託者,他(們)期望成果能夠準時的被呈現。5.是一次的活動,且通常不會再重複。

二、試簡述方案籌備期包括哪些主要工作?(P178)

答:(1)問題分析與情境辨識(2)需求評估(3)社區資源調查(4)資源網絡關係的建立與連結(5)方案理念宣導與工作說明

三、試簡述方案規劃期包括哪些主要工作?(P178)

答:(1)方案目標的選定(2)方案內容的確定(3)工作分析、遴選執行單位與分工(5)方案計畫書的撰寫(6)經費申請相關作業的辦理(7方案評估指標的建立(8)方案執行前的評估

四、試簡述「方案計畫書」撰寫與裝冊應遵守的基本原則。(P192-193)

答:1.簡潔易讀2.文字流暢3.簡潔扼要4.積極樂觀5.避免臆測。

五、試簡述方案若要能夠被有效的評估,必須符合哪些評估標準?(P197)

答:1.明確界定方案的目標以及優先需要的訊息2.方的目標是具說服力的,亦即目標是可達成的3.相關的績效資訊能以合理的價格取得4.欲使用評估結果者同意他們將使用這些訊息。

六、試簡述構成社區照顧主要特性的要素為何?(P216-220)

答:一、長期照顧:社區照顧的服務對象主要係指那些需要長期照顧者,例如,精神疾病者、身心障礙者即失能老人,他們所需要的需要的照顧相對上是較長期的。

二、去機構化:社區照顧偏好機構外的照顧替代機構內的照顧,若必須要在機構內接受照顧,也應盡量以開放、彈性及非結構的方式為之,以避免封閉、僵化與冷漠的全控機構照顧方式。

三、減少對公共照顧的依賴;社區照顧欲促進非正式,志願和民間部門投入照顧的行列,並透過市場化或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以減少對公共部門的依賴。

四、非正式照顧:由家人、親友或鄰里所組成的非正式部門,社區照顧政策的推動開始重視這些沉默的照顧者,並欲鼓勵、支持與強化這股非正式的照顧力量。

五、參與和選擇的增加:社區照顧的目標之ㄧ,即是要讓人們能夠參與服務的設計,並且透過多元的社區照顧供給項目,以增進人們對其所偏好之照顧有更多的「自主權」與「選擇權」。

六、需求導向的服務:社區照顧的設計要能重視,「個別差異」的原則,服務的提供也要能充分地感受和彈性的反映其需求,設計以個案需求為導向的服務。

七、成本抑制:社區照顧之所以被倡倒的原因,除基於人道的考量外,經濟亦為重要因素之ㄧ。

七、試簡述從非正式到正式部門社區照顧網絡的連結,大致可區分為哪些型態?(P232-235)

答:1.非正式照顧者:非正式照顧網絡是一種自然網絡,主要是由家人,朋友和鄰里所組成,有時也會包括一些因工作、休閒活動、宗教成員或聚會所接觸者。除了著重家人之間相互依賴,也強調鄰里之間的互助。

2.互助團體:自助與互助建立在個人主義之上,立基於集體主義。自助透過與他人結合已引導自我發展,互助則認為必須要發展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必能夠保護別人。貝佛里奇指出互助是源自於一些有相同需求者,自覺為對抗不幸或獲得安全,而藉由彼此互相協助,而產生的共同意識。

3.鄰里照顧團體:係一種有目的的設置,它可用於補充或替代家人、朋友和自然鄰里的支持。

主要理念在瑜認為人們有權在一般家庭過著有隱私的和選擇的生活,但卻拒絕將照顧的責任完全交由家庭獨自處理,或僅是予以微小的協助即可;而是認為各部門應整合並投入充分的資源,以提供具可近性與彈性的服務,且應該讓個人和社區在確認和提供需求上,以夥伴的方式在一起工作。

4.志工:志工通常是在志願或政府機構的贊助下工作,但並非是知心的員工,僅偶爾可能領取少數的交通或伙食津貼。

5.正式志願組織:正式建構的志願組織具備幾項基本的特徵:(1)正式且有組織的,即它必須是要有某種組織和制度結構的形式;(2)民間的,即至院組織與政府組織是分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志願組織不與政府合作或不接受政府的贊助;(3)非利益分配的,即組織本身的存在並非是以生產利益為存在的前提;(4)自己治理,及組織決定自己的體制、行政架構與實務、政策和活動;(5)志願的,即有某種程度的至元參與,不管是機構活動的實際經營,或者是事務的管理。

6.公部門機構:公部門係指政府部門,在照顧服務脈絡裡,政府部門不僅提供經費,同時也可能扮演著直接服務的角色。

八、試簡述正式建構的志願組織具有的基本特徵。(P234)

答:1.正式且有組織的,即它必須是要有某種組織和制度結構的形式;2.民間的,及志願組織與政府組織是分開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志願組織不與政府合作或不接受政府的贊助;3.非利益分配的,及組織本身的存在並非是以生產利益為存在的前提;4.自己治理,及組織決定自己的體制、行政架構與實務、政策和活動;5.志願的,即有某種程度的志願參與,不管是機構活動的實際經營,或者是事務的管理。

九、試簡述台灣推動社區照顧實務過程的主要服務項目及內涵。(P244-245)

答:1.居家服務:為滿足老人或身心障礙者居家安養需求,減輕家庭照顧負擔所提供的各項服務,包括家務及日常生活照顧服務、身體照顧服務等。

2.日間照顧:為協助社區老人或老人之家庭解決老人用餐上的不便,對於行動自如老人,選定適當地點提供集中用餐,對於行動困難者,則提供送餐到家。

3.日間照顧:主要服務對象為輕、中度失能或失智老人,定期或不定期往返日間照顧中心,以維持並促進其生活自立,消除社會孤立感、延緩功能退化,促進身心健康。

4.喘息服務:為了減輕家庭照顧者之身心壓力與其經濟負擔,讓照顧者獲得休息機會所提供的一種替代服務,以支持家庭照顧者持續其照顧能量,並增進照顧者之生活品質。

十、試簡述「社區營造」的重要特色。(P257-258)

答:特色:1.強調社區居民的自主與參與

2.重視有形資產與無形資產3.強調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4.具有過程目標與結果目標

十一、試簡述「社區能力」的意涵及其所應具備的四項要素為何?(P258-259)

答:1.資源存在:包括個人的知識、技術或是社區財務資本的取得2.關係網絡:社區成員之間及組織之間的情感、價值、信任和互惠關係3.領導與經驗4.支持性的工具或方法:支持社區成員參與集體行動和問題解決的工具或方法。

十二、試簡述「社區能力」的體現程度,主要表現在哪些重要面向上?(P258-259)

答:1.社區意識2.成員彼此之間的承諾3.解決問題的能力4.資源的取得

十三、試簡述「充權」( empowerment)之意涵並說明充權可區分為哪三種層次?(P266)

答:充權指對任何遭遇到制度性歧視或壓迫的社區、團體或個人,透過參與、學習和採取集體行動,以協助發展自身優勢,並增進其影響決策的能力和機會之活動。

充權有三種:1.個人充權:目的在於增加個人的自尊或是自我效能2.人際層次:透過知識建構與社會問題分析,以獲得共享的知識3.社區層次:充權必須伴隨著服務資源的發展,以及社會變遷的策略,進而幫助個人能控制環境。

十四、試簡述可能影響社區營造成敗之社區特性的相關因素。(P267-270)

答:1.社區議題的認知-社區營造工作必須提出吸引居民的重要議性。2.社區內部的動機-成功的社區營造其動機來自內部自發,而不是外部促使的,營造目標理念來自居民本身,較易增強他們完成任務的能力。

3.小型地理區-成功的社區營造可能出現在較小的社區,其規劃活動較易管理。4.彈性和適應性-成功社區營造較有可能出現有組織的團體和個人,在問題解決上較能展現彈性和適應

5.固有的社會凝聚力-穩定人口、較低遷移率及高度凝聚力的社區,社區營造是較有可能成功的。6.具有討論、達成共識和合作的能力-成功社區營造易出現合作精神,及有能力公開討論問題和需求。7.已被認可的領導階層-成功社區營造較有可能出現被認可的領導階層,,且居民大多願意追隨和聽從。8.有過社區營造成功的經驗-以往有過社區營造成功經驗的社區,在新的工作上較有可能獲得成效。

十五、試簡述可能影響社區營造成敗之社區營造過程特性的相關因素。(P270-275)

答:1.廣泛的參與2.良好的溝通體系3.目標追求上少有競爭者4.發展自我理解5.對許多居民是有利的6.同時著重成果和過程7.連結社區外的組織8.從簡易到複雜活動的推進9.系統性的資蒐集和社區議題分析10.社區營造技巧的訓練11.現有與在地組織及早的參與和支持12.善用技術性協助13.在必要時不斷浮現新領導者14.社區主導決策15.正確的資源組合。

十六、試簡述可能影響社區營造成敗之社區營造組織者特性的相關因素。(P276-278)

答:1.瞭解社區-包括社區文化、社會結構、人口、政治結構…等議題,若能瞭解,其社區營造的工作\較能成功。2.真誠的承諾-社區居民須感受工作者的(1)關心社區長期福祉者(2)對社區成員有一種持續的歸(3)誠實(4)初衷是為社區民利益而服務。3.信任關係-若組織者能夠與居民發展良好的信任關係,則社區營造工作較能成功。4.組織經驗的程度-有經驗較成功。5.彈性與適應性-有彈性且能適應情境和環境,則社區營造工作較能成功。

十七、試簡述「福利社區化」之推動原則。(P299)

答:1.福利需求優先劃2.福利規劃整體化3.福利資源效率化4.福利參與普及化5.福利工作團隊化。

十八、試簡述「福利社區化」之實施要點。(P299)

答:1.選定福利社區2.確認福利需求3.加強福利服務4.落實社區照顧5.配合國宅整建。

十九、試簡述「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劃」之目標。(P301):1.落實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由在地人提供在地服務,建立社區自主運作模式,以貼近居民生活需求,營造永續成長,健康的社區環境;2.以長期照顧社區營造之基本精神,分3年設置2000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老人社區化之預防照護;3.結合照顧管理中心等相關福利資源,提供關懷訪視、電話問安諮詢及轉介服務、餐飲服務、健康促進等多元服務,建立連續性之照顧體系。

二十、試簡述「社區主義」的核心價值及其對「社區」一詞之定義。(P313)

答:(1)「社區主義」的核心價值:1.以社區作為政府基礎之施政單位,強調社區的主體性及自主性;2.培養社區自我權勢之意識及解決問題之能力;3.培育社區營造人才,強調裴利過程的重要性。

(2 「社區」定義:以部落、村里、社區等地方性組織為核心;2.不排除因特定公共議題(如老街保存),並依一定程序確認,經由居民共識所認定之空間及社群範圍;3.社區工作除已在地居民為主體外,鼓勵結合區域性及專業性團體之共同參與即投入,強化社區工作品質與永續推動目標。

叁、申論題

一、 試說明Bradshaw所提四項「需求評估」(need assessment)指標之意涵並比較四者之優缺點。(P183-184)

答:                     Bradshaw之四項需求評估的比較

需求評估  定義  優缺點

規範性需求   依慣例、權威(專家或官方)或共識所建立的需求。  優點:有具體(客觀)的標的。

缺點:難以回應快速社會變遷的需求。

感覺性需求   標的人口群所認為或感覺的需求。  優點:具回應性之服務輸送帶體系。

缺點:高估需求、需求多元、離間潛在使用者。

表達性需求   有需求者實際嘗試或接受滿足需求的服務。 優點:將感覺化為行動,可掌握未滿足的需求。

缺點:可能低估實際的需求。

比較性需求   比較類似社區的情境與服務差距後所存在的需求。

優點:符合公平原則,可將服務優先配置給需求較大的人口群或地理區。

缺點:弱勢人口或社區較無能力提出具體事證供比較。

二、試簡述照顧管理(care management)的六個步驟流程及內涵。(P236-240)

答:一、照顧管理的意涵:社區照顧的服務使用者,面對問題和需求是多元的複雜的,使用者對照顧資源的運用涉及到不同的部門間或專業間合作。

照顧管理是一套統合和聯繫照顧服務的一種人群服務機制與方法,它主要是以同時遭遇多重問題的個人或家庭,或須長期照顧個人為對象,針對問題提出一套全面性的介入計畫,其目的是增進案主福祉,提升服務的效率和效能。

二、照顧管理的流程:步驟一:個案篩選、接案與關建立。步驟二:評量與目標設定。步驟三:介入計畫擬訂和資源確認。步驟四:介入計畫的執行。步驟五:監管與再評量。步驟六:結果評估、結案與追蹤。

三、試簡述「社區參與」之主要意涵,以及社區參與由淺至深的六個層級之內涵。(P264-265)

答:主要意涵是:1.社區參與是一種權利,即人們有權利與直接影響其生活條件的相關決策,社區參與即是一種草根民主的展現。

2.社區參與應擴及生活的各層面,並共享發展的成果,特別是要讓弱勢者對其情境有所覺悟,同時建立其自信及明白他們所擁有的權力。

3.社區參與能夠促進計畫的效率,即若政府能夠將訓練的方案做擬定,社區居民將更易於遵循方案的目標,有助促進方案執行,進而提升方案執行。

4.社區參與能夠促進計畫的效率,即社區參與是一種達成更佳方案成果,且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條件的方式。

Plummer and Taylor以參與者涉入決策的深淺,將社區參與由淺至深,分六個層級:

1.告知-只是形式告知社區成員有可能影響他們的相關方案

2.出席-社區成員能出席會議,然而,行動研擬與決策已經事先決定

3.表達-表達可分享社區資訊與知識,可影響當局的決策

4.討論-社區被鼓勵以他們的理念與想法來影響最終決策

5.決策-社區能夠對於影響他們的事務進行決策

6.倡議與自我管理-社區依自身的理念發起行動,動員社區人力和物力,達成目標

四、試簡述台灣推動「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所涵蓋的六大面向及其內涵。(P279-282)

答:1. 人文教育面向:培養凝聚社區意識、強化社區組織運作3、落實社區終身學習。

2. 產業發展面向: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在第就業機會。

3. 社福醫療面向:發展社區照護服務、落實社區健康營造。

4. 社區治安面向:健全社區安全維護體系、落實社區防災系統、建立家報防範系統。

5. 環境景觀面向:社區風貌營造、社區設施及空間活化。

6. 環保生態面向:推動清淨家園工作、加強自然生態保育。

五、試簡述推動「福利社區化」之目的、原則與實施要點。(P298-299)

答:1.推動有組織、有計畫的福利輸送,迅速有效照顧社區內之兒童、少年、婦女、老年、殘障及低收入者之福利。2.強化家庭及社區功能,運用社會福利體系力量,改善受照顧者之生活品質;3.結合社會福利體系與社區發展工作,整合社區內、外資源,建立社區福利服務網絡,以確保福利服務落實於基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