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性別關係http://tw.myblog.yahoo.com/nightmare-nightmare/article?mid=1166

.分類:空大2013/07/11 19:33分享FacebookPlurkYAHOO!

第一章

一、 「女子性、男子性」是指社會所期待的女子和男子的特性。

「女子性」、「男子性」和男女的社會角色、性格、工作、行為、外表裝扮有關,從小我們就學習如何做性別 (doing gender),以符合社會所期待的男人與女人。

二、 女子性、男子性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但是會隨著時代與文化變遷而改變。

例如1960年女性主義興起,倡議性別平等,促使「女子性、男子性」發生大改變。

三、 男、女兩性特質主要是主流異性戀社會的界定,並非真理。

這世界還存在著如同性戀者、跨性別者(扮裝及變性、陰陽人)、非變性的性徵打造者,這些人都有其獨特的性別特質。但是她─它─他們並沒有得到該有的人權。另外,台灣十四族的原住民,也存在著豐富、多元的性別特質。

一、 媒體是現代人成為社會化的一個很重要的機制。

例如,傳統的家庭客廳是以神龕為主,當代的家庭客廳則是以電視機為主。現代人使用媒體,如電視、電腦、手機,一方面接受媒體的訊息,一方面也利用媒體的訊息建立社會關係。

二、 媒體,如電視劇、廣告都是性別的素材。

媒體創造理想、完美的男性,事業成功,有賢慧妻子、育有一兒一女。像汽車廣告便是以管理、中產階級的男性為訴求。到近五年才開始有以女性駕駛汽車的廣告,年輕女性開著汽車,享受生活,反映現實女性的需求。

三、台灣進口法美日等國外女性雜誌,傳遞「美貌文化」概念,創造消費氛圍。

讓女性以為擁有美貌,可以事業成功,婚姻幸福,人生快樂。男性時尚雜誌,男性也被物化,他的身體是用來展示性感的特質,或是用他的身體來促銷商品。

四、 大眾文化都有物化男性與女性的現象,但是還是存在著性別差異。

男性還是有能力、有力量掌握商品的人;而女性是柔弱,被商品驅使的人,還是有刻板印象。

五、男性形象的變化,從傳統的西裝畢挺、專業形象。

如馬英九、張忠謀;到新一代的有才華、酷的、展示身體、性感的,如周杰倫、陳柏霖。

新女性運動

七O年代呂秀蓮提出的「新女性運動」,當時她以出版書籍倡導兩性平等觀念,並且設立「保護妳專線」實質協助婦女。八O年代初,李元貞號召一票女性成立「婦女新知雜誌社」,關心婦女議題,繼續推動婦女運動,關心婦女在社會、教育、法律、政治、人身安全等權益問題。一九八七年解嚴,台灣婦女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匯集成一股巨大力量,從事傳統的服務和救助女性的工作之外,更積極的參與政治,推動女性權益相關法律的修改、制定以及監督政府政策,尋求改善婦女在台灣的地位。台灣女性特質也在婦運的努力下,開始扭正「女卑、女弱」的特質,期待社會建構一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女性角色:可溫柔、可堅強、發展自我潛能、實踐自我理想。

新好男人的形象

自從女性運動興起,倡議性別歧視,社會開始注重性別平等的議題,也帶動男性思考僵硬的男女二元特質對男性負面的影響,致使男性反思傳統男子性——,要強、要猛的弊病,漸漸出現願意追尋性別平等,也較願意承認自己有脆弱、軟弱、害羞的特質;願意分擔家務;注重外貌、穿著、會保養身體;也不再以事業為成就感的來源,反而比較重視自我實踐的新男性。例如吳彥祖、阮經天等男藝人在男性時尚雜誌封面展現精煉鍊的身材、會保養、注重穿著、注重外貌,受訪時也表達出自己內在的脆弱、羞澀、戀家、重視自我實現等性情,我們稱之為新好男人的形象。

原住民的性別特質

   一、排灣族的重要物質文化與圖騰:

       *陶壺、琉璃珠、有雕飾的銅刀,代表貴族的象徵。

       *百合花代表純潔,女性是處女才可以帶,男性則是要獵到山豬才可以帶,是英雄象徵。

       *百步蛇圖騰,是人類守護神。

二、 排灣族對性別文化影響很深的有兩個社會制度:

*長嗣繼承制:也是雙系繼承,就是出生第一位孩子無論男女,就是繼承者。

   *貴族制度:排灣族是階級社會,有貴族、士族、平民,三種階級。這三階

     級的男子性與女子性也不同:

* 貴族女性特別強調貞潔,特別被保護。男性貞潔也受嚴厲要求,但是貴族男性的性規範比平民男性更嚴苛。

* 貴族男性會被要求禮節,有說話藝術,要能當領導人,女性也是如此被要求。平民男性要求會打獵、捕魚、種田、手工藝,等粗重工作技能。

* 排灣族男子性強調要英勇,但是對女性不會強調要陰柔,而是分工上會被要求要善織布、家事、刺繡。成年男女都會被要求照顧小孩。

三、排灣族的婚姻制度,不能用一夫一妻來類比。

排灣族的性規範還是存在男女不平等。

四、 排灣族傳統很少有記載同志、跨性別,但現在現實裡有這些非傳統的男性或女性,會被族人歧視,但是比其他族包容。

第二章

性別結構與性別角色的社會位置

一、權結構不是男性壓制女性的問題,而是有權力的人壓制較沒有權力的人的問題。

二、女性主義是要男性女性不分男女看清楚這個結構,一起結合起來反抗。

「女同性社交」是否可能?

一、父權體制透過男性與男性社交的結合,進行權力交換,以鞏固其地位。這也就是「男同性社交」(male homosocial)。

二、父權體制無所不在,雖有血緣關係,但在父權體制的結構之下,母親受到父權體制掌控,她必須向父權體制臣服。她向父權體制臣服的重要性大於母女之間的關係。

三、不論在工作場合或機構中,女性往往不是與男性互相交換的主體,而是男性之間彼此交換的工具。

性別平等教育法大事紀(2001~2011)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學習科學研究所 謝小芩 教授整理2001年高雄醫學大學成立性別研究所。

2002年 教育部成立「性別帄等教育法」草案研修小組,成員除原來四位起草人外,邀請學者專家共計十三位成員。

 「兩性帄等教育法草案」更名為「性別別帄等教育法草案」。

 台灣性別帄等教育協會成立。

2003

教育部「性別帄等教育法」草案研修小組,共計召開二十九次全組會議及十次分組會議,完成「性別帄等教育法」草案,並於教育部「兩性帄等教育委員會」大會中通過。

2004年 「性別帄等教育法」草案3月於行政院院會通過。

 「性別帄等教育法民間推動聯盟」(台灣性別帄等教育協會、婦女新知基金會、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台灣女性學學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積極進行各項遊說工作。

 「性別帄等教育法」於2004年6月4日 經立法院三讀通過,6月25日 由總統頒布實施。

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成立。

2005年 教育部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施行細則」、「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準則」。

 

2009年 修訂「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31條,明列有性侵害之行為,經學校性別帄等教育委員會調查屬實者,不得為教育人員。

2010年  教育部公布《性別帄等教育白皮書》做為未來五年推動性別帄等教育之政策大綱。

 修訂「教師法」第14條明列有校園性侵害行為,經學校性別帄等教育委員會調查屬實者,不得為教師。

2011年 修訂「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31條,加強教育人員對疑似校園性騷擾、性霸凌、性侵害之通報責任。

 修訂《性別帄等教育法》,將校園性霸凌之防治納入法律,並加強教育人員對疑似校園性騷擾、性霸凌、性侵害之通報責任。

 

第四章

家事怎麼做?

一、 許多國內外調查顯示女性不論是否外出工作,都是家務勞動的主要負責人。

雖然男性並不完全在家務中缺席,但平均而言,女性做家事時間明顯比男性長。女性負責的家務是經常性的、重複的、有時間緊迫性的且涉及許多瑣碎細節的工作。而男性參與的家務往往較沒有時間性,不需要經常做的。

二、在 畢恆達 教授的調查中,發現一群較有性別意識的女性,平均每天做家事的時間比其他女性少一小時;而她們丈夫的家事時間卻與一般男性相同。那麼這一小時的家務是如何減少的?

研究發現以下幾種減少做家事的方式: 1. 家事外包;2. 降低標準;3. 教育子女參與分擔家務。

三、 改變觀念,體認家務勞動是全家人的事,應該由全家人共同承擔,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有些同志伴侶因為不受「男主外、女主內」此種傳統腳本的限制,能夠依據彼此的工作、時間、興趣,而有彈性而多樣的家務分擔形式,亦有值得異性戀家庭參考之處。

追求性別平等的職場

一、教育普及有助於提升勞動市場參與。

高等教育普及更有助於促進女性投入職場。在東亞及亞洲中,台灣是女性勞動參與率屬於較高的國家。

二、然而,已婚女性投身勞動市場,卻也仍然要負擔家務工作,而面臨家庭與工作兩頭燒的困境。

相對的,已婚男性則並不因妻子也在職場工作,而參與更多家務勞動。

三、 面對家庭與事業難以兼顧的困境時,女性的因應之道包括:

*家務商品化,就是付錢請人幫忙做家事或帶小孩。

*動用親人網絡,請父母親或親戚幫忙。

*降低生育率,減少育兒負擔。

*不婚、單身。

四、政府政策有助於舒緩家庭與工作的壓力。

例如,2002年通過的「兩性工作平等法」(2008年更名為「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員工可以請產假、陪產假、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哺乳時間與設置哺乳室等等。

五、「性別工作平等法」有專章規範職場性騷擾之防治與處理,除了要求雇主應維護友善職場,禁止性騷擾外,也設置申訴管道,協助性騷擾受害者。

然而,職場中仍有許多性騷擾迷思亟待破除,需要發展支持受害者觀念。

第五章

住宅空間中的性別

一、空間並非單純客觀中立的存在,而是社會的建構。

因此住宅空間的安排與配置也反映了家庭成員的關係,並且對不同的成員有著不同的意義。住宅空間,可以是避風港、勞動的場所、充滿壓力的地方,也可能是發生家暴的危險空間。

二、住宅空間通常劃分為不同功能的空間,不同的成員也可能有著不同的期待。

以客廳為例,通常是男主人展示其社經地位的空間,女主人則比較會期待一個心靈交流的場所,或者一個兒童遊戲場。

三、雖然女性是家務的主要負責人,但住宅空間內很少有主婦專屬的空間。

廚房雖然看似專屬主婦,但它是一個狹窄、擁擠、充滿油煙密閉的勞動空間,而非愉悅的休閒空間。

四、家中小孩可能有自己的房間,但家長往往可以自由進出,而不一定有隱私控制權。

許多台灣的年輕同志,因為怕家人不接受其性傾向,在家中必須處處小心隱藏自己的同志線索,家反而成為最不自由的空間。

新女廁運動:從搶攻男廁到無性別廁所

一、   台灣婦運早期並沒有注意到空間議題。台大城鄉所在1995年成立「性別與空間研究室」,全力投入性別與空間的研究與行動。

1996年當時的研究生彭渰雯提出「公共廁所設計準則」的研究計畫,與台大學生會合作,進行台大廁所總體檢,並召開記者會,指出校園女廁嚴重不足的問題。稍後全國大專女生行動聯盟擴大舉辦記者會,呼籲修改相關法規,引發廣大迴響。

二、主管公共場所建築規範的內政部營建署很快從善如流,於當年十月修改了《建築技術規則》,提高公共建築的女廁數量規定,所有新建建築都必須符合規範。

三、然而,為數眾多的舊建築仍然存在著女廁數量不足的問題;而且不少女性公廁還要收費。

於是,新女廁運動進一步訴求「彈性調撥」,在有需要時將部分男廁規畫給女性使用;以及「拒絕付費」,男女公廁皆不應收費。

四、雖然上述訴求有一定成效,但女廁不足的問題仍相當普遍。

新一波公廁運動提出「無性別廁所」的理想,希望未來公廁可以讓男女及跨性別者都能方便使用。

第六章

異性戀體制

一、性取向是流動而非固定不變的:

性別認同與性別傾向可保持彈性,並維護選擇的自由與權力。

二、性別教育的現場通常會遭遇的質問:

「為何要了解看似少數人的同志問題?」是常見提問,多從「現今社會為何要多了解原住民」之類似情形來回答,盼能避免多數人與少數人之間不對等的關係與現象。

三、如果有人覺得「同性戀的行為很噁心」:

通常有此想法者多因缺乏資訊所致,畢竟這個社會的基本人權是——任何人都不能剝奪他人生存的機會與權利。

四、我們可在日常生活中作的事:

從看見、正視、到協助,做到不歧視,並維護每個人的基本權益。

五、 性別平等教育應從小開始,以降低當今校園霸凌事件中50~60%乃因性別傾向或性別特質遭到不平等對待的發生。

第七章

為何男性壽命較短?

一、首先是生物學方面,女性胚胎比較強健,男性胚胎比較脆弱,導致男嬰發生早產、死產、腦性小兒麻痺、生殖器官與四肢天生畸形的比率較高。在17~44歲之前,女性的生殖情境(懷孕、生產、產褥期)可能會影響到男、女的罹病率。

二、 其次是從女性主義社會學來解釋,傳統男子性強調要勇、要猛,導致男性容易有不健康的生活形態,所以男性比較會從事危險性高的職業或行為、也較會壓制情感、不願意求診,使得男性較短命。

台灣女性健康議題

一、黃淑英前立法委員任內推動之婦女健康議題:

*醫療體系的性別主流化。

•制訂醫事人員之繼續教育包含2小時的「性別與健康」教育。

•訂定「實 習 醫師臨場實習指引」。

*瘦身美容

•修訂「醫事法」及「食品衛生管理法」,提高不實廣告罰則。

•查核瘦身美容機構安全、衛生環境及定型化契約保障使用者權益。

*制訂人工生殖法等

*護理人力

•台灣的護理人員超過95-97%都是女性,由於傳統刻板印象及期待,女性照護工作被視為女性天職,應該有犧牲奉獻的精神,不計較報酬,因此健保給付低廉。護理人員工作條件差,薪資少、負擔繁重,再加上工作環境不安全,以致於長期下來,造成勞動力不足、流動性高及過勞的現象。

二、「台灣女人連線」簡介

*2000年成立,主要推動議題是婦女的健康、參政及經濟。

*2004年建立「台灣女人健康網」──具有性別觀點的健康網站。

*以女性觀點詮釋女性身體或生命經驗,如:月經、更年期、子宮等,平衡男性思維的醫療化觀點。

* 倡議健康的性別差異: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及生理、心理的不同,男性與女性在醫療處置、藥物效益或是醫病關係,都呈現性別差異。

女性更年期

   一、 每個女性都會經歷停經,只是更年期的年齡、症狀,會因人體質而異。

當女性面臨更年期時可以運用的方式有西醫、中醫、另類療法。假如更年期症狀嚴重到身心不舒服,可以去看婦產科,定期補充賀爾蒙,就不會那麼不舒服。但是根據研究,使用此法有致癌以及血管栓塞的風險。另外去看家醫科,醫生會建議以運動來度過更年期。而另類療法有自然療法跟宗教兩種方式。像喝草藥就是自然療法;而宗教就是有些人會到傳統廟宇,安定心靈;或是打坐、靜心、練呼吸。

二、 醫療化就是過度相信醫療可以解決身心問題。

其實更年期的明顯症狀大部分是指心悸、盜汗、熱潮紅。一般人所說的還會憂鬱、焦慮、腰痠背痛,其實這些症狀不一定是更年期,而是女性長期身心疲憊所累積的。

三、用正面態度看待更年期:

*停經之後,不妨可以當成身體的解放,身體自由了。

*將更年期視為一個人生轉機,可以重新生活,一個新的人生起點。

*將重點放回自己的身上,比如一個人去旅行、去學習身心保健的活動、或趁機改善夫妻關係。

第八章

女性主義與性侵害

一、 本單元以家庭中父親對女兒的性虐待為例,探討心理分析的知識如何幫助我們理解這樣的事情。

二、根據精神分析的研究,創傷的形成是無法被記得的,只能透過回憶重現。

     被害人往往渴望找出緣由,只得透過模擬回到現場。

三、 以軍事武力迫害他人,以及在家中以性為武器侵害兒子,這兩者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都是以暴力侵害他人,都是有權力者對無權力者的控制與侵害。

 

四、性暴力就是有權力的人以暴力控制沒有權力的人,這樣的暴力形式經常被複製,在社會上其他的角落不斷實施。

何謂「性自主權」?

一、一般社會上發生性侵害事件,往往成為各說各話的局面。被害人主張被性侵害,但是加害人卻說這是師生戀或者婚外情,也就是兩情相悅。

二、法律上判斷性侵害的要件為「違反意願」,這往往假設被害人可以有完全的自由,具有自由選擇的可能性。但是實際上在此種以性去掌控他人的情境裡,由於我們對於身體界線與自我身體的陌生,此種自由往往是不存在的。

三、性騷擾或性侵害行為,其本質在於個體與個體形式上的距離被消除,這對於受害者而言是極度恐怖的過程。

四、 重要的是定義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瞭解他者其實是自我的一部份,尊重他者才能尊重自己。

第九章

婦女運動

一、社會運動:

是指當社會公平正義相關議題需要改變時,以集體方式去倡議、發聲,希望可以改善(或維持)現況的運動。

二、從婦女運動到性別運動的觀察:

婦女運動多探討婦女整體權益、法律、教育、工作等,主軸多在權益倡導以及法律與政策的改革;性別運動則重視在根本解放性別意識層面,尤以教育方面,包括性別特質、性別傾向等,例:小男生可否選擇粉紅色書包。

三、 以性別教育運動者為例,運動者每天可能的工作內容:

除一般會務工作之外,還需根據性別平等、習俗文化、性別教育、性別多元特質等議題,將其轉換成教材,供各層級學校師生及宣講人員使用。

四、長年持續從事運動的動力:

任何一個微小的改變或回饋,都是持續的動力。

五、每一個人都可以做的事:

盼不同世代、年齡、性別的人都可以參與,並號召更多人在生活各層面去思考可改革之處,以達公平正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