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我評量 第一章 兒童成長與行為發展

1試說明發展的意義與一般原則

**發展:個人一生中,因年齡與經驗的增加,造成個人在生理與心理上發生規律及有系統的行為變化過程。成長是個人身心組織依循自

然的程序逐漸改變,需要量與質雙方的調適發展。

(1)在發展的歷程,個人舊有的行為特徵會逐漸消失,新的行為特徵會陸續出現,使人類發展模式更複雜,產生更有效能的學習活動,適應更複雜蛻變的生活環境,也促使個人能夠充分表現自我潛能,達到自我實現的目標。

(2)發展的一般原則—人類行為發展的歷程受到遺傳、環境、成熟與學習四大因素交互影響下,發展出許多的特徵與原則。包括順序的規律性、共同模式、個別差異即連續性等。

1.發展順序具有規律性,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發展順序也許不是絕對的,但在先後邏輯關係上合乎自然律的,順序是規律的

2.發展遵循一定的預知模式。雖然每個人行為沒有完全相同的現象,但是人類行為發展卻有共同的模式;如兒童共同動作發展共同模式包括:

1.從頭到尾的發展,如頭部發展在前,下肢發展在後;

2從中心到邊緣的發展,如軀幹發展在先,四肢發展在後;

3.整體到特定的發展,常是從全身大肌肉活動先發展,然後才是局部、特定的、小肌肉的發展。.

4.發展有共同的模式,但也有個別差異現象。雖然每個人行為發展與年齡成正比,但每個兒童的發展速率不同,同年齡有高大的、有矮小的;每個人在不同年齡的發展速率上也不一致。

5.發展的連續性原則:發展程序是漸進的、階段的、連續的。發展是持續不斷的改變,如人體組織成熟的程序,人們的語言、理解及技巧發展也是漸進的、階段的性、連續性。皮亞傑的理論特別強調兒童的認知發展是由某一個特別的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所以說發展的程序是連續歷程中呈現階段現象。 

 **高燈的情緒智商,其內涵:自我意識到自己情緒的能力;情緒的管理、情緒控制:自我激勵、奮發向上;衝突的控制;同理心發揮

.動機發展:

動機是引發、引導和維持行為的一種內在狀態,它常和特質產生交互作用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內在動機與個人本身或內含於工作的因素有關;外在動機則涉及與個人以外或與工作無關的因素。

動機的理論主要有五種取向:

(1)心理動力取向以本能論,主張個體行為或動機特徵與生俱來,不是學習的。

(2)行為主義主要是以獎勵及誘因來解釋動機。

(3)人文主義著重於探討動機的內在根源,認為人們會不斷地被與生俱來的需求所激勵,並進而發展其個人潛能。

(4)認知理論者認為行為的產生乃受到計劃、目標、期望、歸因、基模等因素所影響;人們並非對外在的事件本身作回應,而是對他人如何詮釋這些事做回應。

【自評7】試述社會認知論對兒童發展的觀點

(5)社會認知論:社會學習取向的動機理論乃整合行為取向和認知取向的觀點而成,亦被稱為價值期望理論 *如羅特—期待論,內在動機會影響個人的士氣和信心的建立,也會影響學習目標的設定,根據研究顯示,心理堅韌性、正面態度、個體動機、專注、目標設定及心理預備度是決定成就表現成功的心理因素。

**自我抉擇理論,內在動機乃植基於一種自我抉擇以達成目標的態度。不但涉及對於引發成功或失敗原因的信念,而且涉及人類與生俱來的的3種需求:

才能、關係和自治。

***根據班度拉的看法,自我效能的組成因素有二:結果期望—涉及個體對於某種行為將導致特定結果的一般信念;效能期望—涉及個體對於其能成功執行應採取行為,以獲取所欲結果的信念。

.道德發展

【自評4】試述兒童道德發展的教育宜注意哪些原則?

道德發展是指社會化過程中學到的是非判斷標準,及按該標準表現行為的歷程。道德教學除了直接教學之外,價值澄清法、角色扮演、都是有效的教學。柯博格將道德發展分為三期六階段依序進行,各階段的發展特徵與各時期的道德思考與判斷標準如下:

(1)道德成規的前期,道德價值來自外界事物或權威。

第一階段:為避免處罰或服從權威的階段,幼兒尚無規範的概念,行為的結果是定行為好壞的唯一因素。幼兒認為服從權威,乃是避免遭受懲罰的最好方法。

第二階段:為工具目的的個人主義或相互交換階段,幼兒以自己的興趣或個人的需要作為行為準則,合乎道德行為與自己想做的事之間可劃上等號。

(2)道德成規期,道德價值來自傳統上經多數人認可的是非標準。

第三階段:為人際和諧導向階段,兒童開始領略到他人對自己的期望,領悟到當好孩子或大家所認可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階段:維持社會系統導向階段,開始體會到社會是一個整體,而每個人都要遵守社會規範以維持社會的和諧。遵守法律、盡個人應盡的義務是每個人都要擔負的社會責任,不再是因為需要獎賞或害怕懲罰才遵守社會規範。

(3)道德成規的後期,道德價值來自普遍的原則與個人內在的良知

第五階段:為社會契約、法規導向的階段,體認到社會上的法律規章並不是伴隨著社會而來,也不是由某些特殊的權威人士制定的,社會規範是大多數人共同制定的社會契約,由於是眾人基於共同的利益,在相互同意的情況下制定的,必須相互約束、共同遵守。

第六階段:為普同的道德原則,即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平等的權利與其應有的尊嚴,如果個人的權利與尊嚴受到傷害,則個人可以更高層次的道德原則作為行為的準則。

.兒童行為發展相關的研究

()影響人格發展因素【自評5】試說明兒童人格發展的因素?

影響人格發展因素:個人特質、童年的養育經驗、父母的個性、自我意向和人格相互影響、社會團體影響、兒童人格形成與父母關係

()自我概念與自尊發展—身體及外表形象發展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觀念,自我概念會影響自尊及自信心的建立,也影響個人自我情緒及動作技能與學習成就。

()人際與社交發展—班都拉的研究指出,社交與人際發展來自觀察學習,如模仿、示範、自我知覺及自我效能;他認為成長可以增加兒

童的知覺與體能,經由模仿增加複雜的語文和動作行為,從注意力、示範學習及學習動機增加社會發展。

【自評6】試述促進兒童社會化的原則

在每個社會中最普遍運用的原則有:

1.父母懲罰的原則—方法始自家庭的訓練,獎勵某一特別行為是為了使原有的好行為繼續發展,而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應及時消弱。獎懲要中肯適時,否則會對兒童將來人格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2.觀察的原則—在觀察過程中兒童會察覺到在什麼情境下會得獎賞,在什麼情境下會受到懲罰。因此父母、師長以身作則的榜樣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人格發展可藉觀察模仿,就是一般的學習,觀察也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3.認同的原則—人格社會化的形成,不完全藉獎懲與觀察建立,很多複雜的模式、綜合性的影響或是塑造兒童人格因素等,兒童會主動去學習或是模仿,即為認同的原則。

第二章 兒童輔導的基本概念

1 認識兒童的發展與問題—從心理學觀點學齡前國小階段兒童行為發展的特徵如下:

.學齡前兒童的發展特徵:

(1)生理的特點—非常好動;傾向於爆發性的活動;大肌肉在一些較細緻的動作,顯得有些笨拙,甚至無法做好;手眼活動協調可能不太

完全;要保護腦部;男孩在體型上長得較大些,但女孩在精緻動作發展比男孩快;大部分兒童的偏手性已定型,百分之九十是偏右手。

(2)社會化特質—學前兒童的社會化是滿具彈性的,比較好的朋友常是同性的,而異性間的友誼也在發展;遊戲團體總是比較小而且不是高度組織化的;爭吵常會發生但時間很短;喜歡戲劇表演;能覺察性別角色的存在。

(3)情緒發展—傾向於自由、公開的表現自己的情緒,突發的忿怒是常有的狀況;面對陌生的環境會有許多恐懼;喜歡老師也盼望得到肯定,同班同學彼此間嫉妒的現象是滿普遍的。

(4)心智的特點—已能熟練的使用語言,尤其喜歡在團體面前說話;想像力及創造力在這時候達到高峰。

.兒童發展的一般特徵

(1)低年級:

1.生長緩慢而穩定;2.女孩比男孩早熟;3.為發洩過剩的精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

 4.休閒興趣也顯現個別差異;5.會好奇提出許多問題,要大人回答;6.注意力短暫;7.愛繪畫及色彩,可以獨自工作或遊戲;8.在乎爭取成

人的注意與愛護,並表現嫉妒;9.認為受到師長讚許的事就是對的,受到責備的事就是錯的;10.自我觀念重,生活自理能力較差。

(2)中年級:

1.注意力加強,並能延長工作時間;2.常保持動態的情形,跑、跳、追逐;3.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強;4.逐漸喜愛有組織性的遊戲、有競爭性的活動;5.男、女孩的興趣分歧;

6.開始形成同性同儕,且在乎同儕間的批評和看法;7.因自我評價能力之發展,對成人有批評的態度;8.對來自他人的批評或譏諷相當敏感;9.喜愛藉著助人行為或自我成就取悅教師; 10.對善惡的解釋有個人的看法,不再依照成人的說法和標準。

(3)高年級:

1.個體個別發展的差異顯著,部分孩子有早熟現象;2.叛逆行為漸浮現,男孩行為較劇烈;3.女童比男童更早邁入青春期;4.男孩喜愛有組織性的遊戲,個性較大而化之;5.同輩的規範開始顯得重要,對同伴有依賴心、歸屬感;6.女孩喜打扮很在乎他人的評論,同儕間的小團體易惹風波;7.此時跟父母漸疏離;8.表現出成熟且多樣性的興趣;9.自我意識膨脹,常會感到成人的不公平;10.男女還間常會相互戲弄嘲笑,常以身體器官為調侃焦點; 11.愛幻想有偏見並常會表現固執、倔強的行為;12.對實際社會發生興趣後則注意細節,因知識有限常用情緒與偏見眼光判斷事物。

.學齡兒童期的發展任務,有以下幾項:【自評2】試說明學齡兒童期的發展任

(1)具體運思期:約從67歲開始至1112歲結束,是屬於具體運思思維的階段。學齡兒童期的兒童漸漸可以獲得許多抽象技能,來解決具體問題。有保留概念、分類、組合技能。

(2)技能學習:學齡期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成長領域,它指的是智能學科和才藝的習得。如閱讀、數學、自然學科、寫作、音樂和藝術、舞蹈、工藝等一系列廣泛的技能都是在國小奠定基礎。

(3)自我評價:自我評價的來源呢?班都拉認為判斷一個人的自我功效,對理解個人行為來說尤為關鍵。什麼是自我功效呢?就是一個人對表現出特定環境所要求的行為的自信感。個人的自信感會是自我評價的重要依據。兒童也傾向於教師的評語、父母的稱讚及同伴的讚許等外部評價納入價值系統,成為自我評價的來源之一。

(4)友誼團隊遊戲:學齡期兒童的品質增加一個新的方向,一方面開始形成個人成功感,同時也慢慢形成團隊的成功感。

團隊成員的體驗有3項重要任務:

1.個人目標服從於團隊目標;

2.團隊之內要分工合作;

3.團隊之間要公平競爭。由於明確地強調贏和輸,他們必須學習在團隊裡分工合作而在與其他團隊間則公平競爭。

.學齡兒童期的輔導策略【自評1

1.欣賞孩子的獨特性、接納差異性、避免貼標籤。

2.多鼓勵、少責備。睜大眼睛看孩子的優點,閉隻眼看缺點。

3.製造機會,提供孩子成功的經驗,建立自信心。

4.處理兒童問題時,對事不對人,盡量把人和事分開思考。

5.教導孩子表達情緒,學習疏導自己的情緒,並培養課餘休閒興趣

6.輔導孩子學習社會技巧,尊重別人、增進人己關係。

7.以開放性的發問,提供思考的空間,訓練邏輯思考的能力。

8.留意孩子的表現,發覺優勢與弱勢,協助孩子發展多元的智慧。

9.多提供好的行為模式讓孩子仿效學習,父母身教重於言教,並善用同儕力量給予協助。

10.運用行為改變技術,以強化良好行為,消弱不正確的行為。

11.提供分工的機會,練習溝通協調、培養合作的態度,增進團隊共識的能力。

2 兒童輔導的基本理論與技巧應用

. 兒童輔導與諮商的理論基礎 【自評3】試述兒童輔導工作內涵

兒童輔導工作內容包含:諮商服務、諮詢服務、定向服務、訊息服務、安置服務、延續服務、評鑑服務、及研究服務。

兒童輔導即為協助兒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及適應生活的工作;可透過諮詢服務、資訊服務、提供個人適應生活及自我成長的資訊; 也可由專業的輔導人員或諮商員經由諮商過程提供服務,協助兒童自我成長或升學的安置;由延續服務追蹤個案的未來發展,並經由評鑑與研究服務隊輔導工作績效做檢討與評價。

() 精神分析學派:

創始人佛洛伊德受尼采、叔本華等人影響,對於心理學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幾乎所有的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都與精神分析治療法有關,主要觀點為決定論,認為行為是受至於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

() 阿德勒個人心理學派:

創始人阿德勒為拋棄佛洛伊德的基本理論,強調人性的正面觀點,認為行為受到社會的興趣、追求意義與目標影響,探討個人成長模式,強調負起責任,創造出自己的命運;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並強調社會意識。

【自評8】試述阿德勒個人心理學的輔導概念重點

阿德勒乃第一位利用團體方式從事兒童團體輔導工作的學者。認為人天生具有一種「主動關心週遭人、事、物」物的潛在傾向,此種與生俱來的社會興趣,影響兒童人格發展,任何適應上的問題,都與兒童如何在團體中覓求歸屬感有關。

【自評7)說明阿德勒兒童團體諮商的過程與模式分成哪四各階段?

1.建立平等良好的諮商關係:

可用遊戲打破僵局,雙方對團體目標有一致的認同,並提高凝聚力、歸屬感。此階段有團體規則的說明,並承諾遵守。

2.心理探討:

探討兒童對自己設定的生活目標,找出在其所處的環境中,採取什麼樣的策略。(1).首先蒐集他的主動表現,如抱怨、感覺、困擾、問題等。(2).調查其客觀情境,如在居住環境中扮演的角色?和同儕關係如何?其家庭中的交互作用怎樣?(3)之後可進行生活型態調查,如家庭星座、氣氛、兄弟姊妹的象徵、早年記憶等。

3.洞察與解釋:

協助兒童洞察生活的錯誤目標,並予以解釋。此階段可輕鬆的說故事、皮影戲等方式及一系列的問話,來觀察兒童的認知反射:微笑、露齒、低頭、尷尬的笑或眨眼等。

4.重新導向:

共同思考,幫助兒童了解除了自己目前表現的令人困擾的行為外,尚有其他正向行為可選擇。並為兒童找尋重要他人,藉著重要他人的鼓勵與支持,才能使兒童認知上的領悟與一時興起的勇氣維持下去。

()存在主義學派與意義治療法:

代表人佛蘭克為阿德勒的學生,19421945年曾待過集中營。存在主義是一個極具哲學性思考的學派,治療過程中會與當事人探索的主題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自由與責任、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追尋意義、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及覺察死亡的不存在。人性觀目的為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兩難困境,如孤立、焦慮、無意義感等。

意義治療目標使當事人接受自由及責任、增加覺察。治療者的功能與角色是將焦點放在現在的生活狀況,協助當事人探索存在的狀態。注重一對一的品質、共同參與、不強調特定技術。

()人本主義學派:

創始人羅吉斯受存在主義影響—存在自覺責任,邁向死亡、自由意志,以有限生命追求自我實現。受到完形學派激盪,堅信人是自由的、有能力來自我引導,只要提供一個尊重與信任環境,當事人可以發揮潛能,往積極與建設性的方向發展。

 【自評10】試說明人本主義學派輔導的主要觀念

人本主義主要概念認為人具有某些潛在特質,具有善良的本質,輔導在於引導其潛能發揮向善功能,使其自然探索、自我悅納、自我實現。並且重視建立良好關係,以真誠或一致無條件積極尊重或溫暖的接納,正確表達同理心與個案建立友誼,讓當事人有高度信任感,覺得受尊重與關懷。

)完形心理學派:

創始人波爾,以存在與現象學為基礎。認為治療的目的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當事人目前存在的內在衝突,使其有能力去了解與解決早年所受到的困擾,進而追求思想、感覺及行為的完整與統一。完形心理學強調「全體大於部分相加的總和」,即全體並非把各部集合而成,全體是超越部分的。在完形治療中覺察、責任、(自由、選擇)是很重要的三角關係。兒童完形治療方式強調接納真實的原有自己,不受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斷、曲解所操縱,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覺的為基礎表現自我。

)溝通分析學派:

創始人伯尼,屬於一個認知風格很重的學派。強調早期所造成的影響,認為個有能力作新的決定的能力。 【自評9】試說明溝通分析輔導的主要觀點

**溝通分析主要觀點認為人們有能力超越舊有的習慣模式,並選擇新的目標與行為;強調人是自己的主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未來。人們受到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期望與要求的影響,尤其在人生中最依賴他人的時期所做的早期決定。

)理性情緒治療法:

代表人物艾利斯,認為人們同時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思考,認知歷程會影響個體行為與情緒,可經由改變認知來改變行為與情緒,具有高度的教育與指導性。認為人的思考有理性與非理性部分,思想會受到父母、師長、同儕、天性、媒體等影響。人本身有自我思考、評鑑、支持、改變的能力,可重建新的信念。治療目標是培養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當事人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的行為。也就是減低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消極目標),及教導當事人如何有效處理未來的困難(積極目標)。此外,還要培養當事人有下列

具體特質:自我興趣、社會興趣、自我引導、容忍、彈性、接納不確定性、科學化思考、自我接納、冒險、非理想主義者、及自我負責。

 )行為治療法:

代表人物勞倫斯與班度拉。運用行為的改變技術,讓當事人了解與學習到有能力與自由來改變自己。其特徵為運用科學的原理與步驟,使用客觀的評量,治療方法有一定的步驟與原理。在治療過程中有強烈的教導,主要方法有鬆弛訓練、系統減敏感法、果斷訓練、自我管理方案。

)現實治療法:

創始人葛拉塞,主張人能有自由做自己的選擇,重點放在當事人要弄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以控制理論來解釋人的總和行為,總和行為由四個要素來決定,包括行動、思考、感覺及生理反應。葛拉塞認為自我的發展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小,大部分是在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經驗中所學習的,而影響個人發展的重要人物是父母。
.兒童輔導與諮商方法與技巧應用

進行諮商與輔導的方法有下列3種:

學生自動來訪;輔導教師的通知;導師或其他人士的推薦

.兒童輔導的歷程與應用

【自評6】試述兒童輔導過程的五個步驟

如同一般個案研究步驟,包含問題界定、資料蒐集、分析與診斷、輔導策略、效果評估。

第三章 行為改變技術原理原則

.舉例說明增強的分配方式有哪些?並比較各種增強方式的效用

增強的分配方式有(連續增強)(間歇增強)之分。間歇增強又分為(比率分配)(時距分配),各有固定與變動二類。

*固定的「比率分配」如:按件計酬或是每上一課休息十分鐘。

*變動的「比率分配」如:吃角子老虎或是推銷員的售出商品。

*比較事例:老師發問,學生按次序輪流回答,是固定的比率分配;若以抽籤方式回答,則是變動的比率分配,效果較好。

*固定的「時距分配」如每週一檢查作業 變動的「時距分配」如臨時抽查作業。

比較事例:段考是固定的時距分配;臨時考則是變動的時距分配。

間歇優於連續,變動優於固定。而比率又優於時距,因為比率式按件計酬值得加班,而時距是不必多賣力加班。

.試說明逐變標準設計使用時需注意的因素,並敘述此種設計的優缺點。

要有效使用逐變標準設計,需注意3個因素:

(1)基準線與處理階段的長度:包括處理階段應採取不同長度,如果處理階段長度相同,則基準線階段的長度應長於處理階段:藉此可確定受試者隨階段改變的行為是由於實驗處理而ㄟ其他的變項,如歷史、成熟等。基準線的資料應相當穩定,或改變的方向與實驗處理是不同的方向,如此才能確定觀察到的結果是由於實驗處理所造成的。

(2)標準改變的程度:標準改變的程度要大道可觀察到的改變;如果是難以改變的行為,則改變的程度雖小道可以達到,但仍為大道

可以被注意到的程度。

(3)處理階段或標準改變的數目;當受試者行為變異性很大時,可以在其中一個處理情境中加入回復處理,可以回復至基準線或先前標準,藉此增加處理效果存在的證據。

逐漸標準設計優點是:(1)每次只需要一個目標行為,所以目標簡明亦實施;(2)此種設計適用於塑造行為方案;

(3)本設計不僅可用於增進兒童的適應行為,也適用於減少不適應行為方案;

(4)本設計不需要倒返設計到基準線,實驗過程受試者壓力較少。

逐漸標準設計缺點是:實驗過程受時間限制的影響。

 .試說明班都拉模仿學習的四個歷程。

社會學習理論主要應用模仿學習和自我效能訓練。班都拉提出的模仿學習歷程包括四個歷程,(1)注意歷程—兒童能正確知覺到刺激的重要特徵,才能產生學習;

(2)保留歷程—兒童將觀察所得印象保留在長期記憶中;

(3)複製歷程「動作重現」---兒童將符號表徵轉變為實際的動作表現出來;

(4)動機歷程—當兒童在動作重現歷程,行為後果得到增強,則行為重現機會增加;反之若遭到懲罰,則行為表現將減少。替代性增強式兒童正確行為建立的手段和方式。

.試舉例說明認知行為改變技術如何應用在教育上或教學上。

1. 認知行為改變在教育上或實際情境應用,經常使用自我對話、想像心像法、系統減敏感法、自我效能訓練、自我肯定訓練等技

術,以增進兒童正確行為建立,及減少不適應行為或情緒困擾。

2. 在教學的應用包括:

(1)觀察學生表現的教學:分辨學生的學習和表現、認知和觀察、行為目標;

(2)確認學生表現前已具備先備技能:內在情境、外在情境、工作分析、循序漸進誘發快速的正確表現;

(3)確認學生先備技巧的學習,強調要教的行為、有效增強物,增強的時間,及呈現有效教材,簡單清楚的指導語、學生反應的機會、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快速反應的機會;

(4)使用語言提醒、姿態提醒、身體提醒、由小到大的提醒喚起學生的注意。

(5)利用增強作用、正確的反應回饋、矯正錯誤的方法增進兒童適當行為表現。

.請舉例說明多基準線設計模式的分類。

基準線設計模式大約分3類:

(1)跨行為的多種基準線設計:測同一受試者的不同行為,有兩種以上的行為要被改變,所以在基準線中測量多種行為。

*設計優點:可檢驗對介入反應的類化和維持,持續監視兩個階段以上的學習進程。

*其缺點:要找到三個以上獨立且對相同的獨變項有類似反應的行為並不容易;必須同時而持續第監視每一個目標行為,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實際執行的困難。

(2)跨受試的多種基準線設計:是測量不同受試的同一行為,基準線的測量主要是依據兩個人或兩個人以上的相同行為。

*使用原則:功能彼此獨立且類似的受試者。

*設計優點:適合教育情境使用,要求學生學到共同的技巧,針對不同學習速度的學生進行有效的課程和教學方法,因為跨受試,故有提高類化的作用。

*其缺點:要找到三個以上學習背景獨立且類似的受試並不容易。必須同時而持續地監視每一位受試者的目標行為,造成時間的浪費和實際執行的困難。

(3)跨情境的多種基準線設計:是測量同一受試者再不同的情境下的同一行為。

*使用原則:研究者在進行實驗前,應明確地指出在個情境下目標行為發生的定義。目標必須獨立且類似,才能使介入產生作用的機

會相等。

*設計優點:適用於教學情境,為了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下也可以表現出課業和社會行為,或者全面地減少異常的行為。

*其缺點:此種多基準線設計多會牽涉到多種控制媒介,如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教師或介入人員,因此如何控制獨變項皆相同則

需要溝通或訓練。

.試說明應用行為分析法改變兒童行為的歷程為何。

當兒童出現某些不適應行為或想建立兒童正確行為時,應用行為分析法可有系統的改變兒童的行為。老師或家長可依照以下程序處理:
1.指明問題並架構問題內容與背景;
2.發現形成問題的情境與條件;
3.評量問題行為的範圍與嚴重性;
4.分析前提事件---行為---後果事件—評量個體變項;
5.確定目標行為與終點行為;
6.執行行為改變方案;
7.確實評估輔導成效。

.何謂A-B-A倒返設計?並舉一例說明其設計意義。

A-B-A設計內容包含三階段:
(1)階段A,為基準線階段,首先測量行為基本發生頻率。

(2)階段B,實驗處理階段,次而給予處理情境,持續時間至少達基準線的時間一樣長,或待行為形成實質且穩定的改變為止。
(3)階段A,撤回處理情境,回復至原先的基準線;如行為回復至第一階段的A階段線,則能較肯定得推論B階段中行為的改變是由於處理情境所造成。

.試說明應用分析法對哪些實際問題的改變有效?

應用分析法的使用對下列問題的改變有其效用:

(1.)在家庭的應\用:用以改善兒童的一般行為問題。如不合作、過分吵鬧、過分依賴、攻擊性特強等。也可用來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按時睡覺起床、物歸原處、整潔儀容、定時做功課等。應用在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偏食、用餐時間過長、邊吃邊說話等。

(2)在學校的應用:教室常規訓練—如上課不專心、好鬥搗亂、不負責任的態度等。語言溝通訓練—如上課擅自發言、極端沉默等。增進學業行為—如不寫作業、拖拉寫作業的時間、做功課敷衍了事、請求人家代做功課、學習缺乏計劃、學習態度被動等。

(3)改變身心障礙者的行為:如智能不足—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訓練動作及感覺,以發展其技藝能力;發展讀、寫、算等最基本的知能;訓練簡單的工作技能及工作態度。

(4)肢體殘障者:常見的有腦性麻痺、小兒麻痺、先天畸形、腦中風後遺症、外傷性症狀等。個案常有孤立感、自卑、缺乏安全感之煩惱,故除了行動的復健,更需接受心理復健。如利用增強物幫助殘障者復健恢復行走機能、幫助腦傷兒改善過度活動的症狀。

(5)精神病患者:運用團體代幣制於改進精神病患的行為,目標包括—個人衛生習慣、個人身邊事物處理、病房內行為、社交技巧等

第四章 兒童行為觀察的基本概念

. 就目前的理解,觀察與看有何不同之處?

「觀察」是指任何一個專業工作領域必須具備的技能,是有目的、有系統的觀看與覺察。*然而一般的「觀看」指視覺的能力,雖然我們的神經系統每天接收大量的刺激,但往往是 (視而不見)(聽而未聞)(觸而未覺),各種感官接收到的訊息瞬間即逝,未必留下印象或意義,或導致相應的反應或行動。

*觀察卻可能運用所有的感官知覺,除了留意、注意觀察的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環境中某些特殊訊息之上外,還包括覺察的部分,其需要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及盡可能客觀的態度,並做出合理的、有所依據的推論和結論。

*兒童行為觀察?就是詳細、精確、客觀地以及有目的、有系統的觀看並紀錄兒童行為,依據兒童的生理動作、社會情緒、語言或認知等發展領域的知識評估兒童行為的涵義,以了解兒童的發展現況、需求、興趣及能力。並做出推論及結論。

二、試舉實例說明兒童行為觀察的目的。

兒童行為觀察有助於達到以下的目的:

(1)覺察安全問題—觀察兒童最重要的理由是要保障他們的安全。如當兒童手揮著剪刀,漲紅著臉與身旁的同伴大聲爭執時,成人就必須考慮介入,以免剪刀傷害到兒童。

(2)注意兒童健康訊息—藉著觀察,隨時檢視兒童是否有疾病的徵兆。兒童頻頻打瞌睡,這時必須考慮安排就醫或採取隔離的措施。

(3)提供即時適切的協助—透過觀察,能幫助了解兒童操作及學習的訊息,以決定是否需要提供協助。如兒童午睡起床無法把被子摺疊好,此時去了解為何摺疊不好,可指導如何使用對折方式折被子

(4)提供指引與輔導—從觀察中可避免千在的問題發生,預先給予指導要比管教或懲罰來的有效。如當看到2歲幼童拿著蠟筆要畫牆壁時,可以給他圖畫紙,告訴他可以畫在紙上。

(5)發現兒童興趣—成人需要能認出兒童的興趣,從她喜歡從事的活動及談話的內容中,可以留意到兒童特別關注得事物及興趣,使其與學校課程及計劃有所聯結。

如看到兒童常喜歡畫動物,可以更深入與他談論動物的生活情境及生存的方式。

(6)了解兒童學習型態及擬定教學策略—兒童的行為表現將反映初期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如兒童的學習型態是屬於聽覺型、視覺型或肌肉運動知覺型的,成人可以藉此反思是要提供她語言的指導,或是呈現具體的圖象,或是讓他自己從歷練終嚐試錯誤以注於提升學習效果。

(7)延伸學習—藉著觀察能夠看到可教導的時機,提供教材、活動和機會可讓兒童更上一層樓。如當看到兒童在紙上描繪出許多類似文字的符號時,可能可以開始提供兒童摹寫的機會。

(8)計劃課程—教學是一種建立橋樑的工作,使新訊息與舊知識和經驗連結,教師必須具備兒童發展之試以依照個別需求來規劃適宜的課程,觀察可幫助教師更重視自己教學實務並計劃是喝的課程。如當觀察到兒童已經具備拓印的知識及能力時,這實在安排介紹有關印刷零呈的課程,就比較適合。

(9)衡量兒童進步的情形—教師需要固定時間觀察兒童,兒童的改變是很快速的,一段時間的前後比較課測量到發展的情形。如看到兒童的繪畫由塗鴉進展到能靈活用用線條。

(10)評量—教師觀看兒童以收集訊息,而紀錄兒童的技巧及發展的過程就是評量。評量可以採取任何形式,但觀察是最好的方法

(11)評估—評估是評量做決定階段。是對於各種來源及觀點資料的收集及分析,有助於告知學習的情形,做出優勢及劣勢的判斷並做出有關未來計劃的決定。如持續數週收集兒童繪畫之後,教師可在圖畫背後貼上註解。

(12)和兒童溝通—成人該和每個兒童交談,而每一位兒童都需要個別的注意,在與成人交談中,兒童也在探索更大的思考空間。如兒童在試圖使用積木建搭高樓卻頻頻倒塌,此時可和兒童討論有什方式可以讓積木更為穩定。

(13)和家長溝通--是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家長需要關於兒童成長的具體訊息。如需要知道幼兒在園所的適應情形,若能根據觀察告知兒童在人際互動、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具體進展,家長會更放心。

(14)進行教學方法或管教方法的自我反省—觀察不只觀看兒童,同時也在思考成人本身對於兒童的影響以及兒童對成人的影響。重視自我專業的教師需要時時知覺到自己在做什麼,可能想知道自己和某位兒童互動的頻率、某種管教技巧在不同孩子身上的作用、兒童在故事時間的注意力情形、也會想減是自己的面部表情或肢體語言或是聆聽自己的講話形式,看看自己較常使用正向或負向語言,出於這些心態的觀察也像是一種主動的研究,不斷地收集資料以分析他們對自己的意義。

(15)檢視整體課程計劃的符應性—觀察可以助於實務工作者掌握課程的全貌,同時分析教室管理的特定問題,檢視自己是否做到了校方或自己所陳述的目標,這些需要證據來顯示兒童的學習及其達到了標準和期望的結果,各種型態的紀錄能夠:

1.提供兒童在各個領域的學習證明。2.提供對於兒童學習經驗的理解。3.為紀錄每一位兒童的興趣和發展進展提供一個架構。4.強調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5.顯示具體活動和教材的益處,相對於大量團體測驗的情境,較無法看到兒童個別學習的情形。6.使教師能夠評量兒童的知識和能力,以便增加挑戰以符合兒童的程度。

(16)進行轉介—個別兒童的觀察紀錄可提供研究團體、家長及主管足夠的訊息。幼兒經常不經意的摔倒、腳上常有瘀傷,可能需要進一步了解兒童的視力、平衡感或身體運作是否存在任何問題,教師必須和家長或其他專業進行討論或進行轉介。另一個必須通報轉介是兒童疏忽或虐待情形,教師必須具備轉介及通報的相關知識、謹慎的判斷、同理心和尊重體諒的態度。

為什麼需要將觀察以書寫方式紀錄下來,主要是為了能夠有助於:

(1)記憶:在書寫和記憶之間有一種連結,記或寫下的符號字句形成了大腦當中視覺和動覺的連結,即使當視覺線索已不存在時,仍有助於喚起記憶。

(2)比較:藉寫下的觀察紀錄,能夠具體地做比較。如觀察是詳盡的、客觀的,能夠確實衡量兒童在自然的教室情境中的進步。

(3)之後能夠做補充:有時候教師並沒有時間去記下整個事件,因此必須運用一些符號或時間標記,以便於之後能做較完整的敘述。

(4)捕捉及保留細節:有時某些細節看起來或許不那麼重要,但這些細節可能可提供當時並未看到的趨勢或關聯的線索。

(5)紀錄成正式文件:有信度的研究需要嚴謹的資料。有意義的文件紀錄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有事實、時間,必須保留細節以看到進展、趨勢和關聯性。

(6)提供讀寫的楷模示範:此為附帶功能,如兒童在生活中看到成人書寫,常會好奇的問:「你在做什麼?」當兒童看到成人示範生活中書寫文字的用處,會令兒童也想要自己書寫。

三、試說明觀察有哪些類型?

(A)自然情境觀察與實驗情境觀察:

1.自然情境觀察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觀察,觀察者並不試圖控制觀察的情境,所觀察到的是兒童的自然反應。

2.實驗觀察是當我們試圖驗證某些研究假設或說明因果關係。

(B)高結構式觀察與低結構式觀察:

1.高結構式觀察—指觀察者具有較明確的觀察目的,對觀察項目有清楚的行為解釋或定義,對觀察時間和進行的程序也皆詳細計劃,甚至有預先設計好的具體觀察工具(如行為評量表),對於觀察後的紀錄資料分析處理也已事先規劃,所收集到的資料可供驗證理論假設。

2.低結構式觀察—相對較沒有明確的觀察目的、程序或事先設計好的觀察工具,觀察時間和進行程序較隨機而具彈性,所收集到的資料豐富但較難整理出頭緒,適合當作初步的探索性資料。

(C)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1.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置身在觀察情境中,與觀察對象一起活動,如此觀察者可在較自然的情境下獲得直接且較真實性的資料。而觀察者可能因情感投入失去性客觀或因參與活動無確實紀錄資料。

2.非參與觀察是指觀察者處於局外旁觀者的地位,並不參與觀察對象的活動,這樣的觀察較具客觀性,但較難深入了解行為的動機或細微之處。

(D)以個體為目標及以地點為目標的觀察:

1.以個體為目標的觀察是指觀察者隨時追蹤觀察對象並做紀錄,此方式機動性高,可確實掌握個體行為。

2.以地點為目標的觀察則是在預先設定好的觀察地點進行觀察,並記下觀察時間內在此地點內發生的行為或事件。

 四、在進行兒童行為觀察之前需要先確定哪些事項?

進行兒童行為的觀察就如同進行一個計劃,必須事先考慮以下的事項:
(1)決定觀察的對象。(2)釐清觀察的重點。(3)決定觀察的方法。(4)確定觀察的重點。(5)確定觀察的時間。(6)設計、準備紀錄的方式及格式。(7)預期觀察紀錄的可能運用情形。

五、進行兒童觀察過程中有哪些需注意的事項?

在實際進行兒童行為觀察的歷程中,觀察者則需常自我提醒及注意以下事項:
(1)需要運用所有的感官來進行觀察:作為兒童行為觀察者,需要運用所有感官來評估及了解兒童,在視覺上、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及第六感等等。

(2)須避免產生觀察的侷限、偏見或錯誤:

*<A>盡量讓觀察對象保持在自然真實的狀態;

*<B>觀察者須讓自己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

*<C>須意識到觀察時「成見」的影響,盡量保持客觀開盎的態度;

*<D>須準確地運用文字、避免將兒童行為標籤化。

(3)盡可能詳細地紀錄相關資料:除觀察內容之外,將相關的基本資料以適當的表格設計填入。

(4)須深入了解兒童發展之相關知識。

(5)須熟悉各種觀察紀錄的方法:可運用許多的觀察方法及形式來進行兒童行為觀察,各種方法有其最佳的使用時機及確實紀錄方式,也有各其便利和限制之處,專業的兒童行為觀察者必須了解各種觀察方式的特性,並熟練觀察方法,以根據觀察的目的做出最佳選擇。

六、在運用文字紀錄兒童行為時,哪些範疇的文字描述是屬於主觀的描述,必須避免使用,並請舉例說明?

在運用文字紀錄兒童行為時,有時候並無法藉由觀察兒童行為就做出確切的描述,以下描述都屬於主觀的描述,在客觀的觀察紀錄中必須避免使用:

(1)感覺和感受:我們無法客觀觀察到兒童的感受和感覺,因此必須盡量避免使用快樂、 悲傷的、愛計較的、友善的、憤怒的、愉快的、漠不關心的、感覺無聊、感興趣的、神氣的、同情的、善解人意的、不愉快的、淘氣的、懶惰的、固執的、暴躁的、合作的等等形容詞,來描述兒童。

(2)智力:也無法被客觀地觀察,因此要避免使用聰明的、愚笨的、伶俐的、笨拙的、中等的、平均以上的、領先大家的、高成就的、低成就的等字眼。

(3)做某種事情的原因:無法觀察到行為的動機,因此像被惹怒地、熱心地、被強迫地、被欺騙地、被誤導地、下決心地、失去控制地、被刺激地、精神上地、良知上地、輕率地等等推斷行為動機的詞彙,也應該避免使用。

(4)自我概念:我們無法客觀到兒童的自我概念,因此需要避免直接以我們的判斷來描述兒童是自尊心強的、勝任的、脆弱的、漂亮的、醜的、會運動的、強壯的、有安全感的或是沒有安全感的。 

七、試述進行兒童行為觀察時須考量的倫理規範。

(A)知情同意的權利:

1.進行觀察前最好獲得父母的書面同意。

2.父母有權利同意或拒絕兒童被觀察。

3.要與觀察對象或其照顧者有清楚的協議,讓研究對象了解他們能從觀察中獲得什麼以及需要完什麼義務。

4.兒童或其照顧者在觀察過程中有權利決定是否要繼續被觀察。

(B)自尊的權利:1.須留意兒童的感受。 2.避免將兒童和其他兒童比較。(C)維持隱私與機密性的權利:

1.在書寫或口頭報告觀察結果時,除非有必要用真名,否則對於觀察對象應以代號或化名呈現,避免記載或透露兒童的真實姓名。

2.觀察資料須小心收存,確定不要將紀錄留在任何人可以隨意拿到的地方。

3.觀察紀錄僅提供予「必要知悉」的人士,如教師、家長本身、社工人員等,其他人士必須獲得事先家長的書面同意。而且必須是在「必要知悉」的前提之下,才能與同事討論觀察紀錄。不可將觀察的對象或內容當作談天的話題。

4.必須制定政策決定紀錄的保存年限,紀錄通常應隨著兒童轉移,當兒童進入另一個學習機構時,須經由家長同意後進行移交。

除觀察倫理的考量外,向兒童父母說明觀察結果時,尤其需要根據專業知識做清楚說明,不宜濫用知識,須嚴守各專業角色間之分際,避免逾越界限扮演了診斷者或專業治療者的角色。 

第五章 質化的兒童行為觀察紀錄法

一、試述日記法的特色、優點與限制。

1.日記法的特色:在於紀錄幼兒(尤其是年齡較小的嬰幼兒)新發展的行為,經由縱貫長期的紀錄,可瞭解幼兒行為發展的過程及其影響的相關因素,這些往往是統計或其他研究方法所無法提供的。

2.歸納日記法值得被肯定的優點如下:

(A)適用在各種不同的觀察對象及不同的目標行為上。「觀察主題可以不限」

(B)敘寫方式不固定,方法簡單,沒有特別的技術性,人人都可進行。「紀錄地點時間不限」

(C)凡觀察者感到特別之處,都可以文字詳盡深入紀錄下來。觀察可將自己感受經驗表達出來

(D)可完整呈現觀察的現場情形,提供第三者瞭解的管道。

(E)豐富的縱貫性原始資料記錄中,顯示兒童行為進化的過程。同時,提供研究者瞭解兒童行為的形成、發展、改變及其相關的影響因素。

(F)所獲得的資料,雖不能用來解釋所有兒童行為或身心發展,但用來了解或分析兒童偏差行為的特質或成因,確有高度的價值。

3.從兒童行為觀察研究的角度,日記法仍存有下列的限制:

(A)觀察者人選受到限制。 (B)容易造成偏見的觀察紀錄。 (C)觀察樣本不具代表性。(D)有限的樣本無法做到有意義的推論 (E)費時費力。 (F)遺漏兒童重要的動作、語言或表情。

二、試述教學日誌法的優點、缺點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1.使用日誌法的注意事項為:

(A)雖然日誌法沒有時間或地點的限制,也可任選觀察主題進行觀察,但在進行觀察之前,還是要先確認觀察的目的。

(B)每次觀察後應馬上紀錄,或是先寫下關鍵詞彙或句子,建議每天應騰出半小時來敘寫當日所觀察到的內容。

( C)為遵守保密原則,須以假名或代號取代幼兒全名。 (D)務必寫下觀察的日期與時間。

2.教學日誌法的優點:可以兼顧日記法的優點,紀錄教學中的重要事件,但又沒有日記法的冗長,對幼兒園所的教師或輔導老師而言,是較為實務的做法。

3.教學日誌法的缺點:

(A)最好能於課程結束後,趕緊找時間寫下來,因時間隔太久有可能會遺失掉兒童行為的當時情境或重要動作、語言、或表情等訊息的傳達,以致造成紀錄資料的不夠詳實與客觀。

(B)對幼兒園所的老師日誌紀錄是費時的,不僅需要長時間、持續不斷地進行觀察與紀錄,還須用心留意值得注意的地方或必須紀錄的行為,因此能夠做到用客觀文字清楚描述且又能持續長期投入觀察紀錄工作者更是有限。

三試述軼事紀錄法的特色、優點與限制。

1.軼事紀錄法的特點:由於軼事紀錄法只是紀錄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事,只要觀察者感興趣的,就可紀錄下來,既沒有主題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又沒有特別要注意些什麼,也不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任何地方只要有紙和筆都可以做,所以是所有直接觀察法中最容易執行的。但它卻能掌握到所發生事件的精髓;也因此,軼事紀錄法不但適合家長使用,也很適合一般教保人員使用。

2.軼事紀錄法的優點:

(A)觀察者容易學習,只要有紙和筆,即可隨時隨地使用。

(B)紀錄時並不需要觀察者當場紀錄,因此進行軼事紀錄時,教師或家長可持續參與兒童的活動,不需要抽身離開現場。

( C)觀察主題是有彈性的,不論是兒童一般行為表現或特殊行為表現都可紀錄。

(D)描述性的紀錄內容,提供教師或家長瞭解兒童行為與環境的關係及觀察當時的行為原因。

(E)其觀察紀錄報告可作為員所教保人員與家長溝通互動時的理想參考資料。

3.軼事紀錄的缺點:觀察員如果缺乏基本的觀察訓練,則難免有主觀的選擇(選樣本身具有主觀判斷性)、容易記下主觀的資料、或描述內容沒有掌握到重點、或僅針對觀察者自身感興趣的事探討而欠缺均衡考量、或將觀察到的某項特殊事件解釋為兒童一般行為的代表等不夠客觀的情形發生。常犯的錯誤:真實度、用字譴詞是否客觀、無法長時間的紀錄。

四、試述軼事紀錄法的使用要領。

1.保持敏銳觀察力、隨手做初步快速紀錄、趁記憶猶新時重整資料

2.描述內容宜涵蓋情境、地點、活動內容及目標幼兒的行為過程。

3.行為過程須依序描述。

4.應留意情境中影響目標兒童行為的因素。

5.盡可能使用正確的文字紀錄,以便保有原本對話時的情境。

6.紀錄時宜將描述與說明(或解釋)的內容區分清楚。

 

五、試述樣本描述法的特色、優點與限制。

**樣本紀錄法是對單一行為提供較多、較完整、較詳細的紀錄。包括了較廣泛與持續性的行為,以及在這段行為發生順序的情境。

1.樣本描述法的特色:主要是根據一些已決定好的標準,如一天中的某段時間、人物、情境等,去紀錄所看見的事情及狀況,使其他人看了紀錄後,都能像看到真實發生的狀況一樣,並能夠想出當時的情境。樣本描述法是對觀察目的下的行為做開放式完整的紀錄,而完整及正確的詳細資料是此觀察法的原則。此外樣本描述法的對象可以普遍化、觀察人數可以不受限制。並不只限於持續性蒐集單一幼兒的行為過程,也可同時對一個團體做觀察。

2.樣本描述法的優點:(A)觀察前不需要做太多的準備;(B)能掌握孩子真實而完整的行為;

(C)能掌握到不同情境背景下的行為意義、過程與關鍵;(D)提供豐富的質性資料;

(E)觀察紀錄資料的應用性高、保存性久。

3.樣本描述法的限制:(A)觀察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神;

(B)大量觀察紀錄資料的整理需要人力與技術的支援;

(C)資料的後續處理,須定出一套代碼類別;

(D)對教保人員的實用性並不高。

六、試述樣本描述法的使用要領。

樣本描述法的使用要領:(1)觀察者須採現場非參與式的紀錄。 (2)每次觀察時間不宜太長。(3)須在事前先決定好觀察的時距。(4)依據觀察目的,盡可能詳盡描述。(5)留意可能影響目標兒童行為的環境>因須注意:侵犯到被觀察者的因素;影響到被觀察者所處情境改變的因素。

(6)使用客觀、明確及生活化的語句描述。(7)可配合錄音或攝影,以補強或修正紀錄。

七、試述事件取樣法的特色、優點與限制。

**事件取樣法是以一個特殊事件作為觀察目標,針對事件進行觀察,不受時間的限制或被時

距分割,對於特別行為或事件發生時的每一個情境都加以紀錄。

1.事件取樣的特色:著重在行為本身的特徵,而不是像時間取樣法只著重在時距內事件的存

在與否和行為發生的頻率。因此,紀錄的內容是以事件本身的特徵為主,對於事件發生的實際情形,詳細且忠實地紀錄下來,事件取樣法的資料記錄方式,是以質性的描述性資料為主,但有時也可配合已發展出來的查核表,以計算行為出現的次數方式呈現。

2.事件取樣法的優點: (A)、對於不經常發生的行為,直接深入探究行為的背景、過程與結果。(B)建立自然行為單位的觀察。(C)可立即性指出重要行為。

(D)可預設代碼類別幫助注意觀察及組織、轉換資料。(E)節省很多資料蒐集時間。(F)保存行為的內容,揭露行為的因果關係。

3.事件取樣法的限制: (A)質化資料整理不易;(B)無法全盤掌握事件以外的影響因素;

(C)無法控制觀察所需的時間。

八、試述事件取樣法的使用要領。

1.需要清楚明確的指出及定義出觀察者所要研究的行為。

2.對行為本身有足夠的瞭解以便知道何時何地適合觀察。

3.預先決定好要紀錄的資料是哪些。

4.為方便紀錄,宜先設計簡便用的紀錄表。

5.避免因使用觀察輔助器材而影響觀察情境。 

康淑雲老師補充第五章第二題教學日誌法的優缺點:

※日誌法的優點:

1. 觀察主題不限,觀察者可以寫下自己的感覺或經驗。

2.記錄的時間地點不受限制,可以在事件後 記錄或先寫下句子,休息時再抄錄在日誌上

3. 日誌的內容可以幫助其他第三者(如行政主管或其他教師)體驗觀察者的經歷。

※日誌法的缺點:

1. 如一般文字敘述的記錄一樣,日誌記錄較費時。

2. 由於觀察主題不限,因此記錄內容對於決定教學對策不一定有幫助。

3. 記錄內容繁瑣,不一看出重點或益處,需要有經驗的教師指導分析並解釋。 

4. 若觀察者較主觀,可能會誤解幼兒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德 的頭像
    徐德

    千惠的有空逛逛 國立空中大學高雄中心 青少年心靈輔社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