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概論~重點整理
出自--李文祝 老師--的 重點整理
1. 義工
指義務性的從事工作的人,
但仍有強迫性服務(Compulsory Service)的色彩,
(1)自願性的,不是被強迫的。
(2)心甘情願的,不領薪水的。
(3)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4)成長學習,不怕犯錯。
(5)不計金錢名利。
(6)分享犧牲,分享享受。
(7)組織眾人的力量再利用。
(8)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義工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笑容、愛心、健康的身體、不計名利、豐富的知識和學問、樂天知命的精神、肯學習的心。第一印象最重要,表現出親切、隨和,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才有溝通的機會。
例如義交還有義消等,
當然他們都是自願從事指揮交通等社會服務,
不過他們還是需要排班,
或是由一個領導者或單位來排定執勤的地點和時間,
(指揮動員)
2. 志工(Volunteers)
是民眾出於自動自發,非基於個人義務或法律責任,秉誠心以知識 體能 勞力 經驗 技術 時間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以提高公共事務效能及增進社會工易所為支各項輔助性服務簡稱
就是也是志願的性質,例如去醫院去郵局幫忙,並不像義交一般
需要要求特定時間或是特定地點(當然某些公益活動有一定的範圍)的服務,更強調志願及自動自發的概念
3. 兩者之比較
簡單來說...就是權利與義務的對價關係不一樣,其相似之處在於都是無給職的,志工是有權利選擇卻不一定要有義務去從事服務的工作,而義工則是有權利也有義務去從事該服務的工作,比如....父子相互是義工,作父母的有權利希望兒子孝順他們,而做兒子的也有那份義務要孝順他們,所以志工所服務的地方,則大部份是跟切身無任何關連,完全是出於自願性的...
4. 獎勵
a.志工服務時數達到標準,則可申請榮譽卡
b.可享公立風景區 康樂場所 文教設施
福利輸送名詞解釋 http://w4.kcg.gov.tw/~seniorww/tw_erdc/old_pub/pub0036.doc
福利輸送:服務供給者彼此、以及服務供給者和服務使用者(消費者)之間的組織安排
貧窮是一個社會問題,它不僅影響個人的生存發展,也可能產生犯罪行為,危害社會秩序。
貧窮可區分為---
(一)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
係指所得或消費在某個客觀的絕對標準之下。凡是所擁有的資源低
於該標準者,表示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是為絕對貧窮。
(二)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
是考量整體社會所得或消費水準而定的貧窮標準。如我國「社會救助
法」所訂最低生活費即貧窮線。是由中央、直轄市主管機關參照中
央主計機關所公佈當地區最近一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60%訂之。
何謂失業率?如何計算?與廣義失業率有什麼不同?
答:
(1)所謂「失業率」係指失業者占勞動力之比率,其計算方法如下:
失業率(%)=失業者/勞動力*100%=失業者/(失業者+就業者)*100%
(2)「廣義失業率」較「失業率」多納入了非勞動力之中的「想工作而未找工作
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即 (失業者+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
廣義失業率(%)= ──────────────────────── *100%
(勞動力+想工作而未找工作且隨時可以開始工作者)
(6) 逆選擇:又稱為不利的選擇,是指在交易發生之前,由於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造成處於資訊劣勢的一方,做出了不利於自己的選擇
第一章現代社會福利的發展
一、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構造
(一)三維向度:全民、全人、全程
1.全民:社會福利的全民化時代。例如:全民健保、國民年金、老年年金
2.全人:綜合收入維持、就業安全、健康照護、長期照顧、和個人福利服務,作為政府干預
的社會生活領域,同時達成物質滿足,文化承認和社會參與的目標。
3.全程:即從「出生到死亡」的生命歷程,依童年、成年發展到老年不同生命階段,提供相
關生活需要或風險是故的保障。大致包括撫育養育、就業安定及家庭照顧、老年退
休等過程,都能得到妥善的支持。
(二)多樣性社會福利需求的變化,因重視個體權益保障,轉向全民化制度安排,逐漸減少階級
性、職業區隔的集體保障。同時強調個人成本和責任承擔,而 有民營化和私有化的趨勢。
二、我國社會福利制度的發展
(一) 以1975年和2000年為分水嶺
1.1945年到1975年的軍事獨裁轉經濟發展期
2.1975年到2000年間,由公共投資產業升級與社會政治動員期
3.接著是政黨競爭和社會福利政治
4. 晚近新世紀政權民主更替下的福利轉型期。
(二)「有錢無人」現象
1.成因:雖然我國社會福利財源逐漸成長,卻受限於行政科層的僵化,以及政府精簡人事的
政策,故各級政府與所屬公立社福機構之服務產出和財貨並 無法相對提供擴展。
2.因應:
鼓勵民間參與
接受政府契約委託代經營管理
政府補助、委辦、公設民營
福利社區化
三、福利理念和制度的現代的起源
(一)福利科學的興起
1.濟貧法的實施,由農業主向工業資本主義中,造成失業和低薪就業人口的增加。
2.試圖增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當成是政府和政策的目標,提供當時各種政治、經濟
爭論中的一股「基進哲學」。
3.對非自願性失業和個人工作因素,造成貧窮的形成。
4.社會問題的產生,是一些非個人因素或意外因素,而不能完全歸咎於個人的故意行為和
責任,因此為增進個人與集體的福祉,轉而由國家對貧窮公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或以社
會保險來分攤社會風險。
5.十九世紀以來,以個人主義為架構的民法,以「無過失責任」來要求雇主擔負起勞工的
職業災害、疾病和退休,或失業的工業社會風險。
(二)社會民主的轉型
1.戰後工業國家普遍學習和建構自己的社會安全體系,福利國家或類似的社會福利制度,
以基本需求、社會風險和公民地位來作為社會福利制度設計和運作的基礎。
2.戰後社會民主制度下的社會福利制度,讓公民的基本生活物質和健康照護,成為一種「非
商品」,亦即其取得和消費不必完全依賴市場買賣和價格機制。
3.福利服務的提供和輸送,也逐步轉向福利國家競爭標購的廠商(包括營利組織和非營利
組織)來契約購買,或公私合夥。
4.經過私有化、全球化和第三條路的一些改革,多數工業國家以及國際組織,多半朝向多
層次(如社會救助、社會津貼、社會保險、儲蓄帳戶和自願儲蓄)與多支柱(如公共、
勞資和私人部門)的社會福利制度設計。
四、社會福利的知識傳承與多元學術
1.社會立法、社會政策、社會行政和社會工作,這四個傳統對社會問題的分析解釋和診斷處
置,仍可在較高層次上,進行一定程度相互交流。
2.社會立法傳統的開始,可溯源到英國1601年的濟貧法,以回應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擴大衍
生的貧窮問題。
3.社會政策就是國家用來促進特定政治倫理目標的決定性行動,展現一種家長式國家和保守
主義政治,透過民族國家的文化特殊性,強調國家和集體發展的優先地位。
4.在貴族和資產階級組成議會立法,再交由功能性分工的行政部門來規劃和完成,是社會行
政傳統的來源。
5.至於社會工作的起源,是助人專業的特點,亦是組織化和科學化私人慈善作為之後,才逐
步發展出來。
6. 從「慈善」到「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社會工作展現了適應力,並持續從事「行為改
變」的助人自助方式。此時專業者的角色同時也被重新界定成「管理者」以培養和增進管
理能力,來滿足案主的需求。
第二章社會福利制度的原則與資格
一、社會福利制度與資源的分配
(一)社會福利制度:它是一套社會歷史文化脈絡影響下,所建立用來規範我們如何分配福利
資源的正式以及非正式的遊戲規則。
(二)社會福利資源的分配: 1.分配對象 2.分配內容 3.福利服務的輸送
二、社會福利資源分配的對象
(一)福利資源分配方法
1.選擇式福利:提供給自己無法在市場中滿足自身需求的個人或家庭,但須通過資產調查的
人才具備領取給付的資格;例如:低收入戶補助。
2.普及式福利:不論收入有多少,不必經過資產調查,每個人都有資格領取的福 利,例如全
民健保。
(二)選擇式福利的優缺點
1.優點
a.在有限的資源下,可以找出最貧困或最有需求的特定對象,給予救助。
b.納稅人所納的稅,可以把錢花在最妥適的地方,不會造成浪費。
c.福利資源做合理有效的分配,可以提高成本效率、降低總體財政支出的效果。
2.缺點:
a.受限於需求對象的選擇,基金有限後續擴充不易。
b.在經濟景況不佳時,財源容易被刪減,造成給窮人的福利被打折。
c.資產調查將帶來烙印(stigma)且行政成本過高,不易得到政治支持。
(三)普及式福利的優缺點
1.優點
a.平等對待的福利給付,免除領受者的烙印效果,可尊 重個人尊嚴及社會團結。
b.行政成本低,可公正區分福利的給付對象。
c.在政治上,因所有人都可以享有此福利,可以獲得更多公民支持。
2.缺點~a.資源若未妥善運用恐造成浪費。b.缺乏效率c.社會成本過高
(四)選擇式福利與普及式福利的折衷作法
1.稅式返還~在福利分配對象的操作上,採普及式福利作法,嘉惠所有公民。
2.回補差額~以更積極的方式,針對所得不到課稅標準的人,補貼到符合標準。
三、福利資源分配的內容
(一) 現金給付~指我們所熟知的以金錢為主的各種津貼,例如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育兒津貼、傷病醫
療補助等。
(二) 實物給付~提供各種物質濟助或是與預防、治療、復健目的有關的社會福利服務。
例如:補助維持生計的基本物資,居家生活照顧服務等。
(三)現金給付與實物給付的優缺點
1.現金給付優點:~(1)福利領受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意願自由地使用金錢
(2)他們對於自己所需要的物資的可選擇性最高
(3)現金給付直接匯入帳戶,節省行政作業的成本
(4)福利領受者可以因而保有自尊,減少烙印的感受
2.現金給付的缺點~ 現金可能被挪作他途,無法做出對領受者最有利的選擇
3.實物給付優點~(1)提供物資或是服務,使福利領受者接受到時值得而且是社會所希望的幫助。
(2)並且它們在時間具備立即性
4.實物給付缺點 ~ 物資或服務未必是案主所喜歡的,而且行政成本較高
(四)福利券~「憑券」就是折衷現金給付,實物給付的另種福利給付型式。是一種既保留消費者選擇自由又
允許一定程度社會控制的設計。例如:在美國的食物券」和台灣的「幼兒教育券」。
四、福利資源的輸送
(一)福利資源輸送體系:服務供給者彼此、以及服務供給者和服務使用者(消費 者)之間的組織安排。
(二)福利輸送部門與福利私有化的演變
1.福利資源的輸送部門:國家、市場、社區。
2由家庭、鄰里、親友所構成的社區是最早也是最普遍的福利輸送方式,它充滿關愛,
但受限於能量有限,無力回應經濟不景氣,大規模失業的挑戰。
3.具有營利動機市場,它有生產效率的優點,但也有認錢不認人,惡化社會兩 極對立
的缺點。
4.國家則透過管制,財稅補貼、直接提供服務的方式,提供社會福利平等的服務。
5.晚近學者JOHNSON等人倡議「福利多元化主義」,認為福利資源在輸送過程中,採
用「福利混合」(Welfare Mix)的方式,整合國家、市場和社區的力 量。
所以,原本由公部門負責的職能,逐漸轉由社區志願的非營利部門或市場部門來承擔的「民營化/私有化」運動,成為降低政府赤字,刺激經濟成長的世界風潮。
五、福利資源分配的價值
(一)個人的與社會的福祉
1.福祉涵蓋「需求(Needs)「利益(Interests)「欲求(Wants)」等的滿足。
2.個人的福利與社會的福利常是一體兩面,人是互賴,為了自身福祉與發展,必 須依靠
社會交換、勞動分工、教育等機制。
(二)團結:~ 因為我們彼此相互負有責任,而為共同福祉獻身的一種穩定,持續的承諾。 請參閱P46
(三)權利: 一套可以用來保障自由或向他人課以義務的規則。它可區分為道德權利(建立在道德訴求 上),
司法權利(建立在司法懲罰上)兩類。
(四)正義~ 在柏拉圖的概念裡,正是告訴我們什麼是善,什麼是權利,什麼是值得我們 所渴求的東西。
(五)自由 ~ 人必須能免於拘束去做他想做的事的能力。它可區分成兩類:
即(1)個人主義式的自由:認為自由有賴個人要能自立。
(2)社會主義式自由:認為人是彼此互賴。
第三章社會福利財政
一、市場機能的限制
(一)經濟社會的共同問題 1.生產什麼 2.如何生產 3.何時生產
(二)市場失靈的現象
1.競爭失靈:價格機能是引導資源分配的樞紐,但必須在完全競爭市場才能發揮功能;在現實社會中多是寡占、
獨佔性競爭等市場,而非完全競爭市場,於是會造成無法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大效率,此時政府必
須加以干預。
2.公共財:公共財的兩個特色,一是非敵對性、一是非排他性。
非敵對性~係指該財貨具有不可分割性。
非排他性~係指無法排除他人使用,無論有否付出代價。是故,公共財的生產與消費,無法經由市場
價格機能之運作達到資源配置的最高效率。所以國家必須提供公共財,公共財的存在提供
國家干預(參與)經濟活動的有利理由。
3.不完全市場~指生產成本雖然低於消費者願意負擔的價格,消費者 對此產品也有需求存在,但是私人市場仍
無法保證生產者會提供這項產品。
4.訊息失靈~或稱「資訊不對稱」, 係指交易的一方擁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資訊;市場機能運作可以讓有效率,
優秀的生產者市場佔有率高。但有部分商品訊息並非完全透明化,是否會影響消費者健康,不得
而知,此時如果政府不主動規範,提供正確 資訊,則由市場提供給消費者的資訊便偏少,極有
可能發生「資訊不對稱」現象,而使得市場機能受到限制。
5.殊 價 財~是指那些即使個別的社會成員不想消費的商品,卻必須提供的共同財貨;換言之殊 價財是指當消
費者似乎不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動時,政府就該強制消費者多購買有利於消費者的財貨,個人對
這些財貨的消費,不能因個人經濟能力而有所有 差異,例如國民教育、公共電視等是。
二、社會福利的財務來源~ 稅收、社會保險費與個人帳戶
(1)稅收 1.稅收是政府社會福利支出的主要財源。
a.以編列年度預算執行現金給付或實物給付的社福政策。
b.社會保險的政府補助和社福之行政費用,亦由稅收編列預算支應。
2.以稅收執行的社福支出有二種方式:
a.普及式(全民式):無論其經濟狀況,只要風險發生,具備給付資格即可申
請,此做法強調公民權。
b.選擇性:由政府編列預算,訂定給付條件,透過資產調查篩選迫切需要者,
如果預算用完,即使符合資格,必須拒絕或延遲給付。
(2)社會保險費 1.風險:可能偶發的不幸事件
2.風險發生導致的經濟不安全,處理方式:儲蓄、慈善和保險
3.保險:透過多數人事先提撥保險金,共同分攤風險發生後所造成的財務
損失,以保障經濟安全的一種制度。
4.保險的要素:風險保險事故補償協力保險費契約行為的經濟
制度(請參考P60)。
5.社會保險的「保險性」保險性的特質:
a.根據大數法則,集合眾人的保險費,共同對抗風險。
b.事先敘明保險範圍、給付條件、給付標準以及財務規劃。
c.重視保險財務的健全性,降低不足支付的風險。
6.社會保險的「社會性」主要精神在「社會適當原則」其意義為社會保險給付水準應達到滿
足最低或基本生活所需水準。為滿足社會適當性,社會保險必須透過「立法」而 「強制
參加」,確保每個個體均透過社會保險而獲得保障,不似商業保險的自由參加。
7.稅收制與保險制的區別保險制強調事先加保,如具有請領給付資格,過保險產生的權利,
受領者不 必「證明」他們在經濟上風險而遭受的損害。稅收主要基於社會適當性的原則,
強調人民的基本需求與權利。社會保險制較容易建立全國性的給付資格與給付標準。
(3)個人儲金帳戶~另一種財務來源為個人或雇主的儲金,其主要的特色是個人帳戶。是一種強制或鼓勵儲蓄
的作法。
三、社會福利的財務來源~ 部分負擔、基金收益與第三部門的財政功能
(1) 部分負擔 1.立基於使用者付費的概念,類似「規費」。
2.政府收取公共服務的規費,考量三個因素:
a.服務成本 b.服務效益 c.服務的外部性
(2)社會保險基金營運所得
提高社會保險基金運用效率或可進一步因其收益 而調降費率,在人口老化的情況下,減緩費率調升的壓力
(3)第三部門的財政功能
1.非營利組織的主要財源以及志願服務人力,多來自「自願性捐贈」。
2.非營利組織的活動通常與政府活動間有替代或互補的效果,其運作亦較具彈性和革新能力。
四、社會福利財務處理方式(一)完全賦課制(或稱隨收隨付制)如全民健保
(二)完全儲備制(或稱基金制)如老年保險
(三)部分提存準備(居於兩者之間)
五、社會保險基金運用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二)流動性原則 (三)收益性原則
(四)福利性原則 (五)社會性原則
第四章 福利服務
一、福利服務的意義與定位
(一)社會福利給付類型
1.現金給付:~提供「金錢」或「等同金錢」的有價憑證,給有福利需要的民眾,讓其可自主運用由市場中
購買所需的相關財貨與服務,來滿足需要。
2.實物給付~供給的型態受國家、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條件的影響。它是直接依特定福利需要項目來生
產與配置,可讓福利受益者免除由「金錢」轉換為「財貨與服務」的歷程,故通常較能貼切
地解決福利受益者的問題,滿足其生活所需
(二)所謂福利服務,係指由國家或非營利組織所提供,為促進民眾身心健康,解決民眾問題及滿足需要等目
的而生產的勞務。
(三)福利服務的選擇性與普及性 1.選擇主義及普及主義代表二種不同的福利供給意識型態。
2.選擇主義指僅提供福利服務給有「福利需要」者。
3.普及主義則是人人皆有。
二、福利服務的供給機制與型態
(一)以「福利服務由無至有,由生產至福利使用者的手上」此向度來思考福利服務供給機制與型態。
(二)每一項福利財貨或服務的過程:規範、財源、生產、配置。
(三)例如我國老人居家服務的供給型態,早期由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自助團體)及非正式部門(家
庭、社區組織)提供規範、財源、生產及配置,逐漸轉型為由政府與第三部門合作的型態。(即由政府作規範,提供財源,再委由第三部門生產及配置)
三、服務品質缺口與評價
(一)服務品質三特質
1.較財貨或品質更難以衡量
2.消費者對服務品質的認知或評價,係由其使用服務前對服務的期待,和對服務的實質感
受,兩者比較而成。
3.服務品質的評價,受到服務成果和服務輸送過程的影響。
(二)PZB模式,構成服務品質的缺口:
1.缺口一:「顧客對服務的期待」和「服務供給者對消費者期待的認知」間的差距。
2.缺口二:「服務提供者對消費者期待的認知」與「服務品質規格」間的差距。
3缺口三:「服務品質規格」與「服務傳遞」間的差距。
4.缺口四:「服務傳遞」與「外部溝通」間的差距。
5.缺口五:「消費者期望」與「消費者實質認知」間的差距。
四、福利服務方案績效指標
(一)福利服務方案績效評估,成為檢視與監督受政府委託生產與輸送福利服務單位的重要行政工具。
(二)福利服務的過程與結果評估績效指標:
1.可利用性 2.知曉 3.可近性 4.延伸性 5.適宜性
6.效率 7.效益 8.結果、利益與影響 9.可接受性
五、福利服務的資格、項目與未來挑戰
(一)福利服務項目~ 1.支持性服務 2.補充性服務 3.矯治性服務
4.替代性服務 5.保護性服務 6.綜合式服務
(二)台灣未來的福利服務發展趨勢與挑戰
1.社會面挑戰-福利需求增加,,而傳統照顧機制負荷能力下跌。
2.政治面挑戰-福利制度不全,而政治不穩定性導致制度難以改革。
3.經濟面挑戰-經濟成長力道不足,成長的果實分配不均,造成社會分化與不安。
4.文化面挑戰-台灣民眾到底要選擇哪一種生活的問題。
第五章收入安全
一、社會安全與收入安全
1.社會安全就是經濟安全或是收入安全,即保障任何國民在收入中斷或不能工作時,能得到維持
基本生活費用,故以社會保險及公共扶助為主。
2.社會安全使現金給付為主,以保障國民人格之尊嚴。
3.社會安全是國家主辦,乃經濟社會改革政策重要措施。
4.社會安全理想之實現,需有社會福利服務與之配合。如就業輔導獲得薪資。
二、收入安全的模式
(一) 歐陸社會保險模式
1.於1880年德國俾斯麥為主要推手,以國家力量保障收入安全的制度。
2~主要特色~
a. 在基本原則上,以自給自足同舟共濟、風險分擔為原則。
b. 在主要目的上,以社會地位和收入維持的目的。
c. 在受益者範圍上,以受薪勞工為主要的保障對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惠及家屬。
d. 在移轉方式上,給付與薪資所得相關聯,保費與受益、權利與義務彼此結合。
e. 在財賦基礎上,勞工、雇主(資方)、政府三方共同負擔。
(二)英國社會救助模式:
1.於1940年代後期,英國貝佛里奇是主要推手。
2.主要特色
a.在基本原則上,以確保工作安全和工作權力為原則。
b.在主要目的上,以保障社會一定的生活水準為目的。
c.在受益者範圍上,以全體公民為保障對象。
d.在移轉方式上,均等的給付,國家透過累進稅制的方式,進行所得再分配,使公民得到普及和平等的給付。
e.在則賦基礎上,由政府和企業負擔主要責任,個人不需繳費。
(三)新加坡強制儲蓄型模式
1.於1950年代中期,由新加坡所創立。
2.主要特色
a.在基本原則上,以強調自我累積、自我負責為原則。
b.在主要目的上,以保障個人老年收入安全,使其一生收入與負擔平衡。
c.在受益者範圍上,以受僱者個人為保障對象。
d.在移轉方式上,依儲蓄決定受益,除新加坡擴展至醫療、住房之外,其餘只侷限於老人經濟生活。
e.在財賦基礎上,受僱者與僱主,或受僱者本身獨自負擔費用,政府對個人儲蓄帳戶基金的投資
營運進行監督管理。
三、收入安全的給付對象與內容
(一)三種收入安全的給付對象與內容
1.社會保險 a.給付對象:就業的勞動人口
b.給付內容:生育、傷害、疾病、殘障、老年、死亡、失業等。
2.社會救助: a.給付對象:以通過資產調查者。
b.給付內容:除了現金也包含物質以及服務在內的實物給付。
至於社會救助內容包含生活扶助、醫療補助、急難救助和災害救助等。
3.社會津貼 a.給付對象:普及式的、基於公民權的,但請領者要有居住設籍的門檻。
b.給付內容:以現金為主。
(二) 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社會津貼的比較
1.社會保險 a.適用範圍-- 就業人口或全體國民
b.經費來源-- 勞工、資方、政府
c.給付方式(資格)-繳費記錄
d.功能---防貧
2.社會救助a.適用範圍-- 經濟弱勢
b.經費來源-- 政府稅收
c.給付方式(資格)-經過資產調查
d.功能---濟貧
3.社會津貼 a.適用範圍-- 特定居民、國民
b.經費來源-- 政府稅收
c.給付方式(資格)-不必經過資產調查
d.功能---加強社會團結
四、收入安全的經費來源
(一)經費來源~ 1.繳費式:如社會保險
2.非繳費式:a.需資產調查:如社會救助
b.不需資產調查:如社會津貼
(二)財務處理
1.隨收隨付制:以近期內橫向收支平衡作為資金籌措原則。
2.完全提存準備:以遠期縱向收支平衡為原則的資金籌措方式。
3.部分提存準備:前兩制的混合,以完全提存準備為基礎,以便保有一定的安全準備金,
不足部份再由隨收隨付來補充支應。
五、收入安全體系所遭遇的挑戰
1.失業率上升 2.人口高齡化 3.福利給付不斷擴張
4.福利制度缺乏性別意識 5.福利科層缺乏效率 6.福利制度產生道德危機
7.經濟全球化
第六章 健康安全
一、健康照護與健康安全
(一)健康的概念
1.生物醫學模式:健康為一種不被疾病打亂的常態情境,也就是「免於疾病」。
2.社會模型:健康包括「完整的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全,而不只是疾病或體弱的免除」。
(二)健康照護的目標
1「以延緩老化、活化機能與身心照護為主」為具體目標。
2.為促進和維持健康,除了由預防、治療 和復健與照顧組成一組全程化的健康照
顧;現代國家也以提供全人化和全民化的健康照護 為目標。
(三)健康安全
1.「社區健康營造」和「社區總體營造」,啟發了國民對健康因素的總體觀點認識。
2 .全民健保制度建立起全民的健康安全,以風險集體分攤的邏輯,來降低健康需要
或疾病風險對個人就業與家庭生活的全面性影響。
(四)健康安全的發展趨勢與面臨問題
1.發生在已開發工業國家的公共衛生成果和醫療照護增加,帶來了人口結構轉型與疾病轉型。
2.需要醫療照護與常期照顧的人口增加,但能提供勞動力的人口卻持續減少;青壯與老幼人口
年齡組的城鄉隔離分布,則是人口結構所呈現的一個供需難題。
3.醫療照護的供給面主要涉及財源配置和健康服務的生產提供;如何公平且有效地安排稅收、
保費、部分負擔(自付額)或自行支付等財源配置問題,成為健康政策與政治面的重要議題。
4.政府和民眾除了要繼續關注社會經濟不平等與健康的相互影響外,更要開始對文化生活習
性,生態環境和健康的關係增加重視,並透過個別教育宣導和社區行動,共同來營造一個有
利於身心健康的新環境。
5.從衛生、治療到當代健康概念的轉變發展,讓我們有更多面向地去思考健康與人類福祉發展
的問題。
二、全民的健康
----健康資源的配置,給付和給付資格-----
(一) 全民健保總目標
1. 全民納保,平等就醫 2. 財務平衡,永續經營 3. 提升醫療品質,促進國民健康
(二)全民健保的雙重政策意義
1.直接地回應民眾的健康需求和間接地健全化社會保險的財務
2.全民健保的實施,大致上解決了「全國民眾健康照護」,然而「社會保險財務平衡」的問題仍須持
續改善。當社會保險收支產生虧損時,仍只能仰賴政府的貼補,而政府龐大的財政負擔。
3.二代健保的改革方向,以家庭總所得(特別是財產與資本利得)計收保費,也同時擴大費基。
4.對國民而言,全民健保的最大好處是國民一但身患重病,可免讓家庭財務頓時陷入困境。
三、醫療照護服務的輸送效率和支付方法
(一)國家建立健康安全的意義
1.公醫制---由國家直接提供醫療照護服務;即由政府僱用醫生,財務來自一般稅收,且醫療服
務機構的所有權及控制權為政府所有。
2.以政府、財務承擔者(或保險人)、醫療服務提供者和使用服務的被保險人,建立一個四方
關係的健康安全防衛體系。
3.道德危險是指當一方從完全暴露於風險中,轉成風險可以被阻隔時,由於個人或機構無需再
直接承擔行動的後果,而會改變原有的節制行為,轉成輕忽後果的行動,卻讓第三
者來承擔行動後果與責任,此時國家應積極地介入及干預。
4.在缺乏有效機制的限制下,醫療照護的使用者和提供者都會追求個別的最大利益,保險人則
基於財務平衡,會去限制這些問題的發生。
(二)我國全民健保的輸送體系,支付方法和財務承擔的檢視:
1.在輸送體系上:
a.除增加使用者的成本分擔,也設計分級轉診制度,試圖影響就醫行為。
b.市場機制所造成的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問題,則推動山地離島地區醫療保健整合性服務
計畫來改善。
c.我國醫藥分業制度的精神,是要讓診療和調劑的服務分離。除可讓診療和藥價成 本更明
確,增進專業的分工與品質確保;且可節制醫師濫開處方,避免造成藥物浪費。
2.在支付方法上:
a.以改革支付制度來控制成本的上漲;即我國全民健保初期第三者付費安排下的支 付制度,
主要為論服務量計酬,即實報實銷。
b.前瞻性的支付制度旨在改善論量計酬的缺失,以服務提供前的前瞻性定價方式, 輔以特
殊個案的調整,來管理醫療費用支出。
c.在適用精神病的慢性住院及社區照護服務以「論日計酬」,及山地離島地區醫療保健計畫的
「論人計酬」方式。
d.另配合居家照護,而有居家照護資源耗用群(RUG)的支付方式,以及對呼吸器依賴患者
和安寧療護「整合性照護」,此外尚有「論質計酬」,即以較高報酬鼓勵服務品質提升,為
民眾健康把關。
3.在財務負擔上
a.相對於節制和約束服務提供者與被保險人道德危險的努力,還可以對財物責任承擔者或保
險人進行改革。
b.這項改革有兩個層次:~ 即技術的精進(改進承擔者和被保險人介入本身的缺乏管理效
率)。和責任的再安排(可能是徹底地去除第三者付費的安排)拔除道德危險的根源,亦
是分割成多層次的個別責任。
c.在我國實施全民健保後的改革方案討論中,多數意見呈現偏向德國或美國多元化保險人或
承攬人的方向。
四、我國全民健保的財務承擔和負擔
1.二代健保以公平、效率和品質為核心價值。
2.健康照護服務的 收入來源:a.自費 b.保險費 c.部分負擔 d.政府稅收補助
3.阻礙健保財務健全的問題,在費率和部分負擔的調整的政治化。
4.要讓二代健保能徹底解決醫療照護支出成長和確保醫療服務品質,需要民眾、政治家和醫療專業
團隊的良心參與和社會責任。
五、健康安全的挑戰
1.殊價財作為一種商品,如果由政府或社區提供給個人消費,結果不僅對個人有利,也對社會整體有好處。
2.外部性效果則是在不經由市場價格傳遞下,個人生產和消費活動的外溢作用,直接對他人利益造成正面
或負面的影響。如個人保健相對於排放廢水。
3.健康社區倡導由下而上的社區居民自我培力和信任關係,共同推動促進全體健康的日常活動與環境營
造,作為公共資產來推動社區發展,並作好初級預防和基層醫療照護,以及社會及物質條件的改善對
健康社區營造的重要性。
第七章 就業安全
一、資本主義與就業安全
(一)就業安全的意義:所謂就業安全,指的是就業機會的保障,就業收入的穩定成長,以及失業風險
的預防等。
(二)台灣在就業安全相關福利提供,長期以來主要是以職業訓練和就業服務為主。至於失業保險給付,
直至2002年才正式立法完成。
(三)台灣公司家數在近年來呈現下降情形,到2007年時,現有公司家數更呈現負成長趨勢,另外新設
公司家數亦呈現嚴重衰退之情形。
二、就業安全體系的組成
(一)完整就業安全制度,應包刮就業服務、職業訓練與失業保險三大支柱。
(二)三者之意義
1.就業服務:指的是媒合求才與求職者,已安排國民充分就業的各種服務。
2.職業訓練:指在某一結構性之經濟活動中,針對勞動市場就業機會的需求,傳授所需技術與知識
的訓練。
3.失業保險:國家基於保障非自願性失業勞工基本生活之措施,一方面在保障失業者基本生活需
要,另方面則使其得以在短期生活無虞的情形下,安心積極找尋工作,促其進速重返
勞動市場。
(三)三D工作:意即大部份外籍勞工工作皆屬中低技術,且其工作環境屬於骯髒(Dirty)、困難
(Dangerous)、危險(Difficult)。
三、就業安全輸送體系
(一)就業安全制度首要保障對象為勞動市場失業者。
(二)失業率:(失業者+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勞動力+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100%
(三)低度就業者: 1.工作時數偏低(每週低於40小時)且希望增加工作時數者。
2.所得偏低,即就業者的工作所得明顯低於該職業之平均水準者。
3.教育與職業不相稱之工作者。
(四)台灣失業問題近況:
1、中高齡(45至65歲)失業現象:受到1980年代以來產業結構轉型影響,台灣逐漸從原本
勞力密集轉型為技術密集為主的產業。
2、青少年(15至24歲)失業現象:也因大都從事非典型工作類型,造成失業週數增長、非勞動比率居高。
3、原住民失業現象:因為從事農林漁牧或營造業,較少從事製造業、商業的緣故;就業類別受
限、人力資本不足、原鄉就業機會少、創業比例低、數位落差。
4、身心障礙者失業現象:因個人生理或心理因素,致其參與社會及就業市場受到限制或無法
發揮 ,缺乏職業訓練培養技能、資訊落差。
(五)、台灣職業訓練發展近況:
一積極提升公共訓練效能,鼓勵民間部門參與--
勞委會職訓局(主管機關)除了強化所屬六大職訓中心轉型為區域資訊整合中心之外,另結合民間職業訓練資源有下列幾種型態:
1. 補助地方政府、工會、民間團體辦理失業者訓練(簡稱失業者職業訓練)
2. 補助各大專院校、工會、民間團體辦理在職勞工訓練(簡稱在職勞工訓練)
並建立資訊平台(職訓E網 http://www.etraining.gov.tw)將相關職業訓練資訊提供勞工們使用。
(六)、台灣就業服務輸送
1、依據就業促進實施辦法
(1).種類有: A.求職交通津貼(低收入戶) B.臨時工作津貼(非自願性離職者)
C.職業訓練生活津貼 D.創業貸款利息補貼
E.就業推介媒合津貼
(2).適用對象有 A.中高齡者 B.身心障礙者 C.原住民
D.生活扶助戶(低收入戶)有工作能力者 E.其他
上述身分也稱特定對象。
(3).近來民間在就業服務上意扮演著吃重的角色,投入人力仲介業等相關產業者日漸增多,
職訓局除了監督、輔導角色之外,更積極辦理就業服務技術士的專業認證來提升服務品質。
2、失業給付保險 –依據就業保險法
(1).種類有 A.失業給付(平均投保薪資60%)
B.提早就業獎助津貼(尚未領取之50%)
C.職業訓練生活津貼
D.全民健康保險保費補助
(2).申請對象 A.因公司關廠、遷廠、休業、解散或破產宣告離職者
B.或因勞基法第11條、13條但書、第14條及20條規定之一而離職
C.因定期契約屆滿離職,於一個月未能就業,且離職前一年內,契約期間
滿六個月以上。
(3)申請流程 檢附離職證明、身分證等證件,向就近公立就服機構辦理失業認定,自
求職日第14日內仍無法推介就業或安排職訓之後送交勞保局審核與給付
發放。
四、就業安全體系的財物來源與支出
(一)、財務來源以一般稅收為來源之公務預算外,還有就業安定基金、就業保險 基金 以及身心障礙者
就業基金。
(二)、各種基金說明如下:
A.就業安定基金:依據就業服務法第55條「雇主聘僱外國人,應向中央主管機關設置之特種基
金專戶繳納就業安定費,作為促進國民就業之用」。
B.就業保險基金:來自於勞工參與就業保險費所繳納的保費收入,目前保險費率為1%。
C.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依照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的規定,各地方政府轄區內之事業單位,若未
能達一定之僱用身心障礙者比例時,應向該地方政府之勞工主管機關
繳納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差額補助費。
五、就業安全體系的挑戰與回應
政府除了加快就業安全體系的建置外,更提出許多臨時性的就業促進方案,如:中長期永續促進就業方案、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等,試圖從勞動市場的供給面著手,以降低日益高漲的失業率。然而失業率獲得降低之際,貧窮問題卻未見好轉。
(一)、失業保險與社會救助制度間的銜接落差
1、失業期間不斷拉長而社會救助規定貧窮線過低,將導致長期失業者無法領取失業給付,又
無法符合低收入戶之窘境。
2、失業的失業給付額度與期間,有助於勞工重返勞動市場。但隨著失業期間的增長,以及就
業機會成長停滯,失業給付提供的效果愈來愈小。
3、勞動市場中普遍存在無法計入正式就業記錄的非典型就業者,如從事非正式工作之婦女、
部份工時工作者等。
(二)、職業訓練制度的改革 1、政府在職訓的角色應從主導者轉變為協助者
2、職訓專責單位應從分散型中央集權制 ,轉變為單一的權責機構
3、政府應協助中小企業辦理職業訓練,以因應產業結構的快速轉型
4、政府在職訓上的經費投入應制度化,減少財源的不穩定
(三)、就業服務能力的增強 1、我國就業服務最大的問題,來自資料的欠缺與人力的不足
2、應從強化就業服務專業人力來著手
(四)、就業保險、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的擴大整併三合ㄧ就業服務:為配合社會脈動及就業保險法實施,各地公立 就業服務機構已全面推行三合一就業服務業務,勞委會依循就業 保險法的立法精神,整合就業服務、失業給付與職業訓練等三項 主要業務,轉化為具有 「三合一服務功能」 的就業服務機構,提供求才登錄與求職者個人化、專業化之高品質就業服務,亦即 公立就業服務機構由失業登記、就業諮詢、就業推介、職業訓練 資訊、失業認定及求才登記等,均採取單一窗口便民方式提供全程服務(詳見補充)。
(五)、對充分就業概念的重新界定 1、國家在勞動市場的管理策略,不能再僅從就業機會的供給來
思考
2、就業型態如何透過各種社會安全體制與福利給付的制度設
計,協助勞動者免於被商品化。
3、我國就業安全體系的建置應更具想像力的思考與作為,方能
因應全球化的競爭與挑戰。
補 充:公立就業服務機構三合一就業服務流程主要規劃成五大服務區域,即為接待區、就
業資訊區、綜合服務區、雇主服務區及諮詢服務區。而為了協助求職者儘早覓得合
適工作機會,勞委會將充實各地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就業資訊區的就業相關資訊與機
具設備,以提供尋職者多元化的就業服務訊息,
茲將各區主要的功能說明如下:
一、 接 待 區:有親切熱忱的服務人員引導及為大家說明所想辦理的業務、所應
到的櫃檯和應準備的文件。
二、就業資訊區:包括就業情報及職訓資訊的查詢、填寫求職、失業給付等相關表
格、設置服務作業流程說明、及自助尋職設備。
三、綜合服務區:包括就業推介服務、失業給付申請及認定、轉介其他機構。
四、諮詢服務區:包括個別化、專業化就業服務、就業促進研習活動、職業訓練諮
詢、深度就業諮詢。
五、雇主服務區:包括求才登記、建立求才資料庫、僱用獎助津貼及外勞相關業務。
設定內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