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一、《教育大辭書》的解釋
「後設認知」在國內也有人譯為「統合認知」、「超越認知」、「形上認知」、或「認知的認知」等。「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握、控制、支配、監督與評鑑的一種知識;是在已有知識之後為了指揮、運用、監督既有知識而衍生的。
「後設認知」的定義,在國內外的研究中仍有許多爭論,下列為各學者對後設認知的界定。
1.傅來福在1967年首先使用「後設認知」,認為是個人對認知活動的理解、意識與監控的歷程。
2.布朗在1976年至1978年均將後設認知界定為個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調整及理解的歷程,認為「後設認知」分為靜態知識與策略知識兩種。所謂靜態知識是指認知活動中可以用動作或口語表達的知識。所謂策略知識是指個人所採取的一連串修正認知活動的步驟和程序,其中包括計畫、預測、猜測及監控等四項活動。計畫是指了解認知活動中進行的前後順序。預測指評估認知的可能結果與狀態。猜測是指根據預測,建立假設,預設解答。監控是指了解個人在認知活動中進行的狀況及性質。
3.尤森等人 在1982年將「後設認知」解釋為理解個人解決問題的歷程,其中包括注意力、知覺、記憶、檢索與推理歷程的覺察。
4.司騰柏格 在1985年將後設認知成分解釋為個人解題或作決定時,對整個歷程的理解及監控的能力。後設認知的成分包括:個人對「問題性質的確認」、「選擇解題策略與步驟」、「表徵知識的應用」、「解題時間的分派」及「解題監控」等五種。
「後設認知」的研究模式大致分為「訊息處理論」、「認知發展論」、「認知行為論」和「心理計量學」四種。訊息處理論研究方向著重於:(1)完成認知活動時,所經歷的心理歷程和步驟;(2)分析認知歷程中各個歷程的性質及特色;(3)探討認知歷程中某個階段的實際表現。認知發展論主要在探討個人後設認知的發展結構,研究重點是:(1)探討認知結構的本質;(2)探討認知結構改變及遷移效果;(3) 探討在某種特定領域下,結構改變的順序與程序,或與其他知識間的關係。認知行為派的「後設認知」研究是以探討象徵性事件或利用模放倣等傳達訊息後,個人如何檢視自己的行為。此派理論研究重點是:(1)重視以社會事件來探討個人行為的覺察歷程;(2)以社會模倣與觀察學習過程探討個人如何獲得反應。心理計量學主要探討智力成分與後設認知的關係。
從以上四派的研究模式,可知目前「後設認知」的研究趨勢。
二、張春興(1996)的解釋
所謂後設認知(或反省認知、原認知)
(metacognition),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具體一點說,每當個人經由認知思維從事求知活動時,個人自己既能明確了解他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而且也能了解如何進一步支配知識,以解決問題。從學習心理學的觀點看,後設認知包括兩種成分(或兩個層面):其一是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指個人對自己所學知識的明確了解;個人不但了解自己所學知識的性質與內容,而且也知道知識中所蘊含的意義及原理原則。其二是後設認知技能(metacognitive skill)--是指在求知活動中,個人對自己行動適當監控的心理歷程。換言之,後設認知技能是認知之後的實踐,是知之後自認確能實行。
性向測驗的分類:
(1)綜合或多元性向測驗:為一種測驗組合,同時包括幾種分測驗,每一分測驗測量一種基本性向,各分測驗的常模以同一標準化樣本建立,因此這類測驗可進行個體內與個體間性向差異之分析。
特殊性向測驗:測量某些特殊能力,多為單項測驗,只測量一種能力或性向,用來預測在某些學科或行業上成功的可能性。
(2)教育性向測驗:測量與各學科學習活動有關的各種潛在能力,以用來預測受試者在學習成就上的可能性。
(3)職業性向測驗:測量從事各行業所需的特殊能力,針對每一種職業所需的技能設計。
性向測驗的用途
(1)個人使用:輔導人員可利用性向測驗結果分析受試各項能力的發展,協助受試了解其長處和短處,並參考個人的興趣、志向、動機、以及其它條件,做成有關就學或就業的決策,例如高中學科的選組、大學選系或選擇要從事的職業等。
電子佈告欄系統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 最初的設計是與一般的佈告欄一樣,提供讀者查詢各項資訊;而與一般傳統的論談不一樣的是,在電子佈告欄上面溝通是雙向的,每個人都可以是讀者,也都可以是主筆;加上現今網路是相當便宜容易取得,並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在電子佈告欄上的作家可以分散各國,可以從小孩到老年人,每個人都可以發表以及回覆自己的看法,正因此,在 BBS 上的資訊,總是最新並且開放,不會有一言堂的情況發生。
所謂個人不朽(個人神話)
是指青少年會開始注意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的想法具有獨到性(獨特性,uniqueness);在思考上會忽略實際情況,企圖以理想的狀態來解決(不可毀滅性, indestructibility );其彷彿英雄般認為自己有巨大無比的力量,什麼都可以做到(理想主義,idealism)。
Elkind認為,在青少年時期,會有青少年會有自我中心的現象,該現象的特色有二,一為假想觀眾;二為個人不朽(個人神話)。
所謂[假想觀眾](imaginatory audience)
就是人們會假想,他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有人注意甚至於感覺到這些觀眾會很嚴厲的指指點點.導致人們對自己的外表言行會很小心警慎.這是好的,這現象大概大家多少都會有一點.但是若是過了頭,則會畏首畏尾,甚至於不敢出門.
所謂的[個人傳奇] (personal fable)
是人們會認為自己的經驗獨特,可以流傳後世(譬如想像所有事情的發生都是上帝給我的考驗,我是個不平凡的人,是個天才諸如此類的).人們偶而這樣的幻想倒也是無可厚非.正常人也會這樣幻想
小咪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