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年9月15日星期六96上生死哲學概論

純姐與順哥重點整理
https://lhl.nou.edu.tw/~research/study_forum/list.php?b_area=426
※易經的生死觀
1.「太極」-是宇宙萬物生命總的源頭。
2.陰陽兩種氣,陰陽相互吸引,互相感應。
3.乾坤,易經有六十四個卦,最重要的兩個是乾卦和坤卦。
綜合以上三個生死觀,易經的變化是一種「生成論」,這種生成論是以太極為總源頭,並以陰陽、乾坤為兩極的主軸,自然感通,萬物不斷的化生,所謂生生之謂易,也就是萬物生生不息,這種化生思想,相當符合科學的自然法則。因為每一個卦的排列順序各有不同的意義,每一卦的六個爻的組合也都不相同,猶如人體細胞的DNA都不相同,沒有兩個人的DNA是相同的,這就是易經所謂「唯變所適」,要以變化來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猶如生命演化的『自然淘汰』和『適應幅射』,自然淘汰的核心思想是「最適者生存」,例如胎生哺乳動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演化出陸地上的狗,樹上的猴子,水陸兩棲的海?#92;,大海裏的鯨魚,還有會飛的蝙蝠等,這就是易經所謂「唯適所適」的現象,也就是易經生死觀的核心思想。
※ 所謂道家,包括老子、莊子和列子。道家的「道」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源頭活水。
※道創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自生、自化、自死,是自然生死觀。因此,道家對生死是達觀的,其人生是逍遙快樂。
※老子生死觀:
1.道務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道生一:萬物自生自化.
3.「反」和「弱」,反的意義是指不斷的循環,老子特別強調柔弱勝剛強。
4.有和無。5.生死之徒。
6.重視養生,少和寡欲,自然無為,知足常樂,健康長壽。
7.萬物平等,(三寶):以仁慈、節儉和不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善待萬物,是環境倫理學的不變法則。
※莊子生死觀:
1.道生萬物,道使萬物有生死,道是永恆存在的本體。
2.生老病死的達觀,生死是自然變化,永無終止。
3.肉體生命有限,精神可以無窮。
4.順從自然的變化,內心不悲傷。
5.生死變化,如同晝夜。
6.生死只是氣的聚散離合,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8.死生存亡為一體。
9.精神超越,生死兩忘。
10萬物的生死是有和無的變化
11.生命始終循環,沒有窮盡。
12.「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與我並生?A萬物 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是現代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的最高境界。
※列子生死觀:
1.生不知死,死不知生。2.自生自死。
3.自然高壽,自然短命。4.萬物齊生死。
※佛教生死觀:
1.人死非斷滅,人死以後,還有報應,還有輪迴,並不是人死之後,完全斷滅。
2.以阿賴耶識為輪廻主體。
3.以十二因緣說明有情眾生的生死流轉。
※何謂阿賴耶識
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主要原因是無明、不明白緣生緣滅,緣起性空,緣起是各種條件、因素成熟,事情就發生了,萬事萬物都是緣起,都是緣生緣滅,因此,沒有一件事物或生命可以永遠存在,就是性空,緣起性空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阿賴耶識又名藏識,是輪迴的主體,具有三 種含藏?#92;能:
1.「能藏」含藏萬物萬事的一切種子
2.「所藏」含藏受薰而成的新種子
3.「執藏」被第七識執為自我
※何謂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p26-27
1.無明-是一切煩惱痛苦和生死的總根源。
2.行-行為或動作,由身體引起的行為稱為身業,說話是口業,由心意所造成的業是意業,身口意三種業。3.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4.名色-是客觀要素,名是名稱、色是形狀外貌。
5.六入-人類感覺的認識器官。6.觸-感官的感覺,7.受-有愛恨等感受。8.愛-欲望。9.取-執著。
10.有-事物的存在。11.生-每一個生命的存在。12.老死-每一個生命的衰老和死亡。
只要我們能夠滅無明,就可以臻於涅槃的境界。
*儒家的生死觀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深遠的影響。儒家重生且樂生,追求精神生命、文化道德的不朽。孔子以仁為道德生命,孟子以義為道德生命,成仁取義成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情操。儒家以禮貫通生死,更以孝道貫通生死。
※孔子生死觀:
1.「自古皆有死」,有生必有死,是自然法則,歐陽修說生死就是天地的常理。
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對死?嶊滷“峞u存而不論」。
3.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立?#92;、立德、立言三不朽。
4.朝聞道,夕死可矣。
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成仁和孟子取義,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情操,文天祥、史可法、劉宗周、黃道周等儒者最具典範。
6.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7.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子生死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個人時常先有了過錯,然後才能改進,工作不順利,然後才能奮發圖強,在憂患的環境中才能存活,在安樂的生活中敗亡。
※荀子強調死亡是一件大事,個人的生死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個人的生活更無所逃於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間。人生在世,為理想而奮鬥,活得有意義,死而無憾,可以永遠安息。
※儒家重視道德人格、生命價值、歷史文化和精神的不朽。
第二章- 先秦兩漢的鬼神思想
※何謂萬物有靈論-鬼神是人死後的世界,鬼神也是人的終極問題。人死曰鬼。泰勒認為宗教的起源,是先民對於「靈的存在」的信仰,相信天地萬物都有靈,這種泛靈的信仰,稱為「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也就是台灣民間的鬼神信仰。
※泰勒認為靈有三類:1是存在於活人身上的靈魂2是死後離開身體的鬼魂3是人類以外的精靈。
※台灣民間的鬼神信仰,可分為四類:自然崇拜、人鬼崇拜、幽靈崇拜、器物崇拜。
※墨子強調鬼神具有賞善罰惡的能力。
孔子以人文精神淡化鬼神,把鬼神界定為祖先的神靈,所以要以感恩的心定期祭祀祖先,這是慎終追遠的孝道。
※淮南子認為鬼神思想有四個原因:一是神志不清。二是膚淺無知。三是勸善教化。四是祭祀感恩。
※荀子「形具而神生」的思想,簡稱「形神一元論」代表儒家的觀點。
※莊子提出「形神二元」的觀點引發有關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爭論。其修養工夫五點:
1.心齋虛己2.無為3.渾沌-樸實純真4.作忘5.養中繕性。
※為什麼會有宗教信仰之七個原因:
1.先民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
2.對天地生養萬物的感恩。3.先民相信萬物有靈論.
4.祭祀有?#92;於國家百姓者。5.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
6.現實社會不公不義.7.人類希望永生和不朽。
※宗教有四個重要的?#92;能:1.生存的?#92;能。2.團結的?#92;能。
3.認知?#92;能。4.道德教化?#92;能。
※魏晉南北朝總共有五次儒、佛爭論,,其焦點是神滅不滅的問題,儒家主張形盡神滅,佛家主張形盡神不滅。
※理惑論:三點論證形盡神不滅。
1.以中土傳統招魂(復)習俗,論證形盡神不滅。
2.以神魂比喻五?#92;的種子,肉體比喻五?#92;的根葉,根葉終歸衰亡,種子可以再生,論證形盡神不滅,而且生命可以更生輪迴。
3.以儒家重視祖先祭祀,說明鬼魂是存在的,即論證形盡神不滅。
※神滅論者的觀點,有三:
1.形神一氣:神滅論積基於氣化論的思想,視人的形體和精神都是氣化而成,形體由粗氣生成,精神由精氣生成,兩者只有精粗的差別,本質沒差別。
2.形神一體:形離則神散而罔寄,木朽則火寂而靡託,沒有獨燒之火,同理,沒有無形而獨存之神。換言之,形神一元。
3.生盡不化:神滅論認為生死只有一生一世,沒有再生,沒有更生,這一生結束後,沒有輪迴,因此形盡神滅。
※慧遠主張形盡神不滅的思想,三個特徵:
1.以神為輪迴的主體。
2以形神二元,反駁形神一元氣化論。
3.以生不盡於一化反駁氣化論。
※慧遠主張形盡神不滅,他所說的「神」不是形而下物質性的氣,神是超越經驗現象和物質世界,神不是具體存在的東西。神沒有固定的實體,也沒有一定的名稱,所謂無明無相,神可以感召萬物,也受萬物的感動。神必須依靠形體,但是,形體和精神是分別存在,所謂形神二元。
※朱憙論鬼神,綜合陰陽鬼神魂魄三者,賦予五點新義:
1.人初生時,先有魄(形體),後魂(精神),嬰兒時氣多魄少,長大,魄漸強盛,老時,魄又少了。
2.人的言語動作是氣,屬神;精血是魄,屬鬼,魂魄主於人身而言。
3.魂是氣,神之盛,屬陽,有知覺的精神作用,死後魂氣歸於天;魄是精,鬼之盛,屬陰,有主幹的形體,死後形魄歸於地。
4.動者,魂;靜者,魄。動靜括盡魂魄,魂魄是形氣的精英,稱為靈,人為萬物之靈。
5.有魄(形體),就有魂(精神),不是外面進來的。換言之,
精神是形體的屬性,人的精神由形體所生成,不是輪迴轉世的神識。
※范縝的神滅論:主要思想是形神一元論,形體和精神是一體的兩面,兩者不能分開,形體是精神的物質實體,精神是形體的?#92;能作用,形體和精神是體和用的關係。換言之,人的生命以形體為主,以精神為從,也就是說精神是形體的屬性,沒有形體,就沒有精神。人死亡,形體腐化,精神消散。范縝的神滅論,影響非常深遠,例如胡適的『四十自述,從拜神到無神』就深受范縝的影響。
第三章 喪禮與祭祀
※孟子認為先民普遍不埋葬死者,父母過世,就把屍體抬到野外,過了幾天,偶然經過棄屍的地方,看見禽獸啃食親人的屍體,為人子女不忍之情油然而生,趕快掩埋親人的屍體,這是孝子以禮葬親的由來。
※貴族葬禮常有人殉和人祭的現象。所謂人殉是以活人殉葬,作為陪伴或侍奉死者而陪葬,大部分是死者的妻妾和僕人。所謂人祭是作為祭品而被殺,大部分是戰俘和奴隸。
※儒家的喪葬思想,表現親情骨肉的不捨和思念。孔子說喪事當然要盡心盡力的去做。禮記雜記下篇孔子說:君子不刻薄別人的喪禮,也不要刻薄自己父母的喪禮。孔子主張以禮治喪,並不是提倡厚葬。孔子反對厚葬,主張節儉的葬,反對以貴貴的物品陪葬,主張送死者「明器」。所謂明器只是象徵性的東西,沒有實用價值,也不是珍貴的寶物,猶如現在的紙房子、紙車子等。
※儒家強調喪禮是,所謂慎終追遠的孝道,慎終是謹慎父母的喪事,追遠就是不忘記祖先的恩澤,感恩祖先,祭祀祖先。所以說儒家的喪禮,沒有迷信,沒有?#92;利的想法
※現代人送給喪家的東西,主要有輓聯、祭品和賻儀等禮節。
1.賻儀:親友拿錢財襄助喪事。
2.瑁:送給喪家車子和馬。
3.襚:贈送死者殮葬用的?蝒哄C
4.贈:送給死者好玩之物。
5.含:送給死者玉和貝。
※古代以斬衰、齊衰、大?#92;、小?#92;、緦麻為五種喪服。
1.斬衰:是父母的喪服,為期三年,喪服中最重的一種,不逢衣旁及下邊的粗麻素衣。
2.齊衰:是祖父母的喪服,為期三年,以熟麻布為之。
3.大?#92;:是本宗堂兄弟的喪服,為期九個月,以熟麻布為之。
4.小?#92;:是本宗曾祖父母、叔伯祖父母的喪服,為期五個月。
5.緦麻:是五服中最輕者,為期三個月、以熟布為之,凡本宗為高祖父母,及五服內在小?#92;以下者,又異性中為表兄弟、妻父母、婿、外孫等的喪服。
※喪葬儀式三個階段:分離、過渡、再統合。
※儒家喪葬禮儀:
1.屬廣:當父母病危時,孝子用絲棉放在病人的鼻口上,仔細聽看呼吸的氣息。2.復:復就是招魂3.沐浴。4.飯含5.襲又稱小殮,就是穿衣。6.立喪主:7.為銘:將死者名氏寫在笙上,稱明笙,就是藩旗。8.設重:「重」是木製牌位象徵死者亡魂,9.訃10.殯:大殮11.弔:對死者哀悼12.賻儀13.奠14莁宅15朝祖:又稱告廟16大遺奠:告別式17盧祭:就是安神祭18小祥:服喪滿一年,改服練冠而祭19大祥:逝世兩週年的祭禮20潭祭:除孝服。
※程子說:選擇墓地要避免五種後?選擇以後:
1.不成為道路。2.不成為水溝池塘。3.不被富貴人家佔用。
4.不作為城牆。5.不作為農田耕種。最好挑選荒地作為墓地比較安全。
※陳確對墓葬有四個主張:
1.族葬-家族葬在同一個墓園。2.儉葬-節儉的葬禮。
3.深葬-墓穴比較深。4.時下葬-不要停柩太久。反對當時流傳的分葬、厚葬、淺葬、擇日、看風水。
※族葬有五個好處:一、祖先的骨肉完整。二、不浪費農田耕地。三、不必擇日。四、不必擇地看風水。五、團結家族。
※葬法有六要:1.時-及時下葬,不出三月2.近-不出鄉里
3.合-子孫族葬4.深-至少掘地五、六尺
5.實-深藏則實6.儉-儉葬不事虛文,不厚葬。
※禮有五種:吉、凶、賓、軍、嘉。祭祀屬於吉禮,居五禮之首
※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具有十種教化的意義:
1.表現父子人倫的綱常。2.表現長幼的秩序。
3.表現君臣之間的道義。4.表現夫婦之間的差別。
5.表現貴賤的差等。6.表現親疏之間的差別。
7.表現上下應有的分際。8.表現政務的公平正義。
9.表現官爵奉祿的賞賜。10.表現事奉鬼神之道。
※祭祀的三個意義:
1.孝道的表現。2.教化的根本。
3.祭祀有祈求報恩和消除災禍的作用。
祭祀態度要誠敬和齋戒。
※喪禮與祭祀的要義,五點要重視:
1.喪禮以「慎終」為要物2.陪葬物以「明器」為主
3.致送喪家財物4.祭祀的禮節5.多元化的喪葬與祭祀。
第四章 - 善惡報應
※善惡報應的傳統意義是天命有德,天討有罪。先民相信人行善天降福,人為惡天降禍。上天具有賞善罰惡的權威,是有意志的人格神。這種天討有罪、天命有德的思想,稱為「道德定命論」。
※道德定命論:以德求福是善惡報應的具體作為,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成為一般人相信善惡報應的普遍法則。
※先秦儒家普遍認為有道德的人,可以得到尊貴、榮耀,一定可以長壽,一定可以得到不朽的美名。
※易經六十四卦的象辭,都是道德的憂患意識,強調君子要效法天地之道,要有道德的自覺和道德的修持。
※淮南子的善惡報應,有四個思想:p132
1.天人感應。2.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關係。3.深思熟慮是禍福之門。
4.有陰德者必有陽報,多積陰德必有福報。
※董仲舒的善惡報應,有四個思想:p133
1.天是有意志的尊神。2.災異以見天意。3.天命無常。4.三命說:正命、隨命和遭命。
※王充反對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災異等思想。
王充善惡報應,有五個思想:p135-137
1.天道自然,吉凶偶會。2.沒有天命,沒有天人感應,沒有災異譴告。3.性有善惡,命有貴賤。4.行善未必?o福。5.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佛家說以『無明』為凡人迷惑的原因,以貪愛為煩惱的淵源。換言之,由於有情眾生的無明,而有生死流轉。
※佛教的善惡報應思想,是三世因果業報,因果業報有三種:
1.是現世報,今生所作的善惡,在今生就得到報應。
2.是生報,今生所作的善惡,要今生才得到報應,或是今生 所受的報應,是今生所作的善惡。
3.是後報,今生所受的善惡,因為因緣沒有成熟,要經歷很長的時間,過了幾世以後,果報成熟,才得到報應。
※慧遠的報應思想,有三個特徵:
1.因為人的無明和貪愛而有報應,這是人心的自然感應,沒有上帝、鬼神的主宰。
2.善惡報應是自己的自作自受,與祖先、父母、子孫沒有關係。
3.六道輪迴是善惡報應的現象和結果。
※有關善惡報應的故事記載相當豐富,例如干寶的「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最具代表性的志怪小說。還有唐朝的「冥報記」和「報應記」,都是佛教罪福果報的信仰,不過,「風俗通義」卷九卻揭發了民間信仰的無知和迷信。
※台灣民間普遍信仰觀世音菩薩,一般家庭神明祖先牌位常有觀世音菩薩神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更是普遍流傳的佛教善書,因為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慈悲就度,能夠解救任何的困難和危險,只要一心念誦觀世音,各種苦難都能消災解難。
※目前在台灣很多寺廟內,都可以看見「玉歷至寶鈔」這本善書,本書影響台灣民間信仰非常深遠,例如民間超度亡魂所掛的十王像、十殿圖,初一、十五持齋吃素,玉皇大帝神誕在農曆元月初九,土地公誕辰在二月初二,各家戶灶神上奏時辰在十二月二?Q四日等,都出自本書。p156
※「玉歷至寶鈔」結合中國傳統善惡報應,鬼神思想和佛教的六道輪迴,尤其特別強調死後的十殿地獄,以宗教的最後審判,作為道德判斷和善惡的賞罰,達到勸善的教化作用,這是神道設教的宗旨。p157
※「了凡四訓」是流傳最廣的勸善書,作者是袁黃,強調改過和積善的重要。改過要有羞恥心、敬畏心和勇敢心。依照?#92;過格的善行規範行善,計算善惡行為,為善去惡。
第五章通論生命觀
※任何有關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大學的通識課程來建構一種對生命的價值定位。這種對於生死問題的深層關懷在近幾年更是發展成「全人教育」。
※我們可以將人生的生命哲學主題區分三個階段-出生前、在世生活、死亡等三個時期。
※所謂「生死學」其實就是「死亡學」的另一種名稱而已。
※物質論或機械論-一切都是物質所產生,當這些質料分解之後,生命現象就隨之消失,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生命論」或「生機論」-人的生命除了質料之外,勢必另一因素加入,它不是物質,卻能與物質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此元素是一種精神因素,大部分哲學家稱為「靈魂」。
※「生命」-我們從大自然來看,約可分成「有生命生物」如動物、植物?B人等和「無生命的無生命體」如礦物。
※試述靈魂的傳殖說、創造說、創化說
1.傳殖說-認為人的靈魂是由父母而來,或是由父母的靈魂直接賦予。另外一個方式是父母並無直接賦予靈魂,而是賦予子女肉體,然後再由肉體之中產生靈魂,這種方式稱為物質的傳殖說。這種主張基本上認為肉體先產生生長魂,然後由此再產生感覺魂,最後產生人的靈魂,如此主張是為了去除唯物論的顧慮。
2.創造說-是從無中生有,所以創造是不同於製造的從有到有。創造論者認為人的靈魂既是精神性力量,那它就不具有物質性。所以這種單純性的靈魂實在無法由父母的靈魂分出來,好像肉體可以分割一樣,況且父母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賦予「精神性的靈魂」。於是此派認為在人的生命開始,父母僅能賦予人的肉體,至於靈魂是由神(上帝)直接創造,故稱為創造說。
3.創化說-可視為修改創造說而產生,其主張人的肉體是由父母所賦予,靈魂則是上帝賦予人類的一種能力(潛能),能力是否發揮,要看父母是否依照規律而行,如果將這能力發揮出來,自然能使下一代的靈魂從這能力之中產生,並與肉體結合,而賦予肉體-精神形式。
※「靈魂與肉體的三種關係」-就「人」組成來說,是由肉體和?F魂結合在一起才被稱為「「人」」,所以當有肉體時,靈魂也應該同時存在才是,所以哲學家有不同的靈魂和肉體之關係主張:
1.交互作用-靈魂和肉體彼此交互作用,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靈魂影響肉體。
2.獨立運作-靈魂和肉體這兩個實體是獨立運作,然後結成一個人這主體。
3.「型質論」-由於靈魂和肉體是人實體的一部分,以形式質料的角度結合再一起,所以稱為「型質論」
※「唯物論」-主張生命原素並不是物質之外的東西,沒有所謂的精神性的原素,生命是特殊原素,此種原素是火、氣、血。唯物論又分為機械論與組織論。
「機械論」-認為生命體是大自然進化的一不機器,由本身擁有物質的物理化學力可解釋現象。
「組織論」強調機器的自發行動,藉此途顯生命意義。
「生命論」:主張在人的身上有生命原素在控管肉體各部分的協調,使肉體有完整性,生命也具有目的,此學說稱為生命論,生命原素稱為靈魂。
第六章西方哲學生死觀
※試述蘇格拉底的生死哲學:
靈魂不朽的一個肯定。蘇格拉底指出不朽即是不滅,對於此生命的原理必須特別重視,尤其是道德,這不分是生或死。
蘇格拉底主張靈魂在肉體死後存在於另一個世界,人在世時是靈魂與肉體結合,死亡是靈魂與肉體分離,靈魂因為不朽走向另一個神明世界,經由輪迴走向另一個肉體。所以靈魂比肉體更重要、更真實。因此除了重視現實生活,亦要注意靈魂在此生來世的純潔無染,這就有賴於此生道德的修養。在自我要求之下,死亡不過是肉體負擔脫離靈魂,不僅不可怕,反而藉此讓靈魂專心於另外一個世界生活。
※死亡是由一個生命形體轉入另外一個生命形態,不是生命的毀滅,只是不同生命的轉化,沒有所謂的有到無的滅絕。
※希臘神話使得人們認為死亡是可能逃避的,如希臘諸神般。死亡不過是人生的一種偶然結果,不必認真的看待這樣結局,而且死亡也不是生命終結。
※在希臘哲學系統之中,對於生死觀的看法,與唯物論主張不同的是另一種特別強調靈魂不朽、輪迴說的思想。
※畢達哥拉斯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談論靈魂不朽的人。人的真正存在是靈魂,靈魂在不同的輪迴時期和不同的物體結合。畢氏認為結合不限於人、動物或植物都有可能。由於人是靈魂和肉體結合,所以人會死亡,但死亡不過就是靈魂離開肉體進入輪迴階段,死亡只是靈魂的某一個現世時期而已。
※蘇格拉底極力強調死亡並不可怕,而且認為害怕死亡的人才是邪惡的。所謂追求永恆就在於幸福,而幸福的真諦,以人的美德為主,這通常是靈魂所欲求的目標,無論什麼時候。
※蘇格拉底主張:人在世時是靈魂與肉體結合,死亡是靈魂與肉體分離,靈魂因為不朽走向另一個神明世界,經由輪迴走向另一個肉體。
※柏拉圖將人身上的魂分成三個-靈魂位於人的頭部,這部分是不朽的。在人的胸部有一個叫做「勇氣魂」,主要是人的情緒問題。在下腹部則有所謂的情欲魂,主管人的營養、生殖等生理活動。
※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主要有三個?#92;能,分別是生長、感覺、理性思考,靈魂就一個在身上,沒有其它魂操控身體。
※笛卡兒著名的心物二元論-人是由兩個各自獨立的個體(實體)組成,靈魂的主要特性是「思惟」,肉體則是「擴延性」。靈魂與肉體在人身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其交會之處在於人的「松果腺」。
※休謨以心理分析方式解釋所主張之靈魂不朽-因為人的心理厭惡或害怕死亡,他們想擁有在世時之一切,所以死亡等於宣告這享受的結束,只好用靈魂靈魂不朽不朽的方式自我安慰。
※叔本華指出-自然力在人身上的表現是在意志,意志驅使人們活動、生存,意志渴望人的存在、生命,此即為「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既是渴望生命,其最?j的敵人就是「死亡」
所以人最恐懼的就是死亡,而叔本華認為人類最大問題不是死亡,而是「如何避免恐懼死亡」。
※柏格森是法國生命哲學家,認為宇宙是由一股力量所推動,這力量稱為「生命衝力」,生命衝力推動所有生命的產生,包含植物、動物、人等。
第七章特殊問題討論
※靈魂在死後之三個方向:
1.復活:人死後靈魂與原來的肉體再度結合。
2.再生:靈魂進入了別的物質體,即宗教所謂「再生」
3.靈魂獨立存在於某種時空環境之中
※以承認靈魂存在的大多數人而言,都肯定靈魂是不朽的。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所開啟之「唯心論」主張人的靈魂是被肉體所束縛,所以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反而是一種回復真正自我狀態,真正的人就是存在的靈魂,它存在於另一個世界。
※就人整體而言,靈肉的結合是一種極為自然的情形,不是憎恨或討厭與肉體結合,且有些?#92;能需要肉體才能發揮?#92;能,,所以就人的死亡所造成的靈肉分離是一種不自然的狀態。
※有些人八字輕,容易對精神性存在者有所感應,這種說法就是以一種「磁場相同」或「腦波相碰」來解釋現世的任與過往的人一種靈魂的契合感應。
※有些人主張靈魂不斷的存在於不同的肉體之中,稱之為「輪迴」或「再生」。
※所謂公平正義問題,只有輪迴才有辦法解釋社會的不公平情形。
※對於生死哲學之中靈魂存在,或人死後靈魂不朽的討論,其目的-都是對人的一種生命意義的肯定,也就是靈魂存在保障了因果報應的可能性。
因果報應或輪迴可視為較通俗的說法,哲學上稱「因果原理」,這是「亞里斯多德」開啟目的論一種必然的定向。
※所謂「報應」就是在因果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這個關係連接著原因和結果。
※德國哲學家「康德」墓誌銘名言-在我的頭上群星密佈,在我心中,道德法則。
※基本上因果原理的使用上可分為形上(本體)、倫理、物理(自然)這三個領域,因與果只是一個代表性稱謂,一個範疇。
※因果報應指人在世一切行為(原因)會有現世的一個結果產生,另外這些現世行為也會決定你死亡之後的輪迴之路。
※唯物論或機械論者認為並無所謂的因果原理。
※一神論:主張神是唯一的,無其他神的存在,在神的創造之中,人屬於「精神體」(天使)與肉體的組合。
※一般的無神論指的是否定神的存在,這裡的神指的是一個「人格神」的存在。
1.一般的無神論指的是否定神的存在,一切都是物質所構成,沒有所謂的精神實體,?顜O說一個絕對精神體-神的存在。其根據感覺經驗言,物質體會隨著身體的死亡而毀滅,所以人應當尋求滿足現世的物質享受,使肉體得到滿足,無所謂死後世界,死就是生活的總結束,一切一了百了,所以不必考量死後的世界。
2.另一種無神論是反對人格神的存在,卻以一種真理的存在為追求的無神論,可以稱為科學主義的無神論,只有實驗、經驗檢驗才是一切的準則,在科學理性時代,是以「知」、「理論」的探討為主,如基因工程與太空探索生命的起源。
3.佛教本身有宗教色彩,卻只是標榜-信仰的真理,以「解苦」、「涅槃」、「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其教義之中樞。又云:人有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而肉體終歸一天會毀滅,不要夢想求長生不老,亦勿謂死後即了,應悟因果報應之纖毫受之,多行善以達「福慧雙修」!
4.不同於否定人格神的無神論,就他們而言,人的生或死都只是自我主體的一個階段,不管生或死,只要不實踐這道理,則可能身受輪迴之苦,這輪迴不是有神在掌控命運,而是失去了快樂就是痛苦,缺乏快樂就是輪迴。



*「八卦」-是八個思想符號,易學上稱「象」,八個卦象分別代表八種自然界的現象,它們是天.地.水.火.風.雷.山.澤。
*太極-天地的化育,由太極而來,〈繫辭上傳〉第11章說:易的原始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天、地),兩儀生四象(金、木、水、火或太陰、少陰、太陽、少陽),四象生八卦(乾、坤、坎、離、巽(ㄒㄩㄣ)、震、艮(ㄍㄣ)、兌)。
*乾元-乾包含元、利、亨、貞四種德性。元代表萬事萬物的緣頭根本,它是通達而無阻礙的,對萬物有益,具有祥和而忠貞潔淨的德性。換言之,乾元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它是創造天地萬物亨通的開始。
※何謂太極?乾元與太極有何差別?
一.何謂太極:太極是形而上的道,宇宙變易的本體在起緣時是太極,太極沒有始終,絕對而無侍,它是一個總名稱,包括宇宙萬物一切的變化。就存在而言,它是永久的存有,太極不是空物,是包含一切,就宇宙萬物而言,具有生命的德性,所謂「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變化不已,就是易之太極。
二.乾元與太極有何差別:
太極是一個總名稱,總括宇宙萬物一切變化作用而言。
乾元是一切變化生長最先的初動之微,整個宇宙萬物由初動之微而生生不息。
*「節度」-就是一定的自然法則,春來冬去,春去夏來,不會混亂,春夏秋冬運行不休。
*「陰陽」-凡是天地之間兩種相對的現象,如:晝夜、剛柔、強弱、成敗、男女、雌雄等都喻稱陰陽。
*「道」一陰一陽相對相生,運行不息,為宇宙萬物生死存亡的根本。
※請說明《周易》以八卦代表八種天地間的自然物象:
答:乾卦-天,坤卦-地,坎卦-水.雨.月,離卦-日.電.火,震卦-雷,巽卦-風,艮卦-山.陵,兌卦-海.澤。
*「乾坤」-是《周易》的兩扇門,乾為陽,坤為陰,陰陽結合,造就一定的剛柔體系,可以體察天地之間一切的作為。
※何謂「唯變所適」?
答:恰如生物演化的「自然淘汰」和「適應幅射」的學說,所以要以變化來適應各種不同的環境。自然淘汰是生物演化過程的主要機制,「最適者生存」是自然淘汰的中心思想,《周易》的「唯變所適」近似「最適者生存」的道理,
如胎生哺乳類動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生態環境,演化出各種動物,這種「唯變所適」的現象,生物學家稱為「適應幅射」。
*「道家」-包括老子、莊子和列子
※何謂道德經的道和德?
答:《道德經》第一章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茠犒D不是常道。「道」是宇宙萬物創生的源頭活水,而「德」是主導宇宙萬物的實現與成長。道創生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成長,開花結果。道和德生成萬物卻不佔為己有,大有作為卻不自恃能力,養育萬物卻不自以為主宰,這就是最高深的境界。
※*「常道的精神」-是無為、無欲、無名。
※*「常道」-又稱大道,是一種形上實體,稱為道體,道體不落形像,道體亦非實物,卻是真實存在,道體從「質量上」說是最小的本質;從「精神上」說是一種精神生命。
※宇宙萬物生存死亡的兩大法則-反和弱。
*「反」-是歸返,意指不斷的循環。
*「弱」-是柔軟,柔軟是生命的現象,死亡就變成乾?#92;堅硬。
※老子生死觀:
1.道務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道生一:萬物自生自化.3.反和弱。4.有和無。5.生死之徒。6.自生、自化、自死:重視養生,少和寡欲,自然無為,知足常樂,健康長壽。
7.萬物平等。(三寶):以仁慈、節儉和不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善待萬物,是環境倫理學的不變法則。
*老子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莊子生死觀:
1.道生萬物,道使萬物有生死,道是永恆存在的本體。<>2.生老病死的達觀,生死是自然變化,永無終止。
3.肉體生命有限,精神可以無窮。4.順從自然的變化,內心不悲傷。5.生死變化,如同晝夜。6.生死只是氣的聚散離合,氣聚則生,氣散則死。7.方生方死,方死方生。8.死生存亡為一體。9.精神超越,生死兩忘。10萬物的生死是有和無的變化11.生命始終循環,沒有窮盡。12.「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是現代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的最高境界。
*「心齋」-就是使內心空靈明覺,不迷於外物,不被積習所牽引。
*「坐忘」-就是要忘名利、忘是非、忘聰明、忘形體、忘生死。
※列子生死觀:
1.生不知死,死不知生。2.自生自死。3.自然高壽,自然短命。
4.萬物齊生死。
*「不生者」-是沒有生死變化的本體,本體能夠產生萬物的生命。
*「不化者」-也是沒有變化的本體,「不化者」化生萬物各種變化。
*「太易」-是宇宙沒有顯現氣化的時候。
*「太初」-是宇宙顯現氣化的開始。
*「太始」-是決定物形的開始。
*「太素」-是形成物質的開始。
*「精」-「一」是物體變化的開端,?M而輕的氣飄浮而上成為天,濁而重的氣下沉而成為地,天地之間,陰陽相交之氣謂之。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經歷那四次大的變化?
答:嬰兒、少壯、老年以及死亡。
*「斷見」-佛家認為主張人死斷滅,稱之。
*「五蘊」又稱「五陰」-色.受.想.行.識。
*「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六境」-色.聲.香.味.觸.法。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十二處」-六根加六境。
*「十八界」-六根加六境加六識。
*「七大」-地.水.風.火.空.見.識。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毒」-貪、瞋、癡。
*「三業」-身業.口業.意業。
*「四陰」-受.想.行.識。
*「精神」-識神寄生於肉身。
*「薪火」-猶如燃燒薪。
*「燭火」-燃燒蠟燭。
*「炭火」-燃燒木炭。
*「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緣起」-意指依緣而起。
*「緣」-是指條件.關係。
*「起」-是指發生.生起。
※佛教生死觀:
1.人死非斷滅,人死以後,還有報應,還有輪迴,並不是人死之後,完全斷滅。
2.以阿賴耶識為輪廻主體。
3.以十二因緣說明有情?野耵漸穻漪y轉。
※何謂緣起性空
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主要原因是無明、不明白緣生緣滅,緣起性空,緣起是各種條件、因素成熟,事情就發生了,萬事萬物都是緣起,都是緣生緣滅,因此,沒有一件事物或生命可以永遠存在,就是性空,緣起性空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何謂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名「藏識」,是輪迴的主體,具有三種含藏?#92;能:
1.「能藏」含藏萬物萬事的一切種子
2.「所藏」含藏受薰而成新的種子
3.「執藏」被第七識執為自我
*「去後來先作主公」是阿賴耶識,「去後」-死後,「來先」-生前。當新生命形成的時候,阿賴耶識進入母胎,因此又稱入胎識。
※*何謂十二因緣,又稱十二緣起:p26-27
1.無明:有情識的眾生,其心勢本應清明,湛(ㄓㄢ)然常靜,但因外境所染污而有迷惑。無明是一切煩惱痛苦和生死的總根源
2.行:行為或動作。由身體引起的行為稱為身業,由口舌說出來的話是口業,由心意所造成的業是意業,身口意三種業。
3.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
4.名色:是客觀要素,名是名稱、色是形狀外貌。
5.六入:人類感覺的認識器官,眼.耳.鼻.舌.身.意。
6.觸:六種感官的感覺,又稱六觸。
7.受:有愛、憎等不同反應的感受。
8.愛:欲望,對外界事物的喜好和追求。
9.取:執著,想把外界事物佔為己有。
10.有:意指外界事物的存在,有情眾生執著於「有」而生煩惱痛苦。
11.生:每一生命個體(個人)的存在。
12.老死:每一個體衰老和死亡。
*「十二因緣」-把人生分為12個彼此成為條件或因果關係的過程。
*「順觀」-對十二因緣從「因」向「果」來觀證。
*「逆觀」-對十二因緣從「果」向「因」來觀察。
※禪宗六祖慧能的開悟詩為何?
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自心是佛」-意指人人都有的佛性。換言之,人人皆可成佛。
*「不生病的人」-意指可以開悟、可以成佛的自性。
※涅槃:是人生究竟的歸宿,是常樂我淨最圓滿的境界。
※儒家的生死觀: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深遠的影響。儒家重生且樂生,追求精神生命、文化道德的不朽。孔子以仁為道德生命,孟子以義為道德生命,成仁取義成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情操。儒家以禮貫通生死,更以孝道貫通生死。
※*何謂「樂生」?
答:《論語》首章孔子開宗明義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ㄩㄣ)(怨恨),不亦君子乎!
※何謂孟子說:有道德人格的君子之三種快樂:
1.快樂是享受人倫親情的和諧之樂
2.快樂是存心克己、尊德樂義、心安理得的心性之樂。
3.快樂是有教無類、培育英才、為人師表。
※*「三不朽」:立德、立?#92;、立言三不朽。
※生死的自然法則-有生必有死。
※孔子生死觀:何謂孔子仁道內涵?
1.「自古皆有死」,有生必有死,是自然法則,歐陽修說生死就是天地的常理。
2.「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對死後的情形「存而不論」。
3.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4.朝聞道,夕死可矣。
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孔子成仁和孟子取義,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情操,文天祥、史可法、劉宗周、黃道周等儒者最具典範。
6.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7.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內聖外王」-意指由己而人,從內達外的仁道,這種內聖外王之道,就是孔子所謂「一貫之道」。
※何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個人時常先有了過錯,然後才能改進,工作不順利,然後才能奮發圖強,在憂患的環境中才能存活,在安樂的生活中敗亡。
※何謂荀子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強調死亡是一件大事,個人的生死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個人的生活更無所逃於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之間。人生在世,為理想而奮鬥,活得有意義,死而無憾,可以永遠安息。儒家重視道德人格、生命價值、歷史文化和精神的不朽。

第二章先秦兩漢的鬼神思想
*「靈的存在」-表示一種超越自然現象的存在。
※1.何謂萬物有靈論?
鬼神是人死後的世界,鬼神也是人的終極問題。人死曰鬼。泰勒認為宗教的起源,是先民對於「靈的存在」的信仰,相信天地萬物都有靈,這種泛靈的信仰,稱為「萬物有靈論」。萬物有靈論也就是台灣民間的鬼神信仰。
※泰勒認為靈有三類:
1.是存在於活人身上的靈魂
2.是死後離開身體的鬼魂
3.是人類以外的精靈。
※台灣民間的鬼神信仰,可分為那四類
答:自然崇拜、人鬼崇拜、幽靈崇拜、器物崇拜。
*「自然崇拜」-相信日月星辰和動、植物,都有靈的存在。
*「人鬼崇拜」-相信人死後,鬼魂是不滅的,可以影響人間的吉凶禍福。
*「幽靈崇拜」-是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相信那些橫死或溺死的鬼魂,能對陽間的世人作祟,為了安撫這些孤魂野鬼,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普渡,相當普遍。
*「器物崇拜」-認為人類製造或使用的器物具有神靈,而加予祭拜。
*「鬼」:人死後稱為鬼。
*「神」:凡是山林、河谷、丘陵地帶,有雲氣風雨,出現不尋常的現象或東西,稱之。
*「鬼神」-萬物的精氣,結合起來就有生命,在地上生成五?#92;,在天上化為日月星辰,流怖在天地之間,稱之。
※墨子的明鬼思想,主要目的為何?
答:勸人為善去惡,促使政治清明,國家安定。
*子產所謂「魂魄」-就是一個人的神靈,表示生命的存在與活動。「魂」-附氣之神、「魄」-附形之靈。
*「附氣之神」-是指精神性識,漸有所知,種種認知?#92;能。
*「附形之靈」-是說人初生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能夠啼呼喊叫。
※*子產所謂「鬼有所歸,乃不為厲」-鬼有了歸宿就不會害人。
*「黃泉」-就是人死後所居住的世界。又名九泉。
※孔子對鬼神的態度?
答:孔子以人文精神淡化鬼神,把鬼神界定為祖先的神靈,所以要以感恩的心定期祭祀祖先,這是慎終追遠的孝道。
※淮南子認為鬼神思想有四個原因?
答:1.神志不清。2.膚淺無知。3.勸善教化。4.祭祀感恩。
*「形體」-萬物生成具有不同的生命現象。或精神賴以存在的實體。
*「性」-形體保有精神,各有不同的身心之理。是由形體與精神結合而成。
※如何「養形」?
答:主要是吐納和導引。
*「吐納」-就是行氣,吐出體內污濁之氣,吸入自然清新之氣。
*「導引」-是搖筋骨動肢節,導是導氣,引是引體。
※如何「養神」?
答:《莊子》強調人要效法自然的道理,寧靜專一而不妄動,生活恬淡,順其自然而行。
※莊子的修養工夫五點:
答:1.心齋虛己2.無為3.渾沌-樸實純真4.坐忘5.養中繕性。
※淮南子探究鬼神思想的四個原因?
答:1.神志不清,喝醉酒或膽怯造成的錯覺。
2.膚淺無知和少見多怪。3.托鬼神以伸誡。
4.祭祀報?#92;永懷德澤。
※理惑論:三點論證形盡神不滅。
1.以中土傳統招魂(復)習俗,論證形盡神不滅。
2.以神魂比喻五?#92;的種子,肉體比喻五?#92;的根葉,根葉終歸衰亡,種子可以再生,論證形盡神不滅,而且生命可以更生輪迴。
3.以儒家重視祖先祭祀,說明鬼魂是存在的,即論證形盡神不滅。
※神滅論者的三種觀點為何?
1.形神一氣:神滅論積基於氣化論的思想,視人的形體和精神都是氣化而成,形體由粗氣生成,精神由精氣生成,兩者只有精粗的差別,本質沒差別。
2.形神一體:形離則神散而罔寄,木朽則火寂而靡託,沒有獨燒之火,同理,沒有無形而獨存之神。換言之,形神一元。
3.生盡不化:神滅論認為生死只有一生一世,沒有再生,沒有更生,這一生結束後,沒有輪迴,因此形盡神滅。
※魏晉南北朝的鬼神思想為何?
答:主要表現於儒、佛的形神爭論,儒家主張形盡神滅,佛家主張形盡神不滅。
*「形盡神不滅」-認為人死後,識神不滅亡,識神離開形體,不斷更生轉世,六道輪迴。
*「形盡神滅」-以為生命只有一世,沒有更生轉世,沒有六道輪迴。
※慧遠主張形盡神不滅的思想?
答:慧遠主張形盡神不滅,所謂神不是形而下物質性的氣,神是超越經驗現象和物質世界,神不是具體存在的東西。
神沒有固定的實體,也沒有一定的名稱,所謂無明無?菕A 神可以感召萬物,也受萬物的感動。神必須依靠形體,但是,形體和精神是分別存在,所謂形神二元。三個特徵:
1.以神為輪迴的主體。
2以形神二元,反駁形神一元氣化論。
3.以生不盡於一化反駁氣化論。
※形神一元論:形體和精神是一體的兩面,兩者不能分開,形體是精神的物質實體,精神是形體的?#92;能作用,形體和精神是體和用的關係。換言之,人的生命以形體為主,
精神為從,精神是形體的屬性,沒有形體,就沒有精神。人死亡,形體腐化,精神消散。
※朱憙論鬼神,綜合陰陽鬼神魂魄三者,賦予五點新義?
1.人初生時,先有魄(形體),後魂(精神),嬰兒時氣多魄少,長大,魄漸強盛,老時,魄又少了。
2.人的言語動作是氣,屬神;精血是魄,屬鬼,魂魄主於人身而言。
3.魂是氣,神之盛,屬陽,有知覺的精神作用,死後魂氣歸於天;魄是精,鬼之盛,屬陰,有主幹的形體,死後形魄歸於地。
4.動者,魂;靜者,魄。動靜括盡魂魄,魂魄是形氣的精英,稱為靈,人為萬物之靈。
5.有魄(形體),就有魂(精神),不是外面進來的。換言之,
精神是形體的屬性,人的精神由形體所生成,不是輪迴轉世的神識。
*「疫鬼」-就是瘟疫,流行急性傳染病之總稱。
*「二氣」就是陰陽兩種氣。「氣」-是生物的材質。
*「理」-是沒有形跡的形上實體,只是個潔淨空間而已。
「潔淨」-表示沒有具體內容,「空間」-表示沒有限界。
※為什麼會有宗教信仰?其七個解釋為何?
1.先民對自然現象的無知和恐懼2.對天地生養萬物的感恩
3.先民相信萬物有靈論.4.祭祀有?#92;於國家百姓者。
5.上帝創造人類和萬物。6.現實社會不公不義。7.人類希望永生和不朽。
*「終極關懷」-是對人生、社會、道德、宇宙存在、生死鬼神等終極意義的探究與追求。
※宗教有四個重要的?#92;能?
答:1.生存的?#92;能。2.團結的?#92;能。3.認知?#92;能。4.道德教化?#92;能。

第三章 喪禮與祭祀
※何謂人殉和人祭?
答:人殉和人祭是人類喪葬最殘忍、極不人道的喪俗,是迷信鬼神或君權的表現。
*「人殉」是以活人殉葬,作為陪伴或侍奉死者而陪葬,主要是死者的妻妾和僕人。
*「人祭」又叫人牲,是作為祭品而被殺,主要是戰俘和奴隸
※儒家的喪葬思想為何?
以孝道為基礎,以禮為標準。
儒家強調喪禮是,所謂慎終追遠的孝道,慎終是謹慎父母的喪事,追遠就是不忘記祖先的恩澤,感恩祖先,祭祀祖先。所以說儒家的喪禮,沒有迷信,沒有?#92;利的想法,只是孝子仁心的表露。
※《孝經》的喪葬思想為何?
主張子女的孝行應該做到:致敬、致樂、致憂、致哀、致嚴。
*「奪喪」-就是刻薄喪葬之禮。
※孔子所謂「君子不可奪喪」?
就是以禮治喪,並非提倡厚塟,在財物方面,要量力而為。
*「明器」-只是象徵性的東西,沒有實用價值,也不是珍貴的寶物,猶如現在的紙房子、紙車子等。
*「祭器」-是孝子以實用的器皿來祭祀祖先。
*「慎終追遠」-「慎終」就是謹慎父母的喪事。
「追遠」-就是不忘記祖先的祭祀。
其真實意義,要使人民力行孝悌之道,社會風氣自然趨向仁厚。
※《論語》為政的三件大事為何?
人民的日常生活、喪禮和祭祀。
*「養生送死」-「養生」是為生者能夠謀生。
「送死」是為死者得以安葬。
※現代人送給喪家的東西,主要有輓聯、祭品和賻儀等禮節。
*「賻儀」-親友拿錢財襄助喪事。
「賵(ㄈㄥ)」-送給喪家車子和馬。
「襚」-贈送死者殮葬用的衣物。
「贈」-送給死者好玩之物。
「含」-送給死者玉和貝。
※古代儒家的喪禮為何?
答:古代以斬衰、齊衰、大?#92;、小?#92;、緦麻為五種喪服。
*「斬衰」-是父母的喪服,為期三年,喪服中最重的一種,不逢衣旁及下邊的粗麻素衣。
*「齊衰」:是祖父母的喪服,為期三年,以熟麻布為之。
*「大?#92;」:是本宗堂兄弟的喪服,為期九個月,以熟麻布為之。
*「小?#92;」:是本宗曾祖父母、叔伯祖父母的喪服,為期五個月。
*「緦(ㄙ)麻」:是五服中最輕者,為期三個月、以熟布為之。
※喪葬儀式三個階段:分離、過渡、再統合。
*「通過儀式」-人的一生,大抵通過誕生儀式、成年禮、結婚儀式、喪葬儀式。這些儀式都具有形上的?#92;能,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意義,稱之。
*1.「屬纊(ㄎㄨㄤ)」-當父母病危時,孝子用絲棉放在病人的鼻口上,仔細聽看呼吸的氣息。
*2.「復」-復就是招魂
*3.「沐浴」-是為死者洗澡。
*4.「飯含」-是把稻?#92;等物放入死者口中,不忍死者沒東西吃,不用熟飯,是表示自然的生米和貝殼較為美好耐久。
*5.「襲」又稱小殮-?N是穿衣。
*6.「立喪主」-喪主是喪家的主人,一般情形由死者
*7.為銘:將死者名氏寫在笙上,稱明笙,就是藩旗。
*8.設重:「重」是木製牌位象徵死者亡魂長子擔任。
*9.「訃」-報喪,將死訊喪事通知死者的親友、上司或屬下。
*10.「殯」-就是大殮,將死者安置棺內。
*11.「弔」-接到訃(ㄈㄨ)告(文)的親友,趕赴喪對弔(ㄉㄧㄠ)唁(ㄧㄢ)。
「弔(ㄉㄧㄠ)唁(ㄧㄢ)」-是慰問喪家和對死者的哀悼。
*12.「賻儀」-弔唁者送給喪家禮品-「賵(ㄈㄥ)」。
送給死者陪葬的馬-「賵馬」。送給死者的衣服-「禭」
當今送給喪家賻金-「奠儀」。
*13.「奠」-是敬向死者供奉祭品。
*14「莁(ㄨ)宅」-停柩期間,由專門管理墓地的冢(ㄓㄨㄥ)人占卜墓地,選擇墓壙方位,準備埋葬。
*15朝祖:又稱告廟
*16大遣奠:告別式。
*17盧祭:就是安神祭
*18小祥:服喪滿一年,改服練冠而祭
*19大祥:逝世兩週年的祭禮
*20橝祭:大祥再過一個月,除孝服的禫祭。
※程子說:選擇墓地要避免五種後患:選擇以後:
1.不成為道路。2.不成為水溝池塘。3.不被富貴人家佔用。
4.不作為城牆。5.不作為農田耕種。<>最好挑選荒地作為墓地,比較安全。
※陳確對墓葬之四個主張為何?
1.族葬,家族葬在同一個墓園。2.儉葬,節儉的葬禮。
3.深葬,墓穴比較深。4.時下葬,不要停柩太久。
反對當時流傳的分葬、厚葬、淺葬、擇日、看風水。
※陳確族葬有五善:
1.祖先的骨肉完整。2.不浪費農田耕地。3.不必擇日。4.不必擇地看風水。5.團結家族。
※葬法有六要:
1.時。及時下葬,不出三月2.近。不出鄉里3.合。子孫族葬4.深。至少掘地五、六尺5.實。深藏則實6.儉。儉葬不事虛文,不厚葬。
※禮有五種:吉、凶、賓、軍、嘉。祭祀屬於吉禮,居五禮之首
※祭祀的意義為何?
1.祭祀是孝道的表現,孝子事親有三原則:生前敬養,亡則喪葬及服喪,喪畢則祭祀。
2.祭祀有祈求、報恩和消除災禍的作用,董仲舒說:祭祀是報謝上天之所睗,又以上天所睗獻給祖先,是尊天敬祖的表現。
3.祭祀是教化的根本,《禮記.祭統》祭祀順乎天理人情,所準備的祭品十分完善,是國家的大事,更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具有十種意義:
1.表現父子人倫綱常。2.表現長幼秩序。
3.表現君臣的道義。4.表現夫婦之間的差別。
5.表現貴賤的差等。6.表現親疏之間的差別。
7.表現上下應有的分際。8.表現政務的公平正義。
9.表現官爵奉祿的賞賜。10.表現事奉鬼神之道。
※※祭祀應有的態度為何?
1.誠敬2.齋戒。
*「淫祀」-祭拜不應該祭祀的鬼神。
*「郊祭」-帝王每年都在京城南郊祭天。
※※喪禮與祭祀的現代意義:
1.喪禮以「慎終」為要務,為了對死者的尊敬與感恩,要以「慎終」的虔誠之心,妥善辦好喪事,才合乎禮義的孝道。
2.陪葬物以「明器」為主,現今的陪葬物大都是製作精美的「明器」,符合儒家思想。
3.致送喪家財物,主要有輓聯、祭品、賻儀。
4.祭祀的禮節,儒家認為祭祀是一種人文道德的表現,因此祭品不必要很多,已誠敬為原則。
5.多元化的喪葬與祭祀,宣導多元化的葬法,如海葬、樹葬。

第四章 - 善惡報應
※善惡報應的傳統意義為何?
答:是天命有德.天討有罪.天降命.天降威,福禍隨善惡,也就是天道福善禍淫。人為善,天降百祥;人為惡,天降百殃。
*《尚書》的「天」-是賞善罰惡的權威主宰,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道德定命論」-天討有罪.天命有德,善惡報應是其理論基礎,進一步引申「以德求福」是善惡報應的具體作為。
*「天命靡常」-上天並不是命定某一個人永居王位,而是隨時可以降新命,重新命定有善德的人為王。
*「天命」-上天的意志,又稱天志、天意、天令、天威、天譴、天佑。
*「即命顯義」-孔子說:「得失有命」,其進仕或退隱,皆以禮.義為依歸,至於得到卿相或得不到,都是命。這就是「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的意義,即所謂之。
※孔子五十歲所證知的「天命」為何?
答:是道德性的天命,並非宗教性的天命,是對自己道德完全的自覺、自證和自命。
※試論孔子和孟子的天命關為何?
1.孔子:得失有命。孔子五十歲所證知的天命,是道德性的天命,並非宗教性的天命。孔子知天命,是對自己的道德完全的知覺、自證和自命。孔子的天命關,是義命合一的「即命顯義」,義之所在,就是事情(人情事理)之當然者,就是天命的所在,人因自盡其義。
2.孟子所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人人可以為堯、禹,也可以為桀、紂,兩者都是後天為善或為惡的結果。儒者的言行修為,進退以禮義為依歸,幸或不幸,總是安於命,更安於生死。
※墨子為了主張兼愛而提倡「天志」。
*「天志」-如果為惡,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必得上天的懲罰,如果為善,必得上天的賞福,尤其天子,直接由上天所管轄。
※墨子強調治國的原則為何?
答:法天
*「法天」-因為上天希望人人相愛互利,不希望人與人相互仇視、賊害,所以人人要效法上天愛人之道,。
※《左傳》對善惡報應之論述為何?
答:有「吉凶由人」、「福禍無門,唯人所召」及「天道遠,人道邇」等重要思想。
※最為世人所傳誦的道德法則為何?
答:「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何者是趨吉避凶最重要的原則?
答:積善,相對地「積惡」足以滅身。
※《周易》為何要人積善和改過遷善?
「積善」是趨吉避凶最重要的原則,相對的「積惡」足以滅身。《周易》為何要人改過遷善?人在初犯小過的時候,接受懲罰而知道為人處事要謹慎小心,從此改過自新,就不會釀成大禍,也就無咎了。
*「吉凶」-是成?#92;(得)或失敗(失)的現象。
*「悔吝」-是說明有小缺失和過錯,表示有憂心顧慮的情形。
*「無咎」-是要人善於補救過失(改過)的意思。
*「知幾」-是預知事情微妙發展的吉凶趨向,進而把握時機,應變通達,並要戒慎恐懼,防患於未然,以免除災禍,尤其要緊言慎行,才能趨吉避凶,得福免禍。
*「憂患意識」-從人事的吉凶悔吝而生改過積善的道德意識,這種強烈的道德意識,又稱為憂患意識。
*「雜家」-意指不同學派的兼容並蓄及內容的廣包性。
*「天人感應」-是善惡報應之前提,是上天以天子(上天之子)的行為善惡,表現各種好壞的天氣,也就是以災異警告天子。
*「應同」-是同類相召。
※淮南子的善惡報應之三個思想為何?p132
答:1.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關係。
2.智慮是禍福之門。
3.有陰德者必有陽報。
*「陰德」-是行善不為人知。
※董仲舒的善惡報應思想之四個要點為何?p133
答:1.天者,百神之大君。
2.災異以見天意。
3.天命無常。
4.三命說。
*「天子」-上天之子。
*「知天」-是要知道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的心志是仁義。
*「敬畏天」-是天子視天為父,以孝道事天,敬畏天命。
*「祭天或郊祭」-天子每年一定在正月於都城南郊祭天。
*「二端」-就是大和小、細微和顯著。
*「異」-天地間的現象,發生不尋常的現象。
*「災」-較小的災害。
*「災害」-是上天對天子的譴告。
*「天命無常」-就是天命靡常,即上天並不是命定某一個人永居王位,而是隨時可以降新命,重新命定有善德的人為王。
*「三命」-就是正命、隨命和遭命。
*「正命」-人生下來就有上天所賦予的命。或稱大命。
*「隨命」-是隨其行善或行惡而受報,行善得福,為惡得禍。
*「遭命」-是行善反而得到災禍,或不幸碰上外在的環境,而遭受災難。
※王充《論衡》一書善惡報應思想之五個要點為何?p135-137
答:1.天道自然,吉凶偶會。
2.沒有天命,沒有天人感應,沒有災異譴告。
3.性有善惡,命有貴賤。
4.行善未必得福。
5.善惡與禍福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自然天」-上天並無意生養人類萬物,而人類萬物自生。
*「感虛」-就是否定天人感應。
*「命」-是指人的貧富貴賤。
*「遭」-是指遭逢意外的災禍。
*「遇」-是指遇上賢明的君王而被提拔重用。
*「幸或不幸」-「幸」是指有的人犯了過錯而沒有受到懲罰;
「不幸」是指有的人沒有過錯反而受到冤屈。
※<太平經>的承負思想為何
1.《太平經》善惡報應的核心-「承負」。承負思想淵源於《周易.坤.文言》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文言》認為前世的人所做的善惡,影響其後代子孫的禍福。就後代子孫而言?A子孫承受祖先所遺留的後果,就是「承」;就祖先的立場而言,祖先的善惡為後代子孫留傳相應的禍福,就是「負」。
2.《太平經》<闕題>禍害不止則敗亡,人亡復歸返於自然之中,這樣的循環也稱為「承負」。
3.上述兩種「承負」,前者是家族內祖先的行為善惡與子孫的禍福關係;後者是指整個國家社會的興衰成敗與自然的循環關係。
*「承負」-「負」是指前人有過失,遺其災禍於後代子孫。
「承」是指後代子孫承受前人罪過的後果。
※承負的分類為何?
答:1.後人為前人承負。
2.後代君王為前代君王承負。
3.後人承負前人邪說。
4.人為天地承負。
5.人受自然災害的承負。
※*所謂天地「無德」而造成萬物的傷害-應指五?#92;欠收、歲入短缺、倉庫空虛、人民貧困。
*「偶然的遭遇」-是無辜的災難,並非受害者有很大的罪過而遭禍。
※如何解除「承負」?
答:《太平經》提出三項說法:
1.行善立?#92;,消除承負。
2.勤讀《太平經》,自知罪過,消除承負。
3.由天師解除承負。
*「善」-是合乎上天的心意,不違背人心人性,有絕對的道德意義,合於天地的自然法則,又合乎人的普遍道德法則,對國家、社會、人民有貢獻者。
※慧遠<明報應論>認為佛家以「無明」為迷惑的淵源,以「貪愛」為煩惱的本源,對於無明及貪愛,必須徹底的證悟。換言之,由於有情眾生的無明,而有生死流轉。
※佛教的善惡報應思想,是三世因果業報,因果業報有三種:答:1.現世報-今生所作的善惡,在今生就得到報應。
2.生報-今生所作的善惡,要今生才得到報應,或是今生 所受的報應,是今生所作的善惡。
3.後報-今生所受的善惡,因為因緣沒有成熟,要經歷很長的時間,過了幾世以後,果報成熟,才得到報應。
*「因果」-是只原因和結果,佛家以因果說明一切關係。「因」是能生,「果」是所生,有因必有果。
*「因果異時」-就時間先後來說,因在先,果在後。
*「因果同時」-就空間而言,因果相依,存在廣義的因果關係。
*「三世因果業報」-佛家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解釋因果報應。
※試論慧遠〈三報論〉的思想。
所謂三報,就是三世因果業報,慧遠〈三報論〉強調要融通佛教和世俗的教化,以求弘揚佛法,因為兩者必有會通之處。如果能夠明白三報的道理,就可以了解吉、凶、禍、福、窮、達貧、富、夭、壽,必有因果。
因果業報有三種:現報(現世報)、生報(今生所造的諸業,要等到來生才得到報應)、後報(今生或宿世所造的諸業,因諸緣未具,要歷經二生、三生,乃至百年之後,才會諸緣齊備,果報成熟,得到報應)
慧遠的報應思想,有三個特徵:
1.因為人的無明和貪愛而有報應,這是人心的自然感應,沒有上帝、鬼神的主宰。
2.善惡報應是自己的自作自受,與祖先、父母、子孫沒有關係。<>3.六道輪迴是善惡報應的現象和結果。
※*「行善求福不報論」-是強調如果行善懷有得福報的私心,就不是真正的行善。
※*「善不受報論」-是將善行分為兩種,一是有漏善,另一是無漏善。有漏善產生「人天報」,或是一般世俗的福報。
*「無間地獄」-是罪惡之人處於最痛苦的情況。
※*「無間」地獄之「五無間」意義:
1.日夜受罪,受盡折磨,,永不間斷。
2.人滿為患,沒有一點間隙。
3.各種刑具,無不完備,無間地獄罪人,要遭受各至種酷刑得折磨,萬分痛苦,沒有間斷。
4.不問眾生身分,老幼貴賤,不分男女,一律受罰,沒有差別待遇。
5.無時無刻都要受苦,一念之間不得休息。除非業報已盡,才有可能投胎轉世。
*地獄是「行惡眾生,業感如是」-地獄是每一個人(眾生)自己所造的惡業感召而成,地獄並非實際的現象。
*「臨終救度」-是在命終之後49天內,家屬為往生者設齋供養佛法僧三寶和修福行善,助往生者解脫惡業,免除在惡道中受苦。
※*《冥報記》的故事,大致分為一是善因善報,二是惡因,其何謂「善因」「善報」「惡因」「惡報」?
答:1.「善因」-有持戒修行、懺悔改過、放生、念佛、寫經、造佛像、設?N、供僧、誦經等。念誦的佛經,主要有《金剛經》《法華經》《觀音經》《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善報」-有延年益壽、免除災禍、致富貴、治癒疾病、往生極樂淨土等。
3.「惡因」-有殺生、偷盜、不孝、詆毀三寶等。
4.「惡報」-有墮地獄、投胎畜牲、疾病、死亡。
※何謂勸善書?大致可分為幾類?
《太上感應篇》是民間第一本道教勸善書。以開宗明義的十六字為綱領『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明白彰顯善惡報應的宗旨。
1.思想淵源:儒釋道三教合一,以善惡報應為核心思想,勸人遷善改過。
2.善行:勉人積善立?#92;,端正自己的言行,勸化他人。
3.善報:強調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4.惡行:列舉諸惡,使人知所警惕儆戒。
5.惡報:諸惡行隨其輕重之罪過,必遭天地鬼神的處罰,而有不同的惡報。
6.改過:強調改過的重要。曾行惡事,後來悔改,可以轉禍為福。
※台灣民間勸善三聖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鷺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
*「勸善書」或稱善書-其思想淵源,都是儒釋道三教合一,而以善惡報應為核心思想,勉人遷善改過。
※目前在台灣很多寺廟內,都可以看見「玉歷至寶鈔」這本?蔭恁A本書影響台灣民間信仰非常深遠,例如民間超度亡魂所掛的十王像、十殿圖,初一、十五持齋吃素,玉皇大帝神誕在農曆元月初九,土地公誕辰在二月初二,各家戶灶神上奏時辰在十二月二十四日等,都出自本書。
※「玉歷至寶鈔」結合中國傳統善惡報應,鬼神思想和佛教的六道輪迴,尤其特別強調死後的十殿地獄,以宗教的最後審判,作為道德判斷和善惡的賞罰,達到勸善的教化作用,這是神道設教的宗旨。
※「?#92;過格」-是一體兩面,一面改過,一面行善,「改過」能夠遠離災禍百殃,「行善」能夠廣納百福千祥,改過積善可以安身立命,心想事成。
※試論<了凡四訓>的善惡報應思想為何?
《了凡四訓》之核心-善惡報應,是流傳最廣的勸善書,作者是袁黃,強調改過和積善的重要。依照?#92;過格的善行規範行善,計算善惡行為,為善去惡,不斷的反躬內省、修福積德,自然可以創造美好的命運。
而「如何行善」?《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說:1.與人為善2.愛敬存心3.成人之美4.勸人為善5.救人危急6.興建大利7.捨財作福8.護持正法9.敬重尊長10.愛惜物命。
※*「五教」-儒之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六度」-佛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第五章通論生命觀
※何謂生死哲學?
生死哲學可說是以一種最狹義、嚴格的角度來談生死學,就生死學而言,本來它本身就起源於哲學探討生死觀念的一門學問。這樣的起源慢慢的注入了其他領域的源水活投使得生死學不在是哲學領域的專屬,例如醫學中的臨終關懷、照顧,或者是心理學之中的輔導諮詢,又或是宗教的信仰歸宿等。這些都使得生死學不斷的在擴充茁壯。
※我們可以將人生的生命哲學主題區分三個階段-出生前、在世生活、死亡等三個時期。
*「生死學」其實就是「死亡學」的另一種名稱而已。
*「物質論或機械論」-一切都是物質所產生,當這些質料分解之後,生命現象就隨之消失,沒有留下任何東西。
*「生命論」或「生機論」-人的生命除了質料之外,勢必另一因素加入,它不是物質,卻能與物質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此元素是一種精神因素,大部分哲學家稱為「靈魂」。
※生物及無生命如何區分?
從大自然來看,約可分成有生命的生物和無生命的無生命體,前者如植物、動物、人等,後者如礦物。
※*「生命」-我們從大自然來看,約可分成「有生命生物」如動物、植物、人等和「無生命的無生命體」如礦物。
※試述靈魂的傳殖說、創造說、創化說
1.傳殖說-認為人的靈魂是由父母而來,或是由父母的靈魂直接賦予。另外一個方式是父母並無直接賦予靈魂,而是賦予子女肉體,然後再由肉體之中產生靈魂,這種方式稱為物質的傳殖說。這種主張基本上認為肉體先產生生長魂,然後由此再產生感覺魂,最後產生人的靈魂,如此主張是為了去除唯物論的顧慮。
2.創造說-是從無中生有,所以創造是不同於製造的從有到有。創造論者認為人的靈魂既是精神性力量,那它就不具有物質性。所以這種單純性的靈魂實在無法由父母的靈魂分出來,好像肉體可以分割一樣,況且父母也沒有這麼大的能力賦予「精神性的靈魂」。於是此派認為在人的生命開始,父母僅能賦予人的肉體,至於靈魂是由神(上帝)直接創造,故稱為創造說。
3.創化說-可視為修改創造說而產生,其主張人的肉體是由父母所賦予,靈魂則是上帝賦予人類的一種能力(潛能),能力是否發揮,要看父母是否依照規律而行,如果將這能力發揮出來,自然能使下一代的靈魂從這能力之中產生,並與肉體結合,而賦予肉體-精神形式。
※「靈魂與肉體的三種關係」為何?
就「人」組成來說,是由肉體和靈魂結合在一起才被稱為「「人」」,所以當有肉體時,靈魂也應該同時存在才是,所以哲學家有不同的靈魂和肉體之關係主張:
1.交互作用-靈魂和肉體彼此交互作用,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靈魂影響肉體。如柏拉圖、笛卡兒
2.獨立運作-靈魂和肉體這兩個實體是獨立運作,然後結成一個人這主體。如萊布尼茲
3.「型質論」-由於靈魂和肉體是人實體的一部分,以形式質料的角度結合再一起,所以稱為「型質論」。如亞里斯多德。
※※「唯物論」-主張生命原素並不是物質之外的東西,沒有所謂的精神性的原素,生命是特殊原素,此種原素是火、氣、血。唯物論又分為機械論與組織論。
※※「生命論」-主張在人的身上有生命原素在控管肉體各部分的協調,使肉體有完整性,生命也具有目的,此學說稱為生命論,生命原素稱為靈魂。
※「機械論」-認為生命體是大自然進化的一不機器,由本身擁有物質的物理化學力可解釋現象。
※「組織論」強調機器的自發行動,藉此途顯生命意義。

第六章西方哲學生死觀
※試述蘇格拉底的生死哲學:
一.「我不擁有關於死亡後的真正知識,我也意識到我不擁有這種知識。」對死亡毫無知覺,彷彿像做夢一樣,認為是一種好事。
二.「不朽即是不滅」對靈魂不朽的一個肯?w:「死亡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之一。它或者是一種湮滅,毫無知覺,或者如有人所說,死亡是一種真正的轉變,靈魂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其主張靈魂在肉體死後存於另一個世界,且正式將靈魂的不朽輪迴與道德結合一起,若是靈魂到了另一個世界,所有不正義的事都將被拯救。
三.極力強調死亡並不可怕,是一種今生罪惡的結束,而且害怕死亡的人才是邪惡的。所謂追求永恆就在於幸福,而幸福真諦是以人的美德為主,也是靈魂所欲追求的目標,無論什麼時候。
四.靈魂比肉體更重要、更真實,主張人在世時是靈魂與肉體結合,死亡是靈魂與肉體分離,靈魂因為不朽走向另一個神明世界,經由輪迴走向另一個肉體,所以人除了重視現實生活,更要注意靈魂在此生來世的純潔無染,這就有賴於此生道德的修養,在如此自我要求之下,死亡不過是肉體脫離靈魂負擔,不僅不可怕,反而藉此讓靈魂專心於另外一個世界生活。
※希臘哲學系統對於生死觀的看法為何?
死亡不過是人生的一種偶然結果,不必認真的看待這樣結局,而且死亡也不是生命終結。與唯物論主張不同的是另一種特別強調靈魂不朽、輪迴說的思想。
※畢達哥拉斯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談論靈魂不朽的人。人的真正存在是靈魂,靈魂在不同的輪迴時期和不同的物體結合。畢氏認為結合不限於人、動物或植物都有可能。由於人是靈魂和肉體結合,所以人會死亡,但死亡不過就是靈魂離開肉體進入輪迴階段,死亡只是靈魂的某一個現世時期而已。
※柏拉圖的生死哲學為何?
柏拉圖指出,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之外,有另外一個最完美的世界,靈魂原來就住在那個完美的世界,稱之為觀念世界或理型世界。所以靈魂在那裡是不朽的,也具有所有的絕對知識。靈魂由於具有較高美善,所以它能指揮身體,如舵手和船之間的關係,所以就柏拉圖而言,死亡是靈魂從肉體中解脫,重新享受自由,回到最美善的觀念世界去,這是逆向解釋人的死亡,先肯定死後世界,在談死亡。
※柏拉圖將人身上的魂分成三個-靈魂位於人的頭部,這部分是不朽的。在人的胸部有一個叫做「勇氣魂」,主要是人的情緒問題。在下腹部則有所謂的情欲魂,主管人的營養、生殖等生理活動。
※亞里斯多德認為-靈魂主要有三個?#92;能,分別是生長、感覺、理性思考,靈魂就一個在身上,沒有其它魂操控身體。
※笛卡兒著名的心物二元論-人是由兩個各自獨立的個體(實體)組成,靈魂的主要特性是「思惟」,肉體則是「擴延性」。靈魂與肉體在人身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其交會之處在於人的「松果腺」。
※休謨以心理分析方式解釋所主張之靈魂不朽-因為人的心理厭惡或害怕死亡,他們想擁有在世時之一切,所以死亡等於宣告這享受的結束,只好用靈魂靈魂不朽不朽的方式自我安慰。
※叔本華生死哲學為何?
叔本華認為人的死亡在肉體會毀滅,可是人的本質會存在下去,它不會毀滅,而自然力在人身上的表現是在意志,意志驅使人們活動、生存,意志渴望人的存在、生命,此即為「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既是渴望生命,其最大的敵人就是「死亡」,所以人最恐懼的就是死亡,而叔本華認為人類最大問題不是死亡,而是「如何避免恐懼死亡」。
※柏格森是法國生命哲學家,認為宇宙是由一股力量所推動,這力量稱為「生命衝力」,生命衝力推動所有生命的產生,包含植物、動物、人等。
第七章特殊問題討論
※靈魂在死後之三個方向為何?
*1.「復活」:人死後靈魂與原來的肉體再度結合。
*2.「再生」:靈魂進入了別的物質體,即宗教所謂「再生」
3.靈魂獨立存在於某種時空環境之中
※你認為因果報應成立否?迴光返照該如何解釋?
一.《書經太甲》云:「天作孽,猶有違;自作孽,不可活」,因果報應的觀念,是一種普遍的觀念,淺顯的因果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指的是物質的因果;作善受福,作惡受殃,指的是行為的因果。所以「因果報應」個人認為當然成立囉!俗話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
《正法念處經》云:「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生種種果報。」所以佛教常云:「人命在呼吸之間,出息不入即後世,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只是業分善業、惡業、獨業、共業。
《地藏菩薩本願?#92;德經》云:「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所以佛教常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此歸納佛所云「三世因果-因果報應之說及六道輪迴」!
《涅槃經》云:「知由善因生善果,知由惡因生惡果,惡遠惡離矣。」所以常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無明眾生只有在遭果報時,才感嘆、怨嘆老天爺不公平,今生並無大惡,為何受此責難?殊不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佛教云:「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種種都在告誡如我等云云眾生,平時就應多布施行善種福田,注意霎間之起心動念,在「經一事,長一智」中做到「福慧雙修」共勉之!
二.1.迴光返照就俗云:是臨終的預兆,意即閻王特?#92;某些未亡人在離開人世之前施於片刻陽壽與其親人相聚最後一刻之現象,好讓其交代欲完成之遺願。
2.就醫學而言: 迴光返照是人體特定的賀爾蒙產生異常增加,使病人意識逐漸昏迷,卻因生產賀爾蒙的器官過度亢進,導致該器官損壞、停止運作,此時人體各器官仍然在活動,血液中的賀爾蒙遂逐漸被消耗減少至接近生理平衡點時,病人?#92;多不適症狀都會消失,可以談天、下床走路……,一切生理?#92;能接近完全正常。可是血液中的賀爾蒙持續被消耗而得不到補充,病人會出現體溫下降、全身無力,神經反射?#92;能低落,亦不會出現劇烈疼痛或煩躁不安的症狀,當血液中的賀爾蒙越用越少,病人會再度陷入昏迷,血液中的賀爾蒙被消耗殆盡時,病人也安詳的去世。
3.就相信人是由靈魂肉體組成的哲學家而言:靈魂有一種能力,稱為直觀,是不需要肉體協助的認識方式,如我在反省自己,意識此時認識意識本身,這是一種純精神性的直觀,只是在平時不能太隨意發揮。一旦人在死亡之後,或死亡當時,靈魂和肉體處於分離或似離非離時,靈魂不隨肉體毀滅,則靈魂在不受肉體影響之下,就會顯現這種直觀能力,靈魂認識自己,直觀一切外在世界的意識狀態,只是這能力會隨著靈魂變為一種濳在性能力,因此有這種經驗的人一般僅有片斷且短暫之記憶。
※西方哲學家柏拉圖所開啟之「唯心論」主張為何?
?H的靈魂是被肉體所束縛,所以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反而是一種回復真正自我狀態,真正的人就是存在的靈魂,它存在於另一個世界。
※就人整體而言,靈肉的結合是一種極為自然的情形,不是憎恨或討厭與肉體結合,且有些?#92;能需要肉體才能發揮?#92;能,,所以就人的死亡所造成的靈肉分離是一種不自然的狀態。
*有些人八字輕,容易對精神性存在者有所感應,這種說法就是以一種「磁場相同」或「腦波相碰」來解釋現世的任與過往的人一種靈魂的契合感應。
*「輪迴」或「再生」-有些人主張靈魂不斷的存在於不同的肉體之中,稱之。
※對於生死哲學之中靈魂存在,或人死後靈魂不朽的討論,其目的-都是對人的一種生命意義的肯定,也就是靈魂存在保障了因果報應的可能性。
因果報應或輪迴可視為較通俗的說法,哲學上稱「因果原理」,這是「亞里斯多德」開啟目的論一種必然的定向。
*「報應」就是在因果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這個關係連接著原因和結果。
※德國哲學家「康德」墓誌銘名言為何?
在我的頭上群星密佈,在我心中,道德法則。
※基本上因果原理的使用上可分為形上(本體)、倫理、物理(自然)這三個領域,因與果只是一個代表性稱謂,一個?d疇。
*「因果報應」-指人在世一切行為(原因)會有現世的一個結果產生,另外這些現世行為也會決定你死亡之後的輪迴之路。
※一神論對生死哲學主張為何?
一神論主張神是唯一的,無其他的神存在,在神的創造之中,人屬於精神體(天使)與肉體的一種組合。人本來生於神的創造,居住在一永恆樂園,卻因人的祖先誤用了神所賦予的最大資產,即意志自由,以至被神趕出了樂園,從此也失去了生命的延續不絕。至此人的生命有所終絕,人的繁延下去必須靠物種的繁殖,死亡變成了人世世代代背負的原罪之一。
對一神論的信徒而言,人世間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將來做準備,但這並不意謂現世生活不重要。因為能否會到神的國度去要看神對你的愛及恩寵,我們無法去要求神一定要對我們怎樣救贖,畢竟以我們的能力是無權利這樣去猜度神的意向。
※不同的無神論對生死哲學看法為何?
一般的無神論指的是否定神的存在,這裡的神指的是一個「人格神」的存在。
1.一般的無神論指的是否定神的存在,一切都是物質所構成,沒有所謂的精神實體,更別說一個絕對精神體-神的存在。其根據感覺經驗言,物質體會隨著身體的死亡而毀滅,所以人應當尋求滿足現世的物質享受,?浀覂敼o到滿足,無所謂死後世界,死就是生活的總結束,一切一了百了,所以不必考量死後的世界。
2.另一種無神論是反對人格神的存在,卻以一種真理的存在為追求的無神論,可以稱為科學主義的無神論,只有實驗、經驗檢驗才是一切的準則,在科學理性時代,是以「知」、「理論」的探討為主,如基因工程與太空探索生命的起源。
3.佛教本身有宗教色彩,卻只是標榜-信仰的真理,以「解苦」、「涅槃」、「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為其教義之中樞。又云:人有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而肉體終歸一天會毀滅,不要夢想求長生不老,亦勿謂死後即了,應悟因果報應之纖毫受之,多行善以達「福慧雙修」!
4.不同於否定人格神的無神論,就他們而言,人的生或死都只是自我主體的一個階段,不管生或死,只要不實踐這道理,則可能身受輪迴之苦,這輪迴不是有神在掌控命運,而是失去了快樂就是痛苦,缺乏快樂就是輪迴。
※多神論對生死哲學主張為何?
就多神論的信仰而言,除了一個主神的信仰,它們也相信其他的神明。人的生命來自這些神明,人的命運也和這些神明連結在一起,通常這些神明也是人世間禍福的掌管者,所以人在世的一切作為必須?H這些神明的旨意為主。於是死亡對人們而言,不過是決定你要進入輪迴的轉化,或者是升而為神明的階段。所以死亡並不可怕,人們要注意的是生前你到底做了些什麼,這才是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徐德 的頭像
    徐德

    千惠的有空逛逛 國立空中大學高雄中心 青少年心靈輔社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