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來信 http://jc.nou.edu.tw/new960314.htm
臺灣的社會問題在長期以經濟發展為主軸的前題下,社會的發展受到扭曲而此起彼落。都市化所產生的社會疏離、文化規範薄弱、工業化及因移植外國文化篩選過程的大而不當,乃至於產生文化依賴而帶來認同矛盾,文化失調下的家庭失功能(dysfunction)或解組(disorganization) 所衍伸的青少年問題、婚姻暴力問題、虐兒問題,人口老化所產生老人養護問題、居家老人照護等複雜問題、失業問題等,都有待助人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運用社會工作理論及策略,以從直接服務─與案主面對面共同解決其問題,自間接服務的層面─以相關社會福利政策以輸送服務於相關案主群,並逐漸由社區的各種主題營造─如「澎湖馬公市前寮社區案山漁火文化祭」(參見吳來信,九十三年馬公市前寮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總體營造規劃書)、宜蘭冬山鄉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總體營造、各種生態營造等,將疏離的人際關係,藉由社區正向文化的回溯、聚焦,產生自我意識的凝聚,將人口結構中依賴人口間(老年人口與青少年、幼兒人口)之互補作用,與融入因外籍新娘新生兒過高所產生的潛在危機─如文化認同與文化衝突、再貧窮化(repovertization)的循環、國家經濟競爭力問題、犯罪化問題,緩和工作人口之負擔,重新形塑一個優質社會。
本校向以成人、繼續進修教育,提供在職工作者在工作智能應用上有所發揮。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的設立是著眼於解決工業化過程中所遺留的社會問題。而社會工作員制度實施在臺灣已近二十年歷史,社會工作員分佈於臺灣各角落,平日並無太多進修的機會,對於直接服務的技巧或進行福利服務輸送並無常態性的場所提供一較便利的進修管道,並進一步提升其工作能量,因此本校規劃附設空專申請成立【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在教學目標上,培養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能力,培育學員福利輸送之行政知識,並配合我國經濟發展及社會需要,與國內社會福利機構建立建教合作方案,提升我國社會福利內涵。
【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之課程規畫
本科為增強同學未來在社會工作實務訓練、參加政府相關考試, 特別於推廣教育中心在本校所在各中心陸續推出『社會工作學分班』、與『福利服務學分班』相關課程,有關課程請同學直接洽詢各中心或推廣教育中心網頁。至於如何選讀相關課程,請參閱以下說明及社會科學系等相關網站。
☆為使同學所修課程與專業能合一,請儘量依招生簡章中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必修科目/專業選修科目/相關選修科目等優先順序在各學期選讀。
☆欲參加高普考試者,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必修科目(含社會科學系社會類93-96循環課程)已足以提供最基本的知識;而欲參加社會工作師考試者,請依需要,再修習推廣教育中心在各中心所辦理之『社會工作師學分班』─「社會工作實習」及『福利服務學分班』─「社會福利實習」等相關課程。有關高普考相關考試科目、社會工作師考試者之門檻課程及應考科目訊息,詳請參考社會科學系網頁課輔留言版社會類部份及考選部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考試規則。
本校附設空專修業無年限限制,至少須修畢80學分,成績及格可取得副學士畢業證書。【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之課程結構依直接服務社會服務工作學群(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工作直接服務、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精神病理社會工作、親職教育、心理學、諮商技術、婚姻與家人關係、子女管教藝術、輔導原理與實務、團體輔導、諮商理論、家庭資源與管理、家庭概論、兒童發展與保育、家庭人類學、醫療與社會等)、福利行政學群(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工作管理、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家庭政策、老人與身心障礙福利、勞動政策與勞工行政、勞工福利與保險、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勞資關係與爭議、兒童福利、政策執行與評估、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等)、及社區總體營造(社會工作概論、社區工作、臺灣城鄉發展、臺灣宗教藝術、觀光資源規劃與管理、餐館與旅館管理、博物館學等)為三大主軸規畫,以培養學生專業社會工作的需求,並將課程分為必修與選修,相關細節請參閱每學期的招生簡章。
未來發展
(1)培養學生運用社會工作直接及間接服務技巧服務社會上弱勢者如老年者、身心障礙者、受虐兒童等問題。
(2)選擇典型的社區總體營造社區作為學生未來學習的實務場地,以逐步灌輸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並學習其操作過程。
(3)依結合傳統藝術文化、歷史人文因地制宜,及社會工作的模式營造一個地方人真正關心本地事務,喚醒家庭功能回復重要性,結合選擇適合自己社區地區特色文化,重新找回社區的質樸與人文活力,並進而逐漸影響周邊已為社會問題腐蝕的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外塑系統(exosystem)及鉅觀系統,補足已消失的原子價(valence),由小而大、由近而遠讓各系統逐步發揮其應有功能。
(4)成為國內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有關方面人才的培訓中心,並累積校友向心力貢獻社會。
(5)培養社區總體營造之行政人員,以制度化的介入已經病入膏肓的社會,並找出介入模式,啟迪當地居民的危機意識,以自發自助的解決自己社區問題。
[修正自92.11.18 空大專版] (作者為本校社會工作與福利行政科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