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源與管理6-10章 整理自空大書香園地戴麗娟老師2009-06-01,北二中心 Yolanda學姐提供

 

第六章:家庭財務管理/第一節:家庭財務規劃的基本概念

(一)家庭資產負債表

(二)家庭損益表

:某一特定時日/在年底、季、月來編制此表

:某一段時間內/按日、週、月、季來編制

靜態報表

動態的報表

淨值=資產-負債

1。資產:指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財產,分為
(1)流動資產-現金或一個營業週期內能夠轉換為現金或消耗的資產(銀行存款、儲蓄存款、活會會錢、股票現值等)
(2)固定資產-供個人或家庭使用的有形資產(房屋汽車家電用品、黃金珠寶古董等)。
2。負債:個人或家庭必須償還的債務,包括死會會錢等。
3。淨值:資產-負債所得的數值,即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財富。

餘額=收入-支出

1。收入:每月的薪資、存款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
透過收入來源分析,若發現家庭的現金流入集中於某一項收入時,需格外提防一旦失去此收入時,要如何維繫現有生活。
2。支出:指每個時間點的花費。
健康的理財觀念應先預定一定儲蓄比率與投資比率,剩餘金額再做消費。但多數家庭皆先消費後儲蓄。
3。餘額:指這一段期間收入-支出所得到的數字稱之。若每年收入大於支出25%以上應屬非常理想。

(三)緊急救難金:緊急救助金至少需要準備3~6個月的周轉金方為妥當,周轉金以家庭損益表中的支出總額為主。
(四)以「家庭資產負債表」與「家庭損益表」了解家庭財務情形,共可分為4種:
1。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表示家庭財力是健全的,資產淨值數字就愈高,也表示愈有投資的條件和需求。
2。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這種狀況下,個人或家庭應先利用每月收入,償還利率高於10%的負擔,然後累積足夠的生活周轉金。
3。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表示個人或家庭每個月的收入並不足以應付支出,但可從資產方面彌補不足的支出赤字。可能的狀況:a。有雄厚的資產b。已達坐吃山空的邊緣c。有第三者提供家庭的生活費用。
4。資產淨值<0,當期餘額<0:這種狀況最令人憂心。

第二節:家庭財務的投資:1。投資股票2。投資共同基金3。投資房地產4。銀行的投資商品

把錢放在銀行這樣的理財方式,可能面臨嚴重的問題:a。低利率時代的來臨。b。通貨膨脹的影響。國內平均年通貨膨脹率為3。28%(10000元存在銀行,每年會無形減少328元)。
一。投資股票

(一)股票的意義:是有價證券,也是一種投資憑證,公司為求發展項投資大眾募集資金,所發給的憑證。可透過市場的買賣獲取差價;成為公司的股東,享有股東應有的權利。
(二)股票之利潤獲取:1。領股利:(1)股票股利,即「盈餘配股」。(2)現金股利2。賺差價
(三)選取適合股票的原則:1。公司的經營表現2。產業的未來與經濟前景3。股價合理與否

二。投資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是集合多數人的小額資金成為大筆資金,委託具專業知識之基金經理公司,遵照已經設定好的投資策略及方針,管理及運用此筆基金投資各種工具。投資基金最適合時間、金錢、專業,無法兼顧的投資人。
(一)共同基金的類型發行地:國內基金公司-國內基金;反之,-海外基金。/依買賣方式:開放式、封閉式基金。/依投資地區:全球型、區域型、單一國家型、產業型。/依投資標的: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股票+債券混合)/依投資風險:收益型、成長收益型、成長型、積極成長型。
(二)投資共同基金的好處:a。專業投資管理;b。降低投資風險;c。小額投資即可;d。投資多元選擇;

e。變現容易,流動性高。
(三)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基金:1。查閱的基金資訊。2。比較不同基金的績效表現。3。選擇優秀的基金經理人。
三。投資房地產
(一)投資房地產的概念
投資房地產只要地點佳,坪數屋價的投資價值高,即可考慮投資。其賦稅與貸款,都較自用住宅來的高。
(二)投資房地產的選擇
房地產可分為房產、地產。房產的使用功能分:住宅、店面、辦公大樓、商場、停車場。地產包括:工業用地、住宅用地、農地等。
(三)投資房地產的利潤與風險
好處:1。等待增值購買一套房屋,日後增值再出售賺取利潤;2。購買收入型房地產-出租金額比貸款金額高時,將其租賃出去,賺取租金;3。景氣低迷時,或政府推動優惠房貸時,以較低的價格買進,隨即以較高的價格賣出,賺取差價;甚至可以低價買進裝潢整修,高價出售牟取利潤。
風險:a。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與研究的投資;b。需極大的資金,容易排擠到生活準備金;c。變現的流動性低;d。交易風險;e。天災人禍。
四。銀行的投資商品
(一)銀行存款的優缺點—優點:保障本金、辦理簡易、管理單純、可質借變現等。定期存款的缺點:投資   報酬率低、被通貨膨脹率拉扯等。
(二)銀行存款的種類1。活期存款2。定期存款3。投資型定期存款4。綜合類存款
(三)外匯投資工具 外匯:本國貨幣兌換其他國家幣別之兌換比例。
1。外幣存款:除賺取利率外,也可帶外幣升值時賣出賺取差價。
2。外匯保證金交易:以保證金固定的倍數投資,銀行根據客戶存入保證金的多寡,來決定客戶最大的操作額度。客戶即可於此額度之內作外匯交易,賺取匯差,屬於高風險、高報酬率的投資方式。


第三節:家庭財務借貸:相關工具包括:標會、房貸、小額信貸。
一。標會
(一)標會的方式:1。標會的發起;2。製作會單;3。標會方式(內標、外標);4。標會進行過程。
(二)標會的好處:1。應急;2。儲蓄;3。手續方便;4。利息高;5。免賦稅。
(三)標會的風險與防制:1。人際信任度;2。規模與金額;3。約定書的製作:請每一位會腳和會首簽名,這張契約才會受到法律的規範。
二。購屋房貸
(一)購屋房貸的選擇種類
1。銀行房屋質押貸款:房貸利率有-(1)固定利率(2)機動利率;
2。無自用住宅優惠房貸與政策性優惠貸款;
3。理財型房貸:以不動產作為抵押品,除可用作購屋外,若不動產的價值高於貸款金額,剩下餘額可作為隨時動用的「週轉金」,不動用不計算貸款利息,存款可計息。
(二)選擇購屋房貸的注意事項:1。優先考慮政策貸款;2。掌握利率方向、房屋估價基準;3。償還房貸的    

比例:每月應繳房貸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4成以下較為合宜。
三。小額信貸
a。用個人信用跟金融機構借錢(例:信用卡、現金卡);
b。用貸戶所擁有的價值資產向金融機構抵押貸款(例:保單、定存單、股票)。
(一)信用卡
1。信用卡的類別:普卡、金卡、白金卡等。
2。使用信用卡的好處:(1)便利(2)安全(3)延遲付款節省利息(4)帳單清楚等。
3。使用信用卡的缺點:(1)容易產生衝動性購買;(2)容易導致信用過度擴張;(3)失卡或被盜刷的問題。
(二)預借現金卡
優點:a。申辦門檻低,核卡速度快,不需擔保品,不需保證人,只要有固定收入,都可取得週轉額度;b。用後採以日計息、隨借隨還、當日不計息的方式。
缺點:a。要付出比較高的利息代價;b。每次提領需付手續費100元以上;c。一旦申請到現金卡,不管有沒有使用,發卡銀行皆會在聯合徵信公司註記「預借」立約金的額度,因此會影響到持卡人日後貸款額度。
(三)擔保質押:1。保單質借:好處在於「沒有還款期限」。2。定存單質借。3。股票質借。


第四節:家庭財務管理的實施要點
「家庭財務管理」廣義:就是按照家庭的資產負債現金收支狀況,再根據家庭的消費、投資、風險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情況,所形成的一套家庭財務安排。
一。家庭財務管理的基本原則
(一)考量家庭年收入比例分配:(1)60%支付日常生活花費;(2)20%~30%投資理財;(3)7%~10%風險管理。
(二)透過資產分配分散風險:「資產分配」-將資產分別投資到不同的資產類別中,透過資產組合分散風險,並經由長期持有與持續投資來累積報酬,以達到預期報酬率的一種投資組合策略。最理想的標的數目介於5~10種。
若有足夠資金,建議以「三分法」來理財:將資金分成3份-第一份以現金型態存放於利息較高、較穩當的金融機構,做為儲蓄或應急之用;第二份資金以不動產為主,若資金有限,建議投資可長期保值或增值的金融品;第三份資金可嘗試較高利潤但風險也較大的投資。
(三)依據生涯規劃作理財管理
大抵根據:家庭、居住、事業、退休等,4大項為生涯理財規劃,這些理財目標必須有按部就班的理財行動計劃,時刻審視自己的資產分配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並不斷調整資產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
二。家庭財務規劃的風險管理
(一)投資者主觀的風險偏好:這個主觀偏好常會凌駕一些客觀條件,成為決定最後投資工具選擇或投資組合配置的關鍵因素。
(二)年齡與投資風險的關係:年齡愈大,所能承受的投資風險愈低
(三)長短期投資與投資風險的關係
研究指出,資金需要動用的時間離現在越長,越能承擔高峰顯。理由:1。景氣循環:高風險的投資與景氣循環有密切的關係。2。複利效應:長期投資是獲取長期穩定的資本增長的為一途徑。短期投資即使獲利豐碩,沒有時間拉長後產生的複利效應,其平均收益率往往低於長期穩定的投資收益。愛因斯坦將複利效應稱為「世界第8大奇觀」。3。統計歸納的結果:股票年實質報酬率的高低區間,與投資持有期間關係成正比。綜合:如果10年以上的長時間都不會動用到,可以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若是一年就會用到的錢,則不宜拿去做高風險的投資。
三。家庭理財的檔案管理
理財檔案管理除了讓自己掌握當月份收支狀況外,還能在自己遭竊等特殊狀況時迅速處理。另一方面,家庭檔案的完善管理,對於家中物品的增減更能了解如指掌,將可避免盲目的消費。
(一)家庭理財的檔案分類:1。家庭的收支檔案;2。家庭投資檔案;3。貴重物品發票檔案;

4。個人履歷檔案;5。珍貴物品類;6。證件檔案;7。聯誼交友檔案。
(二)家庭理財檔案的保管方式:1。檔案保管步驟:a。編製目錄b。選擇合適的存放容器c。選擇合適擺  

放空間。2。結合科技保存理財檔案紀錄:文字及圖像檔。

功能:a。快速方便,增進工作效率;b。複製備份,有效補救檔案遺失或被盜。
(三)家庭理財檔案管理注意事項:
1。及時建檔;2。建檔的完整性;3。建檔的機密性;4。建檔的更新性;5。建檔的便利性;6。建檔的安全性。

 

 

 

 


第七章:家庭的消費與決策/第一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與家庭消費
一。家庭所得分配狀況與所得來源
(一)家庭所得成長情形:1。開源節流理財規劃已經成為家庭財務管理重要的目標;2。進行家庭財務管理之所得成長率的假設中,實質所得成長假設不要高於3%,名目所得成長率不要高於5%,會比較接近實際狀況。
(二)家庭所得來源
1。受雇人員報酬:戶內各成員提供勞務而取得之報酬,包括現金與實物在內。
2。財務所得:自有財務出租或提供他人使用,所獲得之報酬,包括租金所得、利潤所得。
3。業主所得:家庭自己經營農業或其他產業,所獲得之淨盈餘。
4。移轉所得:不必提供對等報酬、從其他個人、家庭、政府企業、國外等,所獲得之無償收入。
二。家庭消費及儲蓄狀況
(一)家庭消費及儲蓄概況呈現遲滯狀態,與「所得成長率降低」及「儲蓄率降低」的雙重結果有關。
(二)家庭消費改變,醫療保健支出比重續增:經濟學上恩格爾法則指出:當某國國民總支出一定時,花在吃喝等維持基本生存方面的比例越高,則該國越窮,社會發展水準越低。
1。食物消費、衣著、鞋襪,比例逐年降低;2。房租、水電、家具設備,比例維持不變;
3。醫療健保支出激增:原因-a。全民健保開辦;b。65歲以上老人人口比重逐年增加;c。醫療藥品器材價格上漲率超過通貨膨脹率。
4。運輸通訊支出大幅增加:原因-(1)60年代後,家庭擁有汽機車及電話的比例大幅上升;(2)70年代,政府開放旅遊;(3)80年代進入資訊時代,民眾通訊的需求大增。
5。娛樂教育支出比例增加最多:(1)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開銷大幅增加; 70年代起廣設大專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幅增加。(2)近年來國外旅遊風氣大開,刺激了娛樂開銷。


第二節:家庭生命週期與消費要項
單身期→新婚期→滿巢一期(子女小於6歲)→滿巢二、三期(子女6-18歲)→

空巢期一期(中年,子女離家)→空巢二期(老年,子女離家)→鰥寡期。
(一)年輕單身期:年輕的男或女性離開父母,但尚未結婚自立門戶的階段,通常都在35歲以下單身貴族;喜歡短暫型投資計劃、信用卡制度;較友善的廣告接受者;有線電視的重度使用者;結婚、闡述愛情的相關產品等均是消費重點。
(二)新婚築巢期:房子是新婚期最大的負擔;外食頻率增加;大型量販店一次購足,漸漸取代傳統市場的買菜方式;由口碑獲取產品資訊為訊息重要來源。
(三)滿巢育兒期:
1。滿巢一期:以子女為消費重心;新婚期所產生的分歧消費觀,逐漸一致;通常由女性扮演採購者的角色,掌控家庭的經濟狀況。
消費特性:a。為了孩子的需要,常慷慨解囊,但貸款壓力仍然沉重,必須縮衣節食,盡可能降低個人消費。
b。對產品價格呈現高敏感度,常使用折價卷,非常注意消費訊息。c。托育費用是另一個沉重的負擔,職業婦女必須重新考量自身的生涯規劃,來因應家庭經濟可能面臨的窘境。
2。滿巢二期:孩子正處於發育期間,食物及衣服的開銷增加;最大的開銷是在育、樂兩方面;父親職業趨於穩定,薪水也較過去優渥,許多太太重返工作行列,因此多半不會呈現收支失調的經濟窘困。
3。滿巢三期:子女為青春期,最大的特徵是孩子要求自由與獨立,要有自己的房間,使得換屋成為此階段的大宗消費;子女追求消費自主化,常與父母進行「協調式溝通」,子女對購買決策越來越有影響力;更換老舊耐久材(電視、冰箱)是這階段另一項開銷。慢慢把消費重心由孩子轉移回父母身上,夫妻累積購物經驗,較少受到廣告慫恿的影響
(四)空巢消費期:當小孩離家只剩夫妻共處一室的階段稱之。
1。空巢一期:小孩剛離家不久的階段。
夫妻通常尚未退休,薪資所得又是職業生涯最高峰,最具消費潛力。生活型態上常有“自我酬賞”的情形。最大的支出就是孩子的教育經費
2。空巢二期:子女已結婚、搬離家中,父母也届臨退休年齡,所以家中的收入大不如前,如何有效的規劃退休金,及儲蓄保險等財務問題,運用退休後多餘的時間安排生活,是此階段的重點。另一重點就是健康問題
(五)鰥寡閒適期:又稱“老人單身期”。多以寡婦居多。此期對於住宅服務(看護、醫療復健器材等)都有較高的消費比率,對療養中心及護理之家的需求也相對增加情感維繫也是鰥寡期的重要需求。


第三節:夫妻家庭消費決策之影響(一~五)
家庭決策中夫妻影響力大小分為4個「向度」:a。太太主導。b。先生主導。c。自主決策:某一方具有絕大部分的影響力,可以決定要不要買。d。共同決策
分為2個方向討論:a。夫妻決策高低的問題與夫妻間擁有的資源有關;b。夫妻使用哪種決策型態與家庭生命週期、產品性質、性別角色等有關。
一。相對資源與決策權力:相對資源論:在婚姻關係中擁有資源越多的一方,其所擁有的影響力就越大。
夫妻資源因素:
1。背景因素:(1)當先生比太太有更高教育程度時;(2)當先生收入高於太太時;(3)當太太沒有工作或因為生育必須離職在家照顧小孩時;(4)當家庭小孩總數比一般平均還多的時候;(5)當先生屬於高社經階層的家庭時。(上述反之,則太太比先生有更大的影響力)
2。文化規範:家庭的傳統性與現代性也影響決策。保守傳統的家庭-先生主導決策;自由開放的家庭-普遍太太主導決策。家庭的傳統性與現代性歸類為:開放型、中庸型、保守型。開放型婦女在家庭決策上享有最多的權力,母系社會和核心家庭的妻子,比父系社會與大庭的妻子,擁有更多的家庭決策權力。
二。家庭生命週期與決策類型:家庭決策類型可分4種:太太決策、先生決策、自主決策、共同決策。
家庭結構與家庭生命週期是影響夫妻使用哪種決策類型的重要因素,可歸納為:
(一)中產階層的家庭-共同決策;高、低社經階層-由先生或太太一人主導決策
(二)新婚家庭-共同決策,(尤以第一年);結婚愈久-自主決策(熟悉扮演之角色) 。
(三)沒有小孩家庭-共同決策;有小孩後-自主決策(角色定位明顯、小孩面前維護形象)。
三。產品性質與決策類型
(一)產品的風險性:高風險產品-共同決策;低風險-自主決策。
(二)使用產品的經驗:特定產品或特殊經驗-夫或妻主導購買權力;經驗不足-共同決策。
「冒險遷移」-指夫妻討論後,稀釋了錯誤決策所應負的責任,因而作出比個人態度更激進、更大膽的決策。
研究指出,經家庭共同討論後,太太所購買的產品大部分都偏於高風險性決策。
(三)購買產品的時間壓力:時間不夠用的家庭-自主決策。
四。性別角色與決策類型:個人對性別角色的態度會顯現在他的購買行為上。
(一)傳統性別角色的認同度:夫妻對傳統性別角色認定度高,則什麼產品該由男(女)性買,什麼產品需要一起討論,有著根深蒂固的觀念。例:先生-汽車、賀奠數額;太太-廚房、嬰幼兒;共同-休閒計劃、搬家。
(二)性別角色變遷對決策類型影響:在社會的大幅變遷下,女性所擁有的資源越多,所持有的性別角色也越趨平等。這種趨勢直接衝擊夫妻對傳統性別角色的認知。雖然婦女性別角色已經日趨現代化,但親朋關係維繫工作,主要還是由家中女主人負責。
五。家庭消費決策的盲點與衝突:協商過程的目的是為了降低衝突,而不是提升決策品質。
購屋過程,夫妻在共同決策過程觀點的差異,與盲點的產生:(一)夫妻除了性別不同,在觀念與性格上亦存有差異,因此建構了許多不同的購屋標準,達成彼此共識的機會非常低。(二)夫妻共同決策的盲點在於爭理,拼命找出對方的語病,或邏輯的缺陷而攻之。(三)夫妻在購屋過程達成共識的情形大部分是指具象問題(有無陽台、幾間臥房等),在需要大量討論的抽項議題(地板顏色、家具擺設等),常因角度不同,各持己見容易產生衝突。(四)夫妻購屋共同決策較少產生爭執的地方,只要指對方不熟悉但自己專精的地方。但不屬於彼此專長認定的範疇時,夫妻都認為自己比較有影響力。
如果沒有衝突或是衝突忽然減慢或消失,代表一方正極度容忍委屈求全,以維持表面和平。衝突互動觀點主張:衝突不僅對家庭有正面影響,某些衝突甚至能產生建設性的效能。


第四節:子女對家庭消費決策的影響
一。消費者社會化家庭是小孩學習為消費者的第一個機構。父母親與其他的長輩教導小孩認識產品的價值與意義,並告訴他們怎樣購買或消費,才能顯現產品的價值。
消費者社會化」-是由社會化概念而來,指個人學習到市場上的知識、偏好、技巧的過程。
當兒童學習到下列事項時,我們認為消費者社會化已經發生並融入到他的生活中:1。對於各種產品或品牌有自己獨特的偏好與認知;2。知道產品的特徵與購買產品運作的方式;3。學習到“聰明購物”的一些技巧。
一生中,消費者社會化持續的進行,直到成年都在學習。
兒童的消費者社會化過程:
(一)父母言教與身教的影響:1。以自身的經驗教導孩子與品質的關係;2。培養小孩貨比三家的能力;
3。決定兒童與外界訊息接觸的機會;4。兒童常藉觀察而模仿父母的消費習慣;5。父母早出晚歸,許多兒童需要上街購物分擔家庭責任。
(二)父母的管教方式:溺愛型與民主型的父母較其他2型,更主動介入小孩在消費者社會化的歷程。
1。權威型父母(專制型父母)-嚴格控制小孩,對外界訊息謹慎過濾。
2。放縱型父母-與小孩關係不親密,很少啟發小孩潛能,或告知消費相關知識。
3。民主型父母-鼓勵小孩自我表現,與培育自我價值。
4。溺愛型父母-不去限制孩子,認為孩子有權力做許多事,但不必負什麼責任。
(三)電視媒體的影響:孩童在電視媒體所學習到的是一種表達式的消費模式,忽略對產品購買的內在意涵的思索,所以高頻率的媒體接觸,容易造成兒童以消費來滿足情緒的不理性行為。
(四)同儕:尤以青少年階段更為顯著。


二。兒童對家庭決策的影響力

出生率降低,使兒童成為天之驕子,現象顯示:1。兒童對家庭決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2。兒童有旺盛的消費潛力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父母讓步:
1。意義-父母受到孩子的影響,轉以孩子要求為主,改變了原來的產品選擇。
2。讓步方式包括-苦苦央求、強力推薦、說某某都有、做家事當購買交換、直接將產品放入逛街籃中。父母受小孩影響產生讓步的程度,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
3。父母讓步與管教型態關係-。

 

權威型父母

放縱型父母

民主型父母

溺愛型父母

小孩用品

適中

家庭用品

適中

適中

(二)從生活中培養小孩的理財能力
兒童在行銷市場上深具潛力原因
:1。家庭的人數減少,小孩備受長輩的寵愛;2。兒童的消費者社會化過程提早來臨,形成許多獨特的消費觀點;3。父母工作早出晚歸,親子互動機會降低,常以金錢彌補。
理財教育的方式,分3階段說明:
1。學齡前兒童:(1)讓孩子了解數字與錢的概念。(2)讓孩子了解真實與想像的差距-避免日後無止盡的物欲價值觀。
2。小學階段(6~12):(1)讓孩子自己管理錢-養成儲蓄觀念。(2)教導孩子如何記帳。(3)從購物機會教育中,培養孩子正確的用錢觀。(4)從遊戲中學習理財觀念-大富翁。
3。青少年階段(12~18):(1)父母應以身作則。(2)借錢給孩子培養貸款觀念。(3)讓孩子了解簡易的投資理財原則。
三。青少年子女對家庭決策的影響
「反向代間影響」-由下對上的消費影響型態稱之。反向代間影響的強弱,與「家庭關係融洽度」及「子女對購物知識的專精程度」有關。
1。反向代間影響的意義:子女經常接觸流行性產品,因而熟悉產品特徵,消費的相關經驗,與知識比父母更豐富,而這種知識權威也對家庭決策造成直接影響。反向代間影響只限定在某些特定產品。反向代間影響的產生與家庭中民主正義觀念有關。民主正義觀念為核心家庭的特性,許多父母親認為要培養小孩的獨立,必須有機會讓他們參與家庭決策的機會。家庭中的民主正義觀念使得子女權力及影響力增加,也相對提升引發家庭衝突的可能性。
2。反向代間影響與家庭特徵的關係反向代間影響的效果,與「家庭關係融洽度」及「購物權威性高低」有關。「家庭關係」-親子之間互相尊重與信賴的程度。「購物權威性」-子女對某項產品的購物知識專精的程度。

 

 

家庭關係

購物性權威

 

不睦

親密

影響程度低

影響程度高

沒有影響

折扣性影響-父母表面性接受子女的建議,但實際卻不採行。

 

 

 

 

 

 

第八章:特殊家庭資源管理/第一節:單身家庭的資源管理
一。單身家庭的概況:各年齡組未婚的比例尤以25~28與20~24歲兩年齡組增幅最鉅。
二。單身家庭形成的原因
「單身族群」-未婚者、離婚者、喪偶者。
「單身家庭」-只由一個人所構成的家庭,包括:獨身主義者、婚前過度階段的單身者、離婚單身者、喪偶者。
增加的原因:(一)初婚年齡的提升,晚婚趨勢的形成(二)婚姻態度的改變、單身未曾結婚者的增加:現今單身已不受到社會所責備或是感到不平等的歧視,許多人不在視婚姻為人生必經的途徑。(三)喪偶或離婚使然(四)個人主義興起的影響:生活科技發達,個人在生活各方面,不需要時時仰賴父母的供給,可以自由選擇生活的方式;女性受教育及就業機會增加,不再以進入婚姻為最終考量。(五)性觀念的改變:無婚姻行為,間接鼓勵了單身生活者的增加。
三。單身者的類型
(一)自願暫時性之單身(矛盾型單身):指從未結婚或曾經結婚者,但不反對最終要結婚者。
(二)自願永久性單身(決心型單身):自願終身不婚,或曾經節過婚但現在已決定不在結婚者。
   原因:認為自己不適合結婚、對異性感到恐懼、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等。
(三)非自願暫時性之單身(希望型單身):指一些渴望結婚、嚮往婚姻生活的人,暫時還沒有找到結婚對象者。
(四)非自願永久性之單身(悔恨型單身):指一些渴望結婚,但是卻找不到結婚對象而放棄再找尋對象者。
   原因:年紀已過了適婚年齡、高學歷、高所得、身心理上的缺陷。
四。單身者的困擾與迷思
(一)孤獨感:欠缺真正提供心靈依靠的對象,缺少家庭親情的溫暖等。
(二)一般大眾對單身者的刻板印象:a。認為單身者等於失敗者;b。認為單身者較優遊自在。
(三)生活角色上的衝突矛盾:選擇回到原生家庭中,與父母同住,產生生活上的衝突與矛盾。
(四)成受社會鼓勵人們結婚的壓力
(五)一般社會大眾對單身者的錯誤推斷

一般人對單身者的迷思與事實

迷思

事實

1。過度依賴父母2。都較自私自利3。經濟上較為富裕4。較為快樂5。多傾向終生不婚6。不婚是有些不正常

1。與已婚者對父母和親友的態度並無不同2。較已婚者更重視維繫有情3。多數單身者年紀輕,經濟較不穩定4。易感寂寞、沮喪、焦慮、不快樂5。多數渴望進入婚姻6。有些是被迫單身,有些是自願單身,不婚並非不正常。

五。單身家庭的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1。與原生家庭親友維持良好的互動2。創造並維持各種有意義的人際關係3。建立心理與社會的自主性4。培養興趣嗜好5。擴大生活圈
物質資源:1。維持經濟上的自主2。做好良好的財務規劃3。做好良好的財務管理4。妥善思考居住的方式5。學習家事簡化技巧6。善用社會團體所提供之資源服務


第二節:單親家庭的資源管理
一。單親家庭概況:到1998年每12.5戶就有一戶為單親家庭,以「女性單親家庭」居多
二。單親家庭形成的原因:(一)喪偶(二)離婚:1。協議兩願離婚2。法院判決離婚。(三)分居:1。夫妻    

某一方因外在環境因素,暫時分住不同處(服兵役);2。夫妻雙方因長期意見不和,或是生活方式無法

配合等。(四)遺棄:指雙方之間仍存有婚約,但其中一方不履行夫妻義務、或是養育子女等責任,將

另一方棄之不顧者。分為1。惡意遺棄2。行蹤不明。(五)未婚生子(六)單身收養:男、女單親均

以「離婚單親」最多,「未婚單親」比例最低。
三。單親家庭的困境與問題
(一)經濟壓力問題:尤以單親母親的經濟問題更為嚴重,原因可能是由於社會上所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所造成。
(二)父母角色過度負荷的問題:對於喪偶或是離婚所形成的單親家長來說,除了必須承擔本身心理的傷痛外,尚須面臨盡快重整心情、決定家庭未來方向、學習生活與工作中的角色適應等問題。
此外,往往容易忽略本身的心理需求,因此可能間接地增加個人心理與精神上的壓力。
(三)子女角色適應問題:社會大眾負面印象-子女掩飾單親事實,表現退縮現象;一般家庭中,父母可提供適當的兩性角色觀摩,且男、女孩皆可透過父母親的互動,習得正確的兩性關係。就單親家庭來說,容易導致子女無法在家庭中得到適切的角色認同,對子女未來的發展產生問題。
(四)子女教養問題:男性以往長時間在外工作,與子女的相處時間較母親少,因此造成與子女的關係較不熟悉,也較不懂得如何與子女相處問題;由於單親母親必須外出工作,促使與子女相處的時間減少,對於子女的生活便較無法清楚掌握。
(五)未婚懷孕所衍生的問題:若未婚媽媽年齡較小,除了面對心理的衝擊外,尚必須面臨到生活的種種問題;如果懷孕生子為一意外事件,在經濟方面,可能尚未建立良好的基礎,也容易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存在。
四。單親家庭的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1。妥善的安排時間2。規劃親子共處時間3。協助子女適應單親家庭的生活4。與親友維持良好的互動5。培養家庭成員共同的興趣與嗜好6。讓子女參與家務工作,家人互相分工合作,以節省時間與精力
物質資源:1。勇敢面對經濟上的可能壓力2。妥善做好財務規劃3。妥善做好財務管理4。善用社會各種可用的資源5。學習家事簡化技巧6。教導子女管理家務
第三節:外籍配偶家庭的資源管理
一。外籍配偶家庭的概況
「跨國婚姻」-指來自不同國家、種族的兩方所締結的婚姻關係。
「外籍新娘」(外籍配偶)-指透過各種婚姻管道婚嫁至台灣的東南亞女子。(應包含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
「外籍新娘」一般是指來自低度開發國家婦女,嫁往高度發展國家的全球性現象之一,學者為避免負面排斥的刻板印象,將「外籍新娘」稱之為「外籍配偶」。
娶外籍配偶的台灣男子,大多具有社會邊緣特質,在婚姻市場逐漸被邊緣化,由於仲介的「速食婚姻」,使外籍配偶家庭潛藏著許多負向的婚姻後果。
邊緣化所帶來的婚姻後果:a。因文化、語言的隔閡所造成的溝通障礙;b。因交易婚姻所欠缺的感情基礎;c。因地位邊緣化所造成的社交限制;d。因商品化所造成的買方優勢;e。因條件懸殊而造成互不信任等。所衍生的就是婚姻暴力、父權壓迫、虛假關係等。
二。外籍配偶來台的主要動機
(一)台灣婚姻市場的現象使然-a。性別比例不均,男多女少的現象,使得台灣男性的擇偶機會受到排擠(即「婚姻排擠」現象);b。女性大多以社經地位比自己高的男性為擇偶對象(即為「婚姻坡度」現象);
c。女性選擇不結婚的比率增加;使社經地位處於劣勢的台灣男性無法順利取得台灣女性。(二)改善家庭經濟:外籍配偶原生家庭的經濟狀況大多不佳。(三)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想像(四)個人好奇心使然
三。外籍配偶家庭的困擾與問題
(一)生活適應問題:(1)語言障礙問題(2)文化差異問題

(二)經濟衍生的家庭問題:(1)金錢控制問題-丈夫為主要來源者,產生明顯的階級。(2)經濟壓力問題(3)婚姻暴力問題

(三)子女教養問題:(1)子女偏差行為問題-較沒有權力與能力。(2)不當教養方式問題-受到原生國文化的影響、權威打罵等。

(四)人際關係建立的問題:(1)與夫家的人際關係問題-原國籍生活文化越能與台灣地區相似,越能及早適應台灣生活。(2)與社區居民的人際關係問題-若與夫家相處越融洽,越可能被社區居民所接受。(3)與原國籍的聯繫互動問題-受到來台時間的長短,及夫家家庭成員是否支持而有所影響。

(五)角色適應問題:(1)個人的角色適應問題-須有所調整,對於子女管教、家庭決策參與等,較沒有權力介入。(2)家庭的角色適應問題-進入了一個傳統對女性角色的刻板期待、扮演好妻子與媳婦角色及傳宗接代等壓力。
四。外籍配偶家庭的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
:1。提升外籍配偶語文及識字能力2。與夫家親友建立真誠的溝通3。與原生家庭保持良好的互動4。調整心態,克服角色適應問題5。主動把握學習的機會,增進生活知能與問題解決能力6。增進教養子女的正確觀念7。擴大生活圈
物質資源:1。學習家務處理的技巧2。面對經濟上的可能壓力3。做好良好的財務規劃4。循序漸進做好家庭財務的管理5。個人財務的規劃與管理6。善用社會團體所提供之資源服務


第四節:老年家庭的資源管理
一。老年家庭的概況:至2003年平均壽命:男-73.35歲;女-79.05歲
我國平均壽命高於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大陸,低於日本、新加坡、香港。
「老年國」: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全國總人口7%以上時,稱之。
2051年每4~5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老老人」-指75歲以上的老人。
二。台灣地區老年人的生活現況
(一)健康狀況男性老人的健康狀況較女性老人為佳;教育程度愈高者,健康狀況也較佳。老人住院時之照顧者以「兒子(媳婦)」佔最多,「老年配偶」佔最少。以罹患「心血管疾病者」佔最多。
(二)經濟狀況教育程度越高者,經濟狀況呈現越佳之趨勢。65歲以上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依序為:1。子女奉養2。本人退休金、撫恤金等3。工作收入4。政府救助金或津貼5。儲蓄利息投資。男性老人經濟來源-工作收入佔最多;女性老人-子女奉養佔最多。
(三)居住安排依序為:1。與子女同住2。與配偶同住3。獨居4。與親友同住。「三代同堂」仍為多數老人所期望的老年居住安排方式。
(四)對老人福利措施之要求:台灣老人最期望的福利措施為醫療保健,與經濟方面的補助;較不需就業輔導方面的協助
三。老年家庭的困境問題
(一)經濟收入減少的影響
對個人來說:本人的退休金或其他收入很充裕,晚年經濟生活較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對家中有老年人的家庭言:若子女的工作收入有限,老人本身退休金又準備不足、有患有長期慢性病或需要日間長期照護時,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若由於家庭相關因素,老年父母在外租屋,或是前往安養願生活,並負擔期醫療費用時,又將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二)居住安排的問題
「養兒防老」與「三代同堂」的觀念,事實上已受到相當程度的挑戰。若老年人與子女不住在一起,彼此居住地點的距離問題,就是影響聯繫探訪的關鍵。
(三)婚姻調適問題
例如:1。退休的夫妻雙方無法在家事處理上取得共識;2。夫妻中的一方得了長期性的疾病需要照顧時;
3。夫妻的一方對性的興趣減少,或對個人性能力產生無能感的懷疑時;4。由於疾病而無法有性行為時,
種種狀況,都有可能影響夫妻間的情感,需要退休夫妻共同面對與調適。
(四)疾病的影響:如何以積極的心態與行為來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五)配偶死亡的調適老年喪偶對男性的打擊較女性打擊嚴重。原因:1。可能必須學習如何處理瑣碎的家務工作;2。已建立的依賴互動關係,一旦妻子過世,常有不知所錯的空虛寂寞感;3。傳統觀念都是男性應較堅強,因此男性通常不知如何紓解情緒,容易產生心理上的巨大壓力。
四。老年家庭的資源管理
人力資源
:1。與子孫親友們維持良好的互動2。擴大生活圈,參與有意義的活動3。妥善安排時間,培養興趣與嗜好4。簡化家務的處理,避免體力的過度消耗5。建立心理與社會的自主性6。注意飲食、適度運動,維持身心的健康
物質資源:1。維持經濟上的自主2。提早做好財務規劃3。做好良好的財務管理4。重新配置家中的各項設備5。妥善思考居住方式6。善用社會團體所提供的資源服務。

 

 

 

 

 

第九章:社會資源網路/第一節:家庭與社會資源的關聯性
家庭與社會資源網絡的關聯性:一。個人、家庭與社會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的二。不同發展階段的家庭,需要使用多元不同的社會資源三。多元化的家庭,需要多元化的社會資源四。豐富多元化的社會資源,可以補充家庭資源的不足五。社會資源的有效運用,可提昇整體家庭的生活品質

第二節:社會資源的意義、特性與分類
一。社會資源的定義
(
一)狹義性的社會資源:指為因應社會需要,滿足社會需求,由「非政府機構」所提供的所有有形的物質資源,與無形的精神資源而言。
(二)廣義性的社會資源:為因應社會需要,滿足社會需求,有助於社會服務實施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資源而言,它包括來自「政府機構」、「民間團體」、或是「個人」所提供的各式資源或服務。
就福利服務的供需面來考量,「社會資源」應包涵「政府」、「民間」與「個人」三方面所提供的有形與無形資源。三者之間也應達成一完整、周延,相互配合的互補關係,以幫助家庭解決更多的問題,達成最大的效益。
二。社會資源的特性
(一)消極性:當個人或家庭有需求時,才會應當事人的要求視情況使用的。(例:心理諮商服務)
(二)積極性:積極尋找需要協助或支持的個案,以提供必要的協助。(例:社會工作的家庭訪視)
(三)強迫性:對於特殊個案必要時會提供強制性的服務。(例:精神病患強制協助就醫)
(四)教育性:因應與滿足個人或家庭的需求,不定期的提供相關資訊與活動。(例: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
(五)發展性:可以協助個人或家庭,建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資源或支持系統。(例:福利手冊)
(六)回饋性:當個人或家庭在使用相關的社會資源後,若本身尚有足夠的能力,即可回饋社會,提供必要的協助等。
三。社會資源的分類
(一)依資源的特性分類:1。人力資源-專業人員、教師、民意代表等。2。物力資源-相關機構的場地、

設備、相關設施等。3。財力資源-補助、贊助、捐助等。4。文獻資源-調查報告、統計資料、研

究成果等。5。組織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文獻等方面的綜合性資源。
(二)依資源的提供者分類:1。政府資源。2。民間資源。3。政府與民間合作資源。
(三)依資源使用的系統:1。終身教育系統2。醫療服務系統。3。社會福利系統。4。社會心理諮商輔導系統。5。法律檢警系統。6。宗教系統。7。職業服務系統。8。資訊服務系統。9。休閒系統。

10。理財服務系統。11。保險服務系統。12。家庭管理服務系統。13。交通服務系統。14。個人社會支持系統。

第三節:社會資源網絡的建構與應用
一。社會資源網絡的建立
使資源網絡的效益發揮最大功能的因素:1。建立以個人或家庭為中心的個人網絡2。發展志工聯繫網絡3。結合社會互助團體網絡4。增強社區聯繫網絡
二。社會資源的應用
(一)搜尋資源:報章、網路、電視、親友等,來蒐集有關社會資源的訊息。(二)整理資源(三)規劃資源:根據家庭成員的需求,規劃在未來適當的時機使用資源。(四)運用資源:應根據個人與家庭的需求與目標加以妥善運用。(五)評鑑資源使用的成效:以改善未來資源使用的方式,或另外尋求其他更合適的社會資源。

第四節:有用的社會資源網絡
一。一般家庭可利用之社會資源: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台北縣無?)
二。婦女可利用之社會資源:
(一)政府資源-內政部社會司、各縣市社會福利課或婦幼福利課。
(二)民間資源-勵馨基金會、晚晴協會、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中華民國新女性聯合會等。
(三)單親家庭可利用之民間資源:賽珍珠基金會、晚晴協會等。
三。家有兒童/青少年家庭可利用之社會資源
(一)政府資源-各縣市社會福利課。
(二)民間資源-世界展望會、勵馨基金會、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等
四。外籍配偶家庭可利用之社會資源
(一)政府資源-社會局、家暴防治暨性侵害防治中心、民政局、交通局、教育局、勞工局、衛生局。
(二)民間資源-賽珍珠基金會、中華救助總會等。
五。老年家庭可利用之社會資源
(一)政府資源-內政部社會司、各縣市社會福利課或老人福利課。
(二)民間資源-紅十字會、創世基金會、伊甸基金會等。

 

 

第十章:家庭生活品質/第一節:家庭生活品質的意涵
一。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簡稱QOL。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指個人在所生活的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感受程度,這種感受與個人的目標、期望、標準、關心等方面有關。包括一個人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獨立程度」、「社會關係」、「個人信念」、「環境」6大方面。
總括-生活品質:一個人對於其生活狀況所做的整體性評估,包括主觀感受、客觀衡量。
生活品質的評估方式分:客觀指標、主觀指標(知覺指標)。
(一)指標:可以顯示某種系統的特性、健康情形、現況形貌或表現的統計量數。
指標具有之特性:1。能指出普遍的狀態,但未必具有高度的科學精確性。2。統計上的變項不全是指標-指標的變項只能反應社會的特定層面,但指標結合概念的變項,呈現制度的縮影。不是所有的統計量都是指標,指標必須要有一參照點或基準,用以檢測其統計數量。3。指標是可以量化的數字,必須根據建構的法則解釋指標的意義-指標的值僅表示一種量數,對數字的解釋,研究者需賦予意義。4。指標是一種暫時性的數值。5。指標是理論發展的起點
建立一個好的指標原則為:(1)指標的選定應依據理論。(2)應能反映現象的核心或重要特徵。(3)應能被眾多的人所了解與採用。(4)應有共通的操作型定義。(5)所測量應是可觀察且能賦予數學運算的現象。
(6)數據應能符合「有效性」、「可靠性」、「穩定性」、「反應性」、「量表性」、「分割性」、「代表性」、「與其他指標的重合」等標準。
二。生活品質指標
(一)生活品質指標的定義及分類
1。客觀指標:指有明確、特定的標準可以依循,是指計算人類環境中有用的物品、建構好的生活的物質條件、或描述大多數人的一般狀況,如國民生產毛額、經濟成長指標等。
個人福祉的測量,應從人們生活的狀況及生活環境中來描述,而不是只有主觀的評估一個人的生活。
2。主觀指標(知覺指標):沒有明確的標準或特定的準則可以依循,是以衡量個人對於自己生活狀況及滿意的知覺,企圖測量的是生活經驗,而不是生活實況。
綜合-「客觀指標」:含有可量化的特質。
     「主觀指標」:在衡量個人對生活狀況及滿以的知覺。
     「生活品質」:是客觀外在的生活實際狀況,及主觀內在需透過知覺才可發覺的生活滿意。

主觀生活品質的研究多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
要衡量社會發展的程度,可以從客觀、集體的「社會指標」或「社會經濟指標」著手。
客觀的集體指標包括:人口特質、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婦女地位、經濟情況、政治參與、文化多樣性、福利措施等。涵蓋:安全、環境、工作、學校、社會、文化休閒等生活領域。
(二)生活品質指標的內涵
1。國外
:以6個面向的聯合指標評估生活品質:(1)身體福祉;(2)情緒福祉;(3)社會福祉;(4)生產性福祉:(5)物質福祉;(6)公民福祉。
WHO
所發展的生活品質問卷簡化後包括:a。生理健康範疇b。心理範疇c。社會關係範疇d。環境範疇。
2。國內
早期-以經濟學者為主,試圖以貨幣價值來反應國家的福利水準。
1980年代-開始發展社會指標,以量化的客觀指標為主。共識如下:a。勾勒短、長期社會變遷軌跡的趨勢;b。測量國民福祉及生活品質的現狀;c。發現現存或潛在社會問題;d。提供社會改革,及政策改善依據,並帶有社會政策革新的使命。
台灣採用評估生活品質的客觀指標有:「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生活環境」、「醫療保健」、「教育文化」6大領域。
主觀指標有:a。對生活中的工作狀況;b。財務狀況;c。婚姻生活;d。親子關係;e。住宅環境狀況;f。健康狀況;g。休閒生活等,的滿意情形。
2004年,行政院提出國民生活指標綜合指數為:「健康」、「環境」、「公共安全」、「經濟安定」、「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學習生活」、「社會參與」、「文化休閒」等9個領域。
三。家庭生活品質
(一)家庭生活品質的意涵:家庭需求被滿足、家庭成員享受他們相聚在一起的生活、而且有機會做對他 們而言重要的事情。家庭品質的基本要求,乃在於家庭成員的需求先要被滿足,而且是家庭認為重要的需求。需求分為主、客觀兩個面向。
(二)家庭生活品質指標組合要素包含:「愛」、「照顧」、「認同」、「接受」。
張惠珍使用資源理論訂出衡量生活素質的指標,將人類的需求分為5種層級,藉以評量家庭生活品質,包括: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相屬與相愛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實現需求。
國內具體的評估指標,大都仰賴「國民生活指標綜合指數」「國民生活狀況調查」

第二節:家庭生活品質的變遷
一。生活品質的變遷

(
一)從學術研究觀點分析
儘管客觀生活品質綜合指數有持續改善的趨勢,但是人民主觀生活滿意確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主客觀生活品質差距擴大現象,發生在:
「客觀就業機會品質、主觀工作狀況滿意度」、「客觀健康水準、主觀健康滿意度」、
「客觀教育發展品質、主觀教育狀況滿意度」、「客觀休閒生活品質、主觀休閒滿意度」等面向。
(二)從國民生活指標綜合指數分析
行政院主計處2004年國民生活指標體系包含:健康、環境、公共安全、經濟安定、家庭生活、工作生活、學習生活、社會參與、文化休閒等9個領域。
逐漸下降的有:健康、經濟安定、家庭生活、文化休閒。
逐年提升的有:環境、社會參與。
(三)從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分析:一。2003年調查結果二。近十年的變遷
(四)家庭生活品質的變遷
   1.國民生活品質指標2.國民生活狀況調查
-家庭生活近十年變遷:國民對未來生活最憂心的問題,以

財務問題占最多,其次是事業問題及小孩教養問題。


第三節: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資源
一。個人與家庭資源
(一)經濟資源
:具有經濟價值的物質資源;如:金錢、物品等,這些資源充足,可以提升經濟安定、居住品質、休閒生活等滿意度,以提升生活品質。
(二)非經濟資源:不具有具體形式、不具有經濟生產與服務的無形資源;包括:情感、時間、精力等。具有高品質、積極、正向的精神資源,可以建立人際間的親密關係、積極參與學習與社會活動等,減少單親、不再有受虐兒等家爆發生。
二。政府資源
(一)公共設施(二)服務與醫療機構(三)提供學習活動單位(四)法令政策:1。經濟補助的法令政策-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條例、青輔會青年創業貸款、助學貸款等。2。保護生活的法令政策-兩性工作平等法、家庭教育法、老人福利法、兒童及青少年福利法、家暴防治法等。
「知識半衰期」-指的是知識不再適用的時間長度,在知識更新、價值信念更迭快速的現代社會中,若不維持學習,過去所學的知識將很快不能用,或被社會淘汰。

三。民間機構資源:包括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
非營利組織: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協助,因此不只是提供學習活動,甚至提供經濟協助。
四。科技產品資源
改善家務工作的科技產品、食品科技、醫療科技產品、交通科技產品、通訊產品、數位科技、塑膠貨幣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