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nouphc.nou.edu.tw/homework/982homework/500523ABz2.pdf

家庭危機與管理4()990416

第四章、家庭擴展期的壓力與危機(P99)

*家庭擴展期係指第一個子女出生至孩子離家前的階段。

*主要發展任務為:初為父母的準備與調適、夫妻關係調整與適應、親子關係學習、

子女手足間關係的適應與協調,以及家庭與學校的聯繫與溝通。

*家庭有子女後,夫妻的角色、責任與義務也隨之增加。

第一節、新手父母的壓力與危機(P99)

--新手父母階段是指夫妻懷孕後即將為人父母的轉變階段,以及有第一個小孩的初

為人父母階段。

--主要任務是養育與教育孩子,調整婚姻關係,承擔父母之重責大任,並經營親子

關係。

--當夫妻升格為父母後,子女會使原有的家庭生活產生很大的轉變,ex 夫妻作息與

習慣改變、生活重心的改變、經濟壓力負擔、注重居家環境衛生與安全、新手父

母的不安與焦慮,以及子女托育與教養議題的討論等。此階段面臨壓力包括:初

為人父母的壓力與經濟壓力。

一、初為人父母的壓力

--懷孕生產是令人期待、充滿喜悅、又令人焦慮的事情。

--女性(母親):因擔心自己及胎兒的健康狀況或對生產過程的疼痛感到不安與壓

力;生產後,有些女性則可能產生「產後憂鬱症」。

--男性(父親):因妻子懷孕的不適而感到不安外,家庭責任與經濟壓力加重,也為

人父者必經的心理歷程。

--子女出生後,丈夫的壓力則來自妻子將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夫妻相處時間

減少,夫妻關係可能受到影響。

()何謂產後憂鬱症

--指發生在產後6 個月以內的憂鬱狀態,情緒低落,至少出現2 種以上症狀,

且持續2 週以上。(1.憂鬱的情緒、2.心情低落、3.缺乏愉悅感、興趣顯著減

少、4.思考、注意力減退、缺乏決斷力、5.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6.失眠或

嗜睡、7.反覆想到死亡、重複出現自殺意念或企圖、8.無價值感或罪惡感、

9.體重下降或增加、10.食慾減少或增加、11.常想自殺或有死的想法。)

--相關研究指出確切原因不明,但可能原因為:

1.生物化學因素:體內荷爾蒙改變。

2.心理社會因素:心理衝突(擔任為人母親角色後,易有壓力、失落、沮喪至精

神崩潰)、體態改變、人格因素(無法以成熟的態度面對壓力或本身人格特質

為僵化不具彈性,易產生罪惡感、焦慮、敵意而罹患產後精神疾病)、其他

心理社會壓力。

3.產科學因素:身體不適與疼痛,加上新生兒的哭鬧,使產婦因無法休息而產

生產後疲倦,造成精神心理壓力。

()產後憂鬱症的影響

2

--楊子慧等3 (2005)指出,產後情緒障礙輕則出現情緒低落,由於嬰兒會仿

同母親情感反應,若母親患有憂鬱症,將會對嬰兒的認知、語言表達、注意

力造成不良影響,嚴重則自殺或帶嬰兒一起尋死的危險性,不可輕忽其嚴重

性。

二、經濟壓力

--養育子女不僅需要時間與體力,更需要金錢。

--若本身家庭經濟狀況並不充裕,有孩子後,更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與壓力,甚

至因金錢問題而導致夫妻衝突或造成婚姻危機。

第二節、兒童養育階段的壓力與危機(P106)

--此階段指第一個子女的年齡在學齡前(3-6 )及學齡期(1 個子女進入小學就讀

至進入青少年期之前)

--學齡前主要任務接納孩子日漸獨立,引導子女適應家庭生活與人際關係;

學齡期主要任務父母需輔導子女的課業,協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並探索認識

外在世界;蔡春美等3 (2005)認為學齡期的孩子,父母關心事項是處理有關學

校的各種問題。

--親子間可能會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發生爭吵與衝突,最常爭論的多半孩子和

他人間的各種行為及問題,或孩子人格特質的問題(ex 偏差行為或看電視……)

一、家庭經濟壓力

--子女的教養經費是家庭擴展期可預期的家庭壓力之一,家庭對於經濟上的需求

與支出,也從兒童養育階段開始逐漸上升。

--Olsom DeFrain(2006)指出,家庭在此階段也可能購屋、買車,有貸款的壓力;

若中老年父母因疾病或需看護與照顧,醫療與看護費,亦可能是此時期的經濟

負擔。

二、家庭內的壓力

()親職壓力

--父母親會明顯感受到親職壓力,通常是孩子出生後,以及未來的兒童與青少

年階段。

--「親職壓力」為一種獨特的壓力,是父母對自己是否善盡職責所產生的疑慮、

擔憂、自責或疲憊;且父母在履行親職角色與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會受到父

母因素及子女因素的影響而感受到親職壓力。

1.父母因素:係指父母本身的憂鬱或情緒問題、親職勝任感、親子依附關係、

夫妻關係、社會支持、健康狀況,以及親職角色限制。

2.兒童因素:係指子女令父母擔憂、害怕、困擾等特質,以及女子的表現是否

符合父母的期待(ex:兒童適應性、可接納性、強求性、情緒、過動/分心、對父

母的增強,P108 4-1)

※當家庭系統中「親子次系統」的問題與壓力超過父母所能負荷時,將可能導

致親職功能失調,進而造成婚姻與家庭的壓力與危機。

()夫妻關係

--若因疏於經營夫妻關係而產生溝通問題時,將會對婚姻關係帶來影響;其次,

若夫妻在子女教養方面有不一致的教養信念或教養方式時,也會成為夫妻衝

3

突的爭端。

--張思嘉(2001)指出,夫妻對孩子托育、管教方式的不同,常是引發衝突而需要

夫妻相互溝通的主要因素,而親子教養問題若再加上公婆的介入,將使問題

更為複雜。

()工作與家庭衝突

1.何謂工作與家庭衝突:

--已婚的職業婦女更面臨工作與家庭生活的調適。

--工作與家庭,是彼此交互影響的兩個領域,ex 工作時間、地點、職業類型…

影響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投入時間、家庭對自己的期望,以及家庭或婚姻的問題,亦可能

影響個人在工作上的表現,以及工作是否持續。

--工作與家庭的交互影響,將產生「工作與家庭衝突」,而個人也會面臨角

色衝突。

--當個人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品質皆受到影響時,即會影響整體的生活滿意

度。

2.工作與家庭衝突之新興議題:兩地婚姻家庭

--兩地婚姻家庭或稱通勤家庭、候鳥家庭、太空家庭。

--夫或妻因各自職涯發展上的規劃而選擇分隔兩地,此「兩地婚姻」的型態,

再加上家庭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情形,將使得夫妻的婚姻關係以及家庭生活

面臨全新的挑戰。

( 1)兩地婚姻家庭的優點:

--個人:於工作成就上的滿足、增加自尊、自信、自我充實與教育的機會。

--夫妻:較獨立與有責任感,對配偶有較多的感激,珍惜相聚的時間。

--親子:提供子女一個良好的角色示範,重視彼此相處時間的質,且孩子

會較獨立與有責任感。

(2)兩地婚姻家庭的挑戰

--個人:若工作地點在不同國家,要面對工作調適,與文化及生活上的適

應。

--夫妻:掛念另一半在外地的安危,缺乏配偶陪伴的孤單與寂寞,且必須

負擔家務工作與照顧教養子女的壓力等。

--分隔兩地亦意味著可能對夫妻感情帶來未知的變數;若夫妻雙方不善於

維繫遠距離的情感關係或處理分離焦慮,將使婚姻與家庭適應歷程更加

艱辛。

第三節、子女青少年階段的壓力與危機(P112)

--青少年期是個體身心劇變的開始,亦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亦可能有親子衝突與壓

力產生。

--主要任務是父母需鼓勵青少年子女學習獨立與自主,轉換親子關係,學習放手,容

許子女進出家庭系統。

一、親職壓力

()對父母的情緒依附降低

4

--青少年發展任務之一,是追求獨立與自主,對父母情緒依附會開始降低。

--父母不願嘗試放手或讓子女學習自己做決策,彼此權力的拉鋸將可能造成親

子衝突。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

--青少年階段的明顯轉變之一,是同儕的影響力大增,而父母的影響力相對減

低,青少年在追求獨立與自主的過程中,逐漸脫離父母的保護與限制。

--「衛星理論」,即用於解釋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的轉變,與青少年追求獨立

自立的過程。--青少年發展過程中,如同一顆衛星,在獨立自主前環繞著父

母親而行,依賴父母親且受到父母親的社會化;到了青少年階段,親子關係

逐漸轉變「脫離衛星化」,青少年日漸自主,開始與父母保持距離,並脫離

依賴父母的軌道,直到自己獨立自主。

--若父母無法調適此階段青少年子女的轉變,可能會覺得不被子女尊重或引發

親子衝突。

()親子衝突與代溝:青少年在追求追求獨立與自主的同時,亦受到外在社會環

境的影響,如同儕與大眾傳播媒體。

()青少年的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

--青少年有情緒問題或行為受到同儕與大眾傳播媒體影響而偏離常軌時,將會

對父母與家庭帶來潛在的壓力與危機。

--非預期的家庭危機:

1.沉迷網路或線上遊戲:「網路沉迷」,係指過度使用網路而影響正常生活適

應,甚至造成社會適應、社交生活或身體健康等問題(P115,表4-2)

2.憂鬱症與自殺

--憂鬱症:

--青少年可能因生理、家庭、感情、同儕關係、課業壓力等因素,引發憂

鬱症。

--當青少年有無法集中注意力、蹺家、性活動、無聊與不安、攻擊行為與

犯罪之表現時,即為憂鬱的症候之一(黃德祥,2000)

--自殺:

--行政院衛生署(2008)統計資料顯示,15-24 歲的青少年自殺比率,呈現逐

年成長之現象。青少年自殺比率為4%,至2007 年已攀升至7.1%

--青少年自殺或意圖自殺,有四大原因:人格、家庭、同儕與社會因素等

問題(P116,表4-3)

3.物質濫用:為一統稱,包括:抽煙、酗酒、藥物濫用等(好奇心、同儕與藥

物易取得)

4.青少女懷孕:面臨身心調適、學業、子女照顧與養育、經濟等問題,對身

心發展都未成熟的青少年少女及其家庭而言,均極大的挑戰與壓力。

5.青少年犯罪:

--2006 年的少年與青年犯罪比率分別為千分53.54 與千分120.01 比例,明顯

高於成年的千分49.34

--青少年交友圈較複雜、常蹺家與逃學、出入不正當場所,或加入幫派等,

都有可能受同儕或外在環境影響而誤入歧途。

5

二、家庭經濟問題

家庭生命週期發展至家有青少年子女階段,父母的事業發展與家庭所需在此

時期多達到最高峰,亦家庭經濟支出最頻繁與沉重的時期,且夫妻因經濟、工作

與子女教養等因素,婚姻與家庭滿意度也最低,最易引發家庭壓力與危機。

三、夫妻關係

--三明治世代:上有中老年父母,下有子女要照顧的階段。

--若夫妻為子女的教養經費、教養方式、父母的安養與照顧、以及工作,而疏於

溝通及經營夫妻感情,很容易會影響夫妻關係。

--家有青少年子女時期,是家庭壓力最高、婚姻滿意度及家庭滿意度最低的時期。

第五章、家庭收縮期的壓力與危機(P125)

*家庭收縮期係指從子女陸續離開原生家庭開始,家庭成員逐漸減少,直到夫妻死

亡,結束婚姻關係為止。

第一節、子女離家及空巢期的壓力與危機(P127)

一、子女離家階段的潛在壓力與危機

--子女離家階段,係指家庭就如同發射中心,子女長大成人並先後因求學、工作

或成家等因素而陸續離家,直到最後一個子女離開家庭為止。

--主要發展任務是青少年子女長大成人進入成年期,並以支持性的家庭氣氛為基

礎。

--Olson DeFrain(2006)指出,此階段家庭最主要的壓力與挑戰是以經濟為主,其

次為家庭內壓力。

()家庭經濟壓力

--此階段仍為子女的教育經費,以及各類貸款等經濟壓力。

--在子女離家階段,家庭經濟仍是最主要的壓力來源。

()家庭內壓力:

--雖有子女陸續離開原生家庭,若家中仍有未成年子女需父母的照顧與教養,或

已成年但經濟尚未獨立或未婚的子女同住在家中。

-- Olson DeFrain(2006)指出,子女離家階段面臨的壓力與問題,除了經濟壓力

外,還包括:子女教育問題、家庭照顧,與繁重的家務工作等。

二、空巢期的潛在壓力與危機

--空巢期:係指子女均已離家,家中獨留中年父母的階段。

--主要發展任務:面對空巢可能帶來的孤寂、夫妻互相扶持與成長、與子女及孫

子保持良好關係,以及注意自己及家中老年長輩的健康。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類壽命延長,家庭經歷空巢期的時間也隨之拉長。

--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一直扮演照顧養育與教育的角色,進入空巢期為嶄新

階段,必須適應新角色與生活。

()空巢期症候群

--係指父母在子女離家後,因不適應而產生空虛、焦慮或沮喪等情緒,且需一

段調適時間,以適應家庭生活。

--若父母過度重視子女,當子女長大獨立,不再依靠父母的照顧時,否定自我

6

價值感會更加強烈。

--相關研究亦發現,男性也可能產生空巢期症候群,有些父親在此階段,對於

孩子離家會較難接受,可能會懊惱自己以前未花時間和子女相處。

()旋轉門症候群(回飛棒現象或滿巢)

--意義:子女已成年但延後離家,或因失業、經濟、分居、離婚等問題,又回到

原生家庭,使得原本應該空巢的家庭,並未如期發生空巢現象而又被填滿,此

現象稱之。

--當成年子女因各種因素居住於原生家庭,親子雙方若對彼此有不同的期望,則

可能產生親子衝突或親職壓力。

()婚姻關係的挑戰

1.性別交叉現象:

--係指兩性在中年期會表現先前壓抑的特質,亦即男性會變得較容易表達體

貼、細膩、關切等情緒,女性則變得較為果斷、獨立或具有支配性。

--Gutmann (1991)指出,婦女在此時會變得有自信或具有經營管理事務的特點,

當先生對於太太這些轉變感到威脅時,會導致心理或精神上的防衛。

2.婚姻滿意度之爭議

--婚姻滿意度在新婚時期最高,但隨著養育子女階段開始下降,直到子女們離

家後的空巢期階段,才又開始逐漸上升,亦即婚姻滿意度之U 型理論。

--若夫妻的婚姻關係原本即有問題,當子女長大離家後,夫妻覺得對子女與家

庭的責任已盡,便可能選擇離婚,重新展開各自的新生活。

()代間關係的挑戰

--代間關係,包含與老年父母之關係,以及與子女之親子關係。

--三明治世代,指中年人面臨多重的角色,此時不僅是老年父母的子女,還是兒

童與青少年子女的父母,亦是家中上下兩代最主要的經濟支柱。

--中年父母在子女離家後,必須學習放手,但不等於親子關係結束,是重新適應

與成年子女之關係。

()面對生理的老化與轉變

--父母的年齡大多已年屆中年或老年,此時除了面對婚姻、家庭、親子關係的轉

變,還得面對個人生理方面的轉變與老化。

--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停止排卵後而「停經」,有些婦女於停經前的更年期階段,

因女性荷爾蒙的轉變,會有熱潮紅、失眠、憂鬱、焦慮、情緒不穩等徵兆。

--男性:更年期發生較女性晚,但不像女性有明顯的停經信號,更年期症狀會因

人而異。陳景彥(2008)指出,男性更年期通常從40-55 歲間開始,如沮喪、憂鬱、

焦慮、暴躁、不耐煩、易怒、睡眠障礙、性慾和性功能衰退,以及不明原因的

身體不適等症狀(許多當事者不易承認,但配偶易感受到)

第二節、退休與老年期家庭的壓力與危機(P132)

--退休與老年期家庭階段,係指夫妻退休開始,步入老年的階段。

--主要發展任務,繼續調整自己的角色、支持進入中年的子女、發揮人生經驗與智慧、

因應親友的陸續往生,以及回顧與統整自己的一生。

一、退休的潛在壓力與危機

7

退休後的生活有正負面之影響:正面影響--個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以

及可從事個人過去無法達成的事情或夢想;負面--若未妥善規劃,亦有不少挑戰

需克服,如退休後婚姻關係的調適,以及經濟壓力。

()婚姻關係的調適

--相關研究指出,有些妻子在丈夫退休後,會產生不適應的狀況,稱之「退休丈

夫症候群」。

--「退休丈夫症候群」,指妻子在未來退休後,必須花多時間照料先生日常生活

起居,以及感受到先生在退休後,將注意力及重心全放在自己身上,且受先生

的指使而產生身心症狀及反應,如壓力、頭痛、憂鬱、憤怒、肌肉痠痛等症狀。

(此壓力有可能導致婚姻衝突或影響婚姻生活品質。)

--若夫妻在退休前即常有衝突,當兩人都退休後,在家中的時間多,也會產生較

多的婚衝突。

()經濟壓力:

--退休即代表收入的減少。

--許多藍領階級的老年夫妻會有較大的經濟壓力,且對夫妻關係產生較多負面的

影響,如抱怨與不滿意等(周麗端等4 人,1999)

二、老年期家庭的壓力與危機

--老年期家庭,指夫妻步入老年階段,至婚姻生活結束的時期。

--婚姻關係危機:熟齡離婚、家庭照顧者的壓力、經濟壓力、以及隔代教養。

()婚姻關係的危機—熟齡離婚現象

--內政部統計處戶政司(2008)資料顯示,從結婚年數及年齡來分析離婚率,發現

1997 年至2007 年的10 年間:婚齡在30 年以上者,離婚率增加幅度最高,

1997 年增加2.03%;其次婚齡25-29 者,增加1.92%;第三是結婚5-9 年者,

離婚率增加1.02%

--台灣出現婚齡高者離婚漸多的趨勢,這或許與社會對離婚的接受度提高,以及

女性經濟能力提升有關。(有些老年夫妻忍受大半輩子不幸福的婚姻後,在子

女長大且能獨立自主時才提出離婚,開始過自己的生活。)

()疾病與家庭照顧者的壓力

疾病除了會對患病的家屬帶來生理與心理的不適與痛苦外,若所罹患是嚴

重疾病或癌症等,對於家庭照顧者會帶來壓力。

1.家庭照顧者的特徵(P137,表5-3)

--「家庭照顧」係指家庭成員的照顧工作,亦即替罹患慢性生理或心理疾病,

而無法從事「日常生活活動」。

--當家中的老年人有重大疾病時,照顧者的角色通常是配偶、女兒與媳婦,

大多是以女性為主。

--女性比男性更易成為主要照顧者,配偶比成年子女更易成為主要照顧者。

2.家庭照顧者的壓力:

--來自多重角色要求,以及平衡工作,家庭與個人生活之需要。

--當照顧責任重擔超出照顧者所負荷時,不僅照顧者會產生心力耗竭,也會

使婚姻或家人關係趨於緊張。

--家庭照顧者的壓力為:(1)身體負荷、(2)心理壓力與情緒崩潰、(3)生理健康

8

問題、(4)經濟壓力。

--當照顧者也是老年配偶時,不僅要照顧生病的配偶,還面對個人身體老化,

此種老年人照顧老年人的狀況,值得我們關注。

()經濟壓力:貧窮是婚姻失和的另一原因。

()隔代教養之潛在壓力

--成為祖父母晚年生活的另一個家庭角色;當帶、教養孫子女成祖父母日常生活

中最主要的任務時,此「代理父母」的角色,可能帶給老年祖父母潛在的壓力。

--隔代教養,係指祖父母負孫子女最主要的生活照顧與教養工作。

--台灣最常見是孩子的父母親因工作因素,而請父母代為照顧孫子女,照顧時有

白天、全天、週間、數個月至數年等類型;非預期的原因包括父母離婚、死亡、

遺棄、入獄服刑、嚴重的身心障礙或藥物濫用等。

--無預期的代理親職對於中老年人而言,都是身體、情緒與經濟上的負擔。若孩

子的父母未給予情緒或精神支持,或未提供教養費用的經濟支援,將會更加重

祖父母之身心壓力與負荷。

第三節、配偶的死亡(P141)

--「配偶死亡」是所有生命事件中壓力程度最高的。

--女性在老年期較可能面臨喪偶後生活的調適(因女性壽命較男性長、年齡比先生小)

一、生活上的轉變

--配偶死亡,對老年男性或女性,都需要一段調適的時間。

--若老年人未與子女同住,家庭生活則從原來夫妻二人的獨居生活,回歸獨自一人

的單身生活,此時必須面對可能較為孤單的生活,並學習生活情緒上的獨立,重

建自己生活(男性喪偶,更需要學習家務工作處理)

二、心理與情緒問題:

--配偶死亡後,必須喪偶後的心理與情緒的反應,如失落、悲傷與憂鬱(通常持續

1-2 月才會減輕,平均傷痛最常可持續6-12 月。)

--Papalia 3 (2008)指出,喪偶婦女,至少在前5 年時,罹患憂鬱症的比例會升

高。

三、經濟壓力:若經濟需求超過喪偶者自己所能負擔時,將可能陷入貧困的危機。

四、家庭衝突:當配偶死亡時,喪偶者及子女、親戚,首先要面對的即為往生者身後

事的處理,如告別式方式、宗教儀式選擇、……等,若未能達成共識,將可能對

家庭與整個家族關係,帶來紛爭與衝突,甚至造成關係的破裂。

※喪偶事件對個人的壓力與衝擊程度,隨著情境、個人獨特經驗,以及主觀詮釋的不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徐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