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與輔導章第十一章-第十三章
2012年11月18日星期日hoy學長整理(空大書香園地)
第十一章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試述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96年)
(一)個人因素
1.個人生理因素:如遺傳基因影響智力或其他生理發展遲滯、過快、匱乏或對生理不利因素,或先天犯罪傾向或後天腦部受傷或其他意外因素引起之生理傷害。
2.個人心理因素:如人格發展不利因素包括幼年重大創傷經驗或變故。
(二)家庭因素
1.夫妻失和影響子女人格發展
2.破碎家庭,如離婚、遺棄、死亡影響子女失怙
3.父母不良習性,如吸毒、酗酒或從事不正當營業。
4.家庭經濟貧窮以至影響對子女照顧。
5.父母管教態度偏頗,如偏心、溺愛、過嚴過鬆或不管。
(三)學校因素
1.師生關係不適應引發學習抗拒。
2.學校課程缺乏彈性。
3.教師管教態度不當,獎懲方法不當。
4.教師情緒不穩,引發師生衝突。
5.班級人際關係不良,或遭到同儕排斥。
6.學習成績低落引發排斥學習興趣
7.學校功課壓力過大引發拒學或懼學
8.同學暴力或威脅而懼學
9.同學間兩性人際關係因擾如單戀、失戀或三角關係。
(四)社會關係
1.社會經濟衰退引發家庭經濟困境,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甚至失學。
2.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如一味追求流行影響學業。
3.被不良組織或幫派吸收影響學業。
4.社會媒體之不當刺激及示範,影響其行為學習。
(五)發展因素
1.青少年生理發展遲滯。
2.青少年心理發展任務之未能達成。
※吞世代:有小大人之稱,由於他們提前了解接觸了更多事物,在他們思想就是要活在當下,自然也就是缺乏彈性。
※台灣青少年犯罪概況?(95年)
一、多量化:指青少年犯罪者,少年犯罪人口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二、暴力化:指少年暴力犯罪者的數量、少年暴力犯罪人口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三、一般化:指少年犯罪者的家庭經濟狀況為小康與中產以上者有增加的趨勢。
四、女性少年犯增加:指女性少年犯罪者的數量、女性少年犯罪者占少年犯罪之比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五、少年竊盜犯仍居首位:指少年竊盜犯罪嫌疑者的數量、所佔比率都有增加的趨勢。
※試述我國青少年面對的十大難題為何?(95年)
一、大環境壓力引發問題
二、家庭之困境問題
三、兩性交往及性侵害問題
四、教育問題
五、多元社會價值觀分歧之適應問題。
六、少年犯罪校園暴力之威脅
七、國家認同之迷惑。
八、藥物濫用、網路上癮,電玩上癮之氾濫及影響
九、心理適應、精神疾病問題。
十、生涯問題。
※試述青少年的支持系統(支持網路)有那些?
1.自我支持系統:指少年自我概念及處理情緒壓力的方式
2.家庭支持系統:指父母管教、家庭氣氛、家人關係及角色負荷程度。
3.社會支持系統:
(1)經濟:指急難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金錢、物質方面的協助。
(2)情緒:指快樂、痛苦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之精神支持。
(3)服務:指需協助時,親戚、朋友、同學、老師、福利機構提供服務的程度。
※試述如何建立青少年輔導網路系統?
(1)教育系統(含各級學校與教育行政機構)。
(2)主要之社會整合系統:含
1.社會支援系統,如家庭、親屬朋友
2.社區資源網路,如農會、工會、同業工會、宗教組統系統及其他社區資源。
3.危機處理系統:包括醫療網路及社會輔導網路,張老師、生命線、少輔會。
※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95年)
※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
第十二章 青少年輔導策略
※青少年:定義為15~24歲的人口族群。
※試述聯合國青少年政策,應達成的目的為何?
一、減少青少年無防禦能力。
二、增加青少年的支持系統
三、協助青少年發展人類與社會認同
四、幫助青少年有穩家的生涯開展
※試述歐盟的青少年政策為何?
一、青少年事務運作原則與機制
二、變化中青少年生涯轉換與因應。
三、青少年自主與自立兼顧。
四、非正式教育系統服務的提供
五、注重青少年的參與
六、青少年就業政策的擬訂
七、種族排除與仇外之杜絕
八、青少年計畫之策畫及執行。
※試述我國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網領之分析
一、重視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國家重視與關懷。
二、肯定青少年適切發展,才能確保國家社會的長遠發展。
三、確定青少年之良好發展,為社會改善之契機。
※青少年政策白皮書之政策主軸
1.投資青少年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
2.投資青少年參與,催生積極公民社會
3.投資青少年健康,營週優質生活:
4.投資青少年保護,強化社會和諧
※我國青少年政策之省思
一、跳脫投資,無條件之關懷
二、加強「同儕輔導」及「自我成長」教育
三、多元文化教育之加強
四、境養優質成年人終身學習
五、青少年資源網之建構
六、全方位青少年之關懷尤其弱勢青少年
七、社會公眾人物之身教。
八、媒體之自律及公正性
※偏差行為:個人行為顯著地偏離常態,並且妨礙其生活適應者。
※試述青少年偏差行形成之因素(95年)
1.學校因素2.家庭因素3.社會因素4.個人特質之因素
第十三章 青少年輔導方法與校園危機處理
※青少年次文化的特徵:
1.是一種社會變遷的新產物
2.是一種橫斷性的次文化
3.是同齡同質之次文化、行為取向易受同儕認同影響
4.為一種寄生於主流文化之次級文化不能獨立。
※青少年次文化之重要內涵
1.獨特之價值與規範。2.特殊之暗語3.易大眾傳播之影響
4.注重流行風尚5.重視同儕歸屬6.特定身分標準,不同於社會之標準7.同儕支持;8.滿足特殊需求。
※試述「新人類」之社會意識
1.「新人類」似乎較缺乏對別人的信任,尤其女性「新人類」尤然。
2.「新人類」對所謂異己或異端並沒有展現出特別的包容度;對「性關係」並沒有特別的開放。
3.「新人類」對臺灣貧富不均此社會問題之嚴重程度有相當的敏感,社會福利之不滿也特別深刻。
4.「新人類」嚮往之社會福利,傾向於強調政府之福利角色,以及對平等權、工作權和安養權之保障。
※試述一般性策略之青少年輔導方法。
一、關係建立二、認知三、制約學習四、模仿五、環境改變
六、自制七、教育八、支持九、其他少年輔導相關事宜
※自我傷害的定義:
當一個人有意的想對自己的身體做出傷害的行為時,而此企圖以行為表現時,稱之
※試述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分類:
1.自殺:以自己的意願與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
2.企圖自殺:以自己的意煩與手段企圖,嘗試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並不成功。
3.自我傷害:以任何方式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沒有清楚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意識。
4.攻擊行為:有意的傷害他人身心侹康,甚至危及生命的行為。
5.憂鬱反應:情緒上感覺失落沮喪、傷心、悲淒、思想上出現「沒有失望」,「我有罪惡」的想法、行為上表現「突然異乎尋常的行為」、「濫用酒精或藥物」、「攻擊他人」等行為。
※試述青少年產生「自我傷害」行為可能的原因?
1.身體健康因素:如久病不癒
2.心理的重大喪失:如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特具意義的物品、失去重要親人、要好朋友的爭吵或分手等。
3.學業或工作上的失敗:如考試成績的重大退歩、參與某些競賽的失敗。
4.自我成長的危機與困擾:如青少年期身心發展的不平衡、缺乏信心。
5.同儕團體的排斥、或同儕團體的不當次文化。
青少年與兒童「自我傷害」(自殺)之警訊?
1.語言上的線索: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可能由言語中表示,也可能在作文、週記、信件中顯現。
2.行為上的線索:
(1)突然的、明顯的行為改變。
(2)出現與上課或學習方面行為上之問題
(3)放棄人擁有的財務
(4)突然增加酒精或藥物的濫用。
3.環境上的線索:
(1)重要人際關係的結束
(2)家庭發生重大事故。如搬家、財務困難。
(3)顯現對環境的不良適應。並因而失去信心。
4.併發性的線索:
(1)社交行為的退縮 (2)顯現出憂鬱的徵兆(3)情緒不穩定。
(4)睡眠、飲食規則變的紊亂、失眠、顯得疲乏、身體有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