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與輔導
核心家庭是只有一對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的家庭。
雙生涯家庭是指家中夫妻二人都須外出上班,各有自己的工作。
單親家庭是指夫妻雙方已離異或有一方過世,而由其中一方帶著子女單獨生活的家庭。
重組家庭是指夫妻雙方過去個字都離過婚,彼此在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且其家庭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所生小孩。
自願不生育家庭是指指由夫妻二人共同生所組成的家庭。
同性戀家庭是指由二位相同性別者因相愛而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
觀察學習是指人們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動而學習新的行為。
社會階層是指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形成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
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
團體疆域是指團體結構之大小,又可分為群體及小團體兩種,小團體一般約由小於5、6人組成的「死黨」或「密友」;群體是由數個小團體所組成之大團體。
虛擬社群是一種電腦網路所衍生出來的社會群聚現象,由相同嗜好取向的網路使用者編織而成。
代溝是源於代間文化變遷的差異,導致兩代親子形成隔閡與失調的現象。
青少年次級文化是這套屬於青少年社群所獨特具有的生活型態、行為規範以及價值觀念。
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
同儕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一)依附不良:。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分為:1.安全依附型。2.不安全依附型:(1)迴避型。(2)矛盾型。(二)界域侵犯:界域是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三)代溝與溝通不良: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類型:1.低度反應的溝通。2.品質不良的溝通。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四)家庭暴力與虐待。(五)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常見的四種不一致的管教類型:1.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2.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3.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4.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六)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
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一)學校效能與學校文化。(二)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三)教室氣候。(四)學校及教師與父母之互動。(五)同學同儕。(六)人與環境之適配性。
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一)楷模與增強:觀察學習、酬賞或獎勵。(二)從眾與順從:受別人實際或想像影響,導致個人行為改變。(三)社區社會階層: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形成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四)社區次文化:社區貧窮與文化不利,對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1.性別。2.社經位背景。3.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4.經驗。
青少年階段之生涯發展任務:1.覺察有需要「結晶化」。2.能善用資源。3.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4.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5.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6.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7.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8.確定自己之喜好。9.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10.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11.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青少年同儕之特徵:(1)地位之平等性。(2)心理之自由性。(3)接觸之密集性。(4)充分之互動性。(5)關係之密切性。(6)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7)團體之從眾性。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1)分擔諮商輔導工作。(2)被同儕接納度高。(3)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4)提升輔導效果。(5)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6)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1.不知自己之興趣、價值觀,因此缺乏生涯之目標。2.有興趣卻缺乏能力,因此易於遭遇挫折。3.缺乏社會經驗,對於外在之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楚,易於受騙。4.缺乏謀職之能力,因此不易找到適合之工作。5.急於踏入社會,未能妥善作好生涯規劃準備。6.缺乏挫折忍受力。7.易於受到同儕之影響,而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之生涯目標。8.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之缺乏,與長官或同事之人際適應不良。9.學非所用,而未能全力投入工作。10.中輟學業,使得學業中斷又未能專心投入工作生涯。11.介於服兵役前之尷尬期,就業只能找暫時性之工作。12.易受社會黑金之誘惑,而踏入歧途。13.家庭不健全,缺乏適當之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之困惑。14.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訂定之生涯目標不確實際。
網路同儕的特性:1.相對之開放性。2.自主性高。3.網路社群多元性。4.虛擬社群性。5.因應科技性變動高。6.自由溝通性。7.安全感。
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1.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青少年之所以對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主要原因:(1)成功的不同定義。(2)權威的不同態度。(3)兩性關係的不同看待。2.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3.正負面功能兼蓄。4.形成及影響的因素複雜。
青少年次文化的內涵:1.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青少年之所以對成人主流文化的認同疏離與反抗主要原因:(1)成功的不同定義。(2)權威的不同態度。(3)兩性關係的不同看待。2.常遭成人刻板印象的誤解3.正負面功能兼蓄。4.形成及影響的因素複雜。
青少年次級文化行為表徵的若干特色:1.喜歡去熱鬧的地方。2.喜歡輕鬆無拘束的感覺。3.喜歡有個性和時尚感的商品。4.喜歡各式各樣的休閒活動。5.也有不少煩惱。
影響青少年問題發生的原因:1.個人因素:個人生理、心理因素。2.家庭因素:夫妻失和、家庭破碎、父母不良習性、家庭經濟貧窮、父母管教態度偏頗等。3.學校因素:師生關係、課程缺乏彈性、教師管教不當、教師情緒不穩、班級人際關係不良等。4.社會因素:社會經濟引發家庭經濟困境使父母忙於工作未能妥善管教子女、社會不良風氣、不當媒體等。5.發展因素:生理發展遲滯、心理發展任務未能達成。
青少年問題:1.反社會行為:係指違反社會規範之行為。2.非社會行為:即其行為有異於常態,或有心理或社會偏差之行為傾向。1.違規犯過:如違反校規行為。2.心理困擾:如升學壓力。3.學習困擾:如學業成績不佳。4.偏畸習癖即不良習慣與其性格發展不健全有關。5.焦慮性症候即過度焦慮引發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或神經質行為。6.精神病症候即明顯脫離現實、屬於嚴重心理疾病包括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
台灣地區少年犯罪概況之探討:1.多量化。2.暴力化。3.一般化。4.女性少年犯增加。5.少年竊盜犯仍居首位。
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形成因素:1.學校因素:(1)師生關係不良。(2)偏重升學忽視就業班學生。(3)學業成績,操行成績較一般青少年差。(4)同儕間的人際關係差。(5)學校成就愈低挫折愈高。2.家庭因素:(1)家中有犯罪及不道德者。(2)破碎家庭。(3)父母教育知識偏低,不能予子女有適當的管教與控制。(4)家庭氣氛不良、管教子女方法不當。(5)家庭貧困。3.社會因素:(1)不當之休閒活動。(2)不良團體之影響。(3)不良之人際關係。(4)不能發揮個人的社會支持網路。(5)不當之青少年次文化。4.個人特質因素:(1)生理上不平衡的發育:1)自動神經系統不平衡。2)內分泌失調。3)體型上之畸型或官能上的缺陷。(2)性格之發展與環境之不適應。(3)遺傳和智障、性變態可能與近親結婚、遺傳、染色體之便羿等有關聯。(4)性格上之衝突。
同儕團體具有的特質:1.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結在一起。3.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4.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http://tw.myblog.yahoo.com/jw!UjSTR_eeHwHE.kdH9ucL3ek3c.Cg/article?mid=1421&prev=1427&next=142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