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與輔導期末重點7-9 重點整理分享FacebookPlurkYAHOO!
第七章 家庭、學校及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主要係受到先天遺傳所攜備的身心特質,以及後天環境(包括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之影響。
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主要社會環境因素:1.家庭。2.學校。3.社區。
家庭是社會體系建構及運作的重要單位,也是青少年人際關係發展的起點。
家庭的類型:(一)傳統家庭。(二)隔代家庭。(三)核心家庭是只有一對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的家庭。(四)雙生涯家庭是指家中夫妻二人都須外出上班,各有自己的工作。(五)單親家庭是指夫妻雙方已離異或有一方過世,而由其中一方帶著子女單獨生活的家庭。(六)重組家庭是指夫妻雙方過去個字都離過婚,彼此在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且其家庭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所生小孩。(七)自願不生育家庭是指指由夫妻二人共同生所組成的家庭。(八)同性戀家庭是指由二位相同性別者因相愛而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九)單身家庭。
家庭的功能:1.生殖。2.保護。3.社會化。4.規範性行為。5.情感交流。6.賦予社會地位。
就當代的發展建構觀的觀點,認為個體在家庭中成長,他/她會獲取或攜帶在他/她原生家庭裡人際關係的型式,此一發展建構觀可區分為二個不同觀點:1.連續觀:主張「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是會產生持續一生的影響,影響隨後的所有人際關係,影響小孩未來一生中如何建構或連繫與他人的關係」。2.不連續觀:主張「一名小孩的成長與發展,是會產生一種質的改變,故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並不必然就會完全局限或影響往後一生的人際關係型態」。
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一)依附不良:Bowlby提出依附理論主張,嬰兒在生命早期與母親或其照顧者之間親密的情感連結,是其日後社會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分為:1.安全依附型。2.不安全依附型:(1)迴避型。(2)矛盾型。(二)界域侵犯:界域是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界域侵犯的原因:1.不知正常關係的內涵。2.對受虐行為的偏頗責任感,認為自己罪有應得。3.對施虐者的愚忠,加以保護。4.無能力避免別人侵害。5.怕失去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青少年如果遭受界域侵犯或曾在童年時期遭受界域侵犯,可能對於他的自我概念、身心或人際關係發展等,都會產生嚴重不利影響。(三)代溝與溝通不良: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類型:1.低度反應的溝通:溝通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家庭成員負起責任。2.品質不良的溝通:互動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己產生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四)家庭暴力與虐待。(五)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常見的四種不一致的管教類型:1.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2.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3.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4.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六)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
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一)學校效能與學校文化:1.學校效能:升學率的高低、班級教師的績效考評、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結果。2.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價值體系,它對學校教師及學生行為都具有重要影響及指導作用。(二)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正式課程」課程是學校中有計畫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是在一定的程序中進行。「潛在課程」有些活動並非預期中的,而是在預定計畫外發生,其影響很深遠。「非正式課程」教學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較少採用正式課程的教學型態,其課程控制較少,學校的自主性較大,對於學生的影響是比較自然的、間接的。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都是顯而易見的,合稱為「外顯課程」。(三)教室氣候。(四)學校及教師與父母之互動。(五)同學同儕。(六)人與環境之適配性。
社區,或稱社群,或稱共同體,係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之一切社會關係。
同性戀社區:它可以是指一個實際存在的同性戀婦女居住區,也可以指稱一群具有共同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居住在同一地區的同性戀婦女,在中文或稱之「同性戀社群」。
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一)楷模與增強:觀察學習、酬賞或獎勵。(二)從眾與順從:受別人實際或想像影響,導致個人行為改變。(三)社區社會階層: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形成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四)社區次文化:社區貧窮與文化不利,對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
第八章 青少年與生涯
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
生涯的特性:1.連續發展性:涵蓋人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2.察覺性:自我探索、學習了解他人追尋知己、敏察於時、空及環境變化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及確立。3.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重要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學習角色之扮演凸顯於當下階段之重要角色之抉擇,每個人都是主角,也因而有其獨特性。4.生涯發展之探索性:重新探索並確定或修正自己生涯之發展目標。5.終生教育性:因時代資訊增加,自我技能所需,須不斷學習,由幼年至老年皆然。6.生涯敬業性:學習為自己之生涯或生命負責,不僅工作或職業,並擴及婚姻、及個人對生命之態度。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階段:舒伯之觀點,人生整個大週期之由出生—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死亡,包括各階段間之轉換階段以及各階段之發展任務。席理格曼:(1)青少年前期:又稱成長與追尋階段,於青少年前段及青春期階段。(2)青少年期:現實及分離的階段。伯尼稱之為轉換期以強調此階段改變及轉換的重要性。金茲伯格:1.青少年前期:(1) 8~12歲之興趣發展階段,青少年逐漸發展其興趣及喜歡的事。(2) 13~14歲之能力發展階段,即逐漸去探索其能做好的事及能力之發展。2.高中階段:(1) 15~16歲價值階段,青少年由廣泛之職業之知識中,逐漸更確切的覺察其有興趣之職業範圍及因素,特別考慮自己的價值觀及對社會之貢獻,及他未來所希望之生活型態。( 2) 17歲以後之試探階段,青少年所重視的事是由主觀轉為客觀的因素之重視,重視現實較少在意興趣、能力及價值因素,由試探及驗證中發展更合於現實的生涯目標。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1.性別。2.社經位背景。3.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4.經驗。
「結晶化」行為、態度及特徵逐漸形成其人格獨特之自我概念。
青少年階段之生涯發展任務:1.覺察有需要「結晶化」。2.能善用資源。3.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4.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5.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6.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7.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8.確定自己之喜好。9.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10.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11.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青少年生涯成熟之基本概念:強調生涯抉擇是一生中連續之過程,在生命中不同之階段有不同之發展任務,發展任務之完成即代表成熟到某一程度。
生涯成熟的向度:1.生涯(職業)選擇取向:個體對職業選擇的關心程度。2.資訊與計畫:個體對生涯(職業)資訊之掌握程度,即對生涯計畫程度。3.生涯(職業)偏好之一致性:個體對生涯(職業)喜好之一致程度。4.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個體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進行程度。5.生涯(職業)獨立程度:個人對生涯工作選擇之獨立程度。6.生涯(職業)偏好之智慧:個體之特質與其生涯(職業)選擇間尋求適配能力的程度。
青少年之生涯成熟之態度及特徵:1.能獲得足夠之生涯即教育之資訊,並藉此有系統的探索工作世界。2.學習到有效的生涯抉擇或做決定技巧。3.能覺察到自已喜歡之生活方式。4.發展正向的、清楚的且合於實際之自我意象。5.能歸納出一個試探性的生涯計畫及目標,而此目標與其自我意象及偏好之生活形態是適配的。
生涯成熟程度參考舒伯之六個因素群分別為:1.生涯抉擇之一致性。2.生涯抉擇之內容。3.生涯抉擇之現實感。4.生涯抉擇能力。5.生涯抉擇之過程。6.生涯抉擇態度。
我國青少年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一)實用技能班。(二)國中實用技藝班。(三)我國職業訓練之管道。
我國青少年之就業概況:(一)青少年勞動力參與率概況。(二)青少年就業與失業概況。(三)青少年從事之行業。
青少年失業之輔導措施:1.延長國民義務教育或以職業教育訓練之技藝訓練至12年。2.推動青少年人力資源發展工作,提供青少年技能提昇或其他技能獲得的機會。3.對入伍服務少年,提供符合社會、產業發展需要的教育訓練,減少等待服兵役時間,退伍前就業輔導措施。4.擴大青少年創業輔導與貸款,協助青年實現理想。5.將初次尋職者納入就業保險保障範圍與對象,提供失業青少年的工作薪資補貼,並負擔雇主必要的訓練成本。6.提供稅賦減少誘因,鼓勵企業僱用青少年並提供必要的訓練。7.訂定教育和訓練、工作協尋與諮商結合的青少年就業促進方案。8.提供青少年工作與諮商有關的協助,協助包括就業初期的諮商與職場適應輔導。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基本觀念:青少年之生涯規劃教育,必須從父母、師長、學生三方面同時並進,方能更加提升輔導之效能」,即由「人盡其才」之觀點來發展青少年的「才」。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特性:1.國中學生方面:(1)同儕間的影響力逐漸大於家庭的影響力。(2)由於歸屬感的需求較易有從眾心理的影響。(3)希望功脫父母之約束追求獨立。(4)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之學習較多。2.高中(職)學生方面:(1)重視升學考試或準備就業。(2)重視人際關係之學習包括與師長、朋友及異性之人際溝通。(3)了解並體會積極自我觀念對自己的影響。(4)決定技巧之學習。
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1.不知自己之興趣、價值觀,因此缺乏生涯之目標。2.有興趣卻缺乏能力,因此易於遭遇挫折。3.缺乏社會經驗,對於外在之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楚,易於受騙。4.缺乏謀職之能力,因此不易找到適合之工作。5.急於踏入社會,未能妥善作好生涯規劃準備。6.缺乏挫折忍受力。7.易於受到同儕之影響,而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之生涯目標。8.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之缺乏,與長官或同事之人際適應不良。9.學非所用,而未能全力投入工作。10.中輟學業,使得學業中斷又未能專心投入工作生涯。11.介於服兵役前之尷尬期,就業只能找暫時性之工作。12.易受社會黑金之誘惑,而踏入歧途。13.家庭不健全,缺乏適當之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之困惑。14.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訂定之生涯目標不確實際。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1.生涯探索:包括個人興趣、價值觀、性向及能力、成就對於個人未來擇業之影響性。2.生涯準備:(1)由了解學校之學科與未來升學或就業之關係,了解參加就業輔導機構之職業訓練。(2)生活適應能力之準備。(3)學習了解未來從事工作之具備資格及能力。(4)學習與同儕或長輩人際溝通及處理衝突的能力。(5)學習由升學或就業之探索過程發展生涯計畫。(6)敬業態度之培養。(7)兩性尊重態度之培養。(8)了解個人工作表現與成就的因素。3.生涯決定之技巧:如升學或就業,課程之選擇、未來學習生涯之規劃與抉擇能力之培養。並為決定負責。4.工作世界之探索:(1)對於外在工作世界,尤其個人未來生涯規劃可能之行業之關心與了解。(2)對工作世界有工確之認識。(3)知道如何尋找、評估及解釋職業資料。(4)了解社會現況需求對職業結構的影響。(5)藉由工讀或志服務工作增加及探索工作經驗。(6)具備謀職之基本技巧。5.了解自己之嗜好及休閒活動的安排,並嘗試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一)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1.落實國中輔導活動課程之生涯輔導措施。2.以家族職業樹之探索協助青少年了解父母系家族之職業。3.邀請同學不同職業父母代表,介紹職業概況、具備條件、未來發展及市場需求。4.學校輔導室配合生涯輔導措施,規劃適宜之心理測計畫。5.依興趣分組訪問相關家長或老師安排或陪同訪問相關機構。6.學校舉辦相關之輔導活動。7.與相關輔導機構舉辦生涯輔導活動。8.舉辦生涯升學之說明會。9.利用校園網路系統BBS站回答青少年生涯困境或發表意見。10.邀請父母或關鍵之重要他人共同協助子女實施生涯教育。(二)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1.結構式課程之安排。2.實施團體生涯諮商。3.對有需要之學生實施生涯個別諮商。4.主題工作坊。5.善用評量工具。6.運用已開發之生涯電腦輔助系統。7.升學或職業資訊之提供。8.就業及安置計畫之輔導與規劃。(三)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之輔導:1.對於沒有升學意願青少年經輔導確定後及早輔導技藝教育探索。2.就業青少年加強職業倫理、勞工權益及勞工衛生安全教育。3.中輟少年於合於輔導及法律原則下,輔導於中途學校加強輔導。4.不適任父母之強制接受親職教育。5.加強職業訓練機構之青少年生涯輔導工作。6.等待服兵役之青少年政府宜協調有關單位研究稍具彈性解決方式,以免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7.於軍中與職訓機構研究,待退官兵者宜實施退伍前之職業輔導。
第九章 青少年與同儕
同儕: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同儕團體具有的特質:1.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結在一起。3.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4.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1)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2)同儕交往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3)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4)青少年同儕關係為人格發展重要關鍵。(5)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及學習。(6)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7)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羞行為影響甚大。(8)父母及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
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一)團體疆域:指團體結構之大小,又可分為群體及小團體兩種,小團體一般約由小於5、6人組成的「死黨」或「密友」;群體是由數個小團體所組成之大團體。(二)團體角色:領導者和核心者。若以社會計量法,亦有超級巨星、明星、攀援者、跟隨者、被孤立者、觀察者之多元角色。
網路同儕:泛指一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雙方有情感的支持,或資訊的交換、學習等經驗者。
網路同儕的特性:1.相對之開放性。2.自主性高。3.網路社群多元性。4.虛擬社群性。5.因應科技性變動高。6.自由溝通性。7.安全感。
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1.情感支持。2.行為楷模。3.正向學習。4.同儕互學。5.增廣見聞。6.資訊交換。7.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
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1.虛假性。2.犯罪性。3.假性人格。4.負向學習。5.不實傳播。6網路自殺。7相對人際關係窄化。8網路上癮。9生理影響。
青少年同儕之特徵:(1)地位之平等性。(2)心理之自由性。(3)接觸之密集性。(4)充分之互動性。(5)關係之密切性。(6)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7)團體之從眾性。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1)分擔諮商輔導工作。(2)被同儕接納度高。(3)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4)提升輔導效果。(5)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6)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同儕輔導推動的五個要素:(一)人的因素:1.同儕輔導推動工作者之熱誠、專業能力、經驗、方法。2.機構主管之支持。3.同儕輔導員之特質。4.受同儕輔導當事人之特質及意願。(二)事的因素:1.同儕輔導員之召募、訓練與篩選。2.計劃之周延及推動之相關配套措施。3.專業督導之必性。4.效果評估與檢討。(三)時的因素:青少年同儕輔導需考慮青少年發展因素,配合其發展階段之任務。(四)地的因素:青少年輔導之環境,需要考慮其特性,例如不限於戶內,安全之考量,活動之空間及隱私性。(五)物的因素:同儕輔導亦可使用輔助教具,如探索教育。
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1)了解需求。(2)確定方式。(3)善用資源。(4)把握動機與志願性。(5)提供訓練與督導。(6)效果評估。
同儕輔導實例:(1)儲備訓練階段。(2)招募學員及營前準備階段。(3)營中輔導活動。(4)營後追蹤輔導活動。(5)評估及經驗傳承。
重點整理分享FacebookPlurkYAHOO!
第七章 家庭、學校及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
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主要係受到先天遺傳所攜備的身心特質,以及後天環境(包括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之影響。
影響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主要社會環境因素:1.家庭。2.學校。3.社區。
家庭是社會體系建構及運作的重要單位,也是青少年人際關係發展的起點。
家庭的類型:(一)傳統家庭。(二)隔代家庭。(三)核心家庭是只有一對夫妻和其未婚子女的家庭。(四)雙生涯家庭是指家中夫妻二人都須外出上班,各有自己的工作。(五)單親家庭是指夫妻雙方已離異或有一方過世,而由其中一方帶著子女單獨生活的家庭。(六)重組家庭是指夫妻雙方過去個字都離過婚,彼此在結婚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且其家庭成員往往都包括夫妻二人過去各自與前配偶所生小孩。(七)自願不生育家庭是指指由夫妻二人共同生所組成的家庭。(八)同性戀家庭是指由二位相同性別者因相愛而共同生活所組成的家庭。(九)單身家庭。
家庭的功能:1.生殖。2.保護。3.社會化。4.規範性行為。5.情感交流。6.賦予社會地位。
就當代的發展建構觀的觀點,認為個體在家庭中成長,他/她會獲取或攜帶在他/她原生家庭裡人際關係的型式,此一發展建構觀可區分為二個不同觀點:1.連續觀:主張「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是會產生持續一生的影響,影響隨後的所有人際關係,影響小孩未來一生中如何建構或連繫與他人的關係」。2.不連續觀:主張「一名小孩的成長與發展,是會產生一種質的改變,故生命早期的親子關係型態,並不必然就會完全局限或影響往後一生的人際關係型態」。
不利青少年發展的家庭問題:(一)依附不良:Bowlby提出依附理論主張,嬰兒在生命早期與母親或其照顧者之間親密的情感連結,是其日後社會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礎。嬰兒對母親的依附行為分為:1.安全依附型。2.不安全依附型:(1)迴避型。(2)矛盾型。(二)界域侵犯:界域是指家中成員、上下世代、或小系統之間的生理、心理空間。界域侵犯的原因:1.不知正常關係的內涵。2.對受虐行為的偏頗責任感,認為自己罪有應得。3.對施虐者的愚忠,加以保護。4.無能力避免別人侵害。5.怕失去與加害者之間的關係。青少年如果遭受界域侵犯或曾在童年時期遭受界域侵犯,可能對於他的自我概念、身心或人際關係發展等,都會產生嚴重不利影響。(三)代溝與溝通不良:親子溝通常見的問題類型:1.低度反應的溝通:溝通未能掌握訊息,無法激發家庭成員負起責任。2.品質不良的溝通:互動雙方未能充分反映自己真正的情緒,從而使自己產生矛盾、主題扭曲、言行突然改變、使用未完成語句等。3.不一致或矛盾的溝通:家庭成員常傳送複雜而矛盾的訊息,且常含有邈視或諷刺的面部表情或姿勢。(四)家庭暴力與虐待。(五)父母管教態度不一致:常見的四種不一致的管教類型:1.視父母心情而定的管教。2.父母標準異於一般家庭的管教。3.前後態度不一致的管教。4.父母執行方式不一致的管教。(六)藥物濫用與少女懷孕。
學校對青少年的影響因素:(一)學校效能與學校文化:1.學校效能:升學率的高低、班級教師的績效考評、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結果。2.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價值體系,它對學校教師及學生行為都具有重要影響及指導作用。(二)教育結構與課程結構:「正式課程」課程是學校中有計畫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是在一定的程序中進行。「潛在課程」有些活動並非預期中的,而是在預定計畫外發生,其影響很深遠。「非正式課程」教學是以學生活動為主,較少採用正式課程的教學型態,其課程控制較少,學校的自主性較大,對於學生的影響是比較自然的、間接的。正式課程與非正式課程都是顯而易見的,合稱為「外顯課程」。(三)教室氣候。(四)學校及教師與父母之互動。(五)同學同儕。(六)人與環境之適配性。
社區,或稱社群,或稱共同體,係指在某些邊界線、地區、或領域內發生作用之一切社會關係。
同性戀社區:它可以是指一個實際存在的同性戀婦女居住區,也可以指稱一群具有共同觀念和生活方式,但不一定居住在同一地區的同性戀婦女,在中文或稱之「同性戀社群」。
社區對青少年發展之主要影響因素:(一)楷模與增強:觀察學習、酬賞或獎勵。(二)從眾與順從:受別人實際或想像影響,導致個人行為改變。(三)社區社會階層:在一個社會之中,根據一個人的權力、財富、名望等因素,形成高低不同的社會等級。(四)社區次文化:社區貧窮與文化不利,對青少年造成惡劣影響。
第八章 青少年與生涯
生涯是個體整體生活形態連續發展的成長歷程,不僅包括個人一生從事的工作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之總稱,也包括其他非工作或職業的活動。
生涯的特性:1.連續發展性:涵蓋人之一生整體生活及生命之連續發展。2.察覺性:自我探索、學習了解他人追尋知己、敏察於時、空及環境變化因素,對自己生涯目標之抉擇及確立。3.角色扮演的獨特性:由生活重要事件及人生不同階段之重要劇場,學習角色之扮演凸顯於當下階段之重要角色之抉擇,每個人都是主角,也因而有其獨特性。4.生涯發展之探索性:重新探索並確定或修正自己生涯之發展目標。5.終生教育性:因時代資訊增加,自我技能所需,須不斷學習,由幼年至老年皆然。6.生涯敬業性:學習為自己之生涯或生命負責,不僅工作或職業,並擴及婚姻、及個人對生命之態度。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階段:舒伯之觀點,人生整個大週期之由出生—成長期—探索期—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死亡,包括各階段間之轉換階段以及各階段之發展任務。席理格曼:(1)青少年前期:又稱成長與追尋階段,於青少年前段及青春期階段。(2)青少年期:現實及分離的階段。伯尼稱之為轉換期以強調此階段改變及轉換的重要性。金茲伯格:1.青少年前期:(1) 8~12歲之興趣發展階段,青少年逐漸發展其興趣及喜歡的事。(2) 13~14歲之能力發展階段,即逐漸去探索其能做好的事及能力之發展。2.高中階段:(1) 15~16歲價值階段,青少年由廣泛之職業之知識中,逐漸更確切的覺察其有興趣之職業範圍及因素,特別考慮自己的價值觀及對社會之貢獻,及他未來所希望之生活型態。( 2) 17歲以後之試探階段,青少年所重視的事是由主觀轉為客觀的因素之重視,重視現實較少在意興趣、能力及價值因素,由試探及驗證中發展更合於現實的生涯目標。
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因素:1.性別。2.社經位背景。3.相關重要他人之因素。4.經驗。
「結晶化」行為、態度及特徵逐漸形成其人格獨特之自我概念。
青少年階段之生涯發展任務:1.覺察有需要「結晶化」。2.能善用資源。3.能覺察其生涯計畫必須考慮的有關因素。4.能覺察影響其生涯目標可能之意外事件。5.能分辨及分析自己之興趣及價值觀。6.覺察現在與未來之關係。7.能覺察並歸納出自己生涯上之偏好。8.確定自己之喜好。9.能掌握對自己生涯偏好之資訊。10.能為自己喜好之生涯做生涯計畫。11.能智慧的生涯抉擇。
青少年生涯成熟之基本概念:強調生涯抉擇是一生中連續之過程,在生命中不同之階段有不同之發展任務,發展任務之完成即代表成熟到某一程度。
生涯成熟的向度:1.生涯(職業)選擇取向:個體對職業選擇的關心程度。2.資訊與計畫:個體對生涯(職業)資訊之掌握程度,即對生涯計畫程度。3.生涯(職業)偏好之一致性:個體對生涯(職業)喜好之一致程度。4.個人特質之結晶化:個體形成個人自我概念之進行程度。5.生涯(職業)獨立程度:個人對生涯工作選擇之獨立程度。6.生涯(職業)偏好之智慧:個體之特質與其生涯(職業)選擇間尋求適配能力的程度。
青少年之生涯成熟之態度及特徵:1.能獲得足夠之生涯即教育之資訊,並藉此有系統的探索工作世界。2.學習到有效的生涯抉擇或做決定技巧。3.能覺察到自已喜歡之生活方式。4.發展正向的、清楚的且合於實際之自我意象。5.能歸納出一個試探性的生涯計畫及目標,而此目標與其自我意象及偏好之生活形態是適配的。
生涯成熟程度參考舒伯之六個因素群分別為:1.生涯抉擇之一致性。2.生涯抉擇之內容。3.生涯抉擇之現實感。4.生涯抉擇能力。5.生涯抉擇之過程。6.生涯抉擇態度。
我國青少年接受職業訓練的機會:(一)實用技能班。(二)國中實用技藝班。(三)我國職業訓練之管道。
我國青少年之就業概況:(一)青少年勞動力參與率概況。(二)青少年就業與失業概況。(三)青少年從事之行業。
青少年失業之輔導措施:1.延長國民義務教育或以職業教育訓練之技藝訓練至12年。2.推動青少年人力資源發展工作,提供青少年技能提昇或其他技能獲得的機會。3.對入伍服務少年,提供符合社會、產業發展需要的教育訓練,減少等待服兵役時間,退伍前就業輔導措施。4.擴大青少年創業輔導與貸款,協助青年實現理想。5.將初次尋職者納入就業保險保障範圍與對象,提供失業青少年的工作薪資補貼,並負擔雇主必要的訓練成本。6.提供稅賦減少誘因,鼓勵企業僱用青少年並提供必要的訓練。7.訂定教育和訓練、工作協尋與諮商結合的青少年就業促進方案。8.提供青少年工作與諮商有關的協助,協助包括就業初期的諮商與職場適應輔導。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基本觀念:青少年之生涯規劃教育,必須從父母、師長、學生三方面同時並進,方能更加提升輔導之效能」,即由「人盡其才」之觀點來發展青少年的「才」。
青少年之生涯發展特性:1.國中學生方面:(1)同儕間的影響力逐漸大於家庭的影響力。(2)由於歸屬感的需求較易有從眾心理的影響。(3)希望功脫父母之約束追求獨立。(4)性別角色態度發展受到同性別角色之學習較多。2.高中(職)學生方面:(1)重視升學考試或準備就業。(2)重視人際關係之學習包括與師長、朋友及異性之人際溝通。(3)了解並體會積極自我觀念對自己的影響。(4)決定技巧之學習。
青少年生涯發展之問題:1.不知自己之興趣、價值觀,因此缺乏生涯之目標。2.有興趣卻缺乏能力,因此易於遭遇挫折。3.缺乏社會經驗,對於外在之工作世界認識不清楚,易於受騙。4.缺乏謀職之能力,因此不易找到適合之工作。5.急於踏入社會,未能妥善作好生涯規劃準備。6.缺乏挫折忍受力。7.易於受到同儕之影響,而未能正確判斷適合自己之生涯目標。8.人際關係或社交技巧之缺乏,與長官或同事之人際適應不良。9.學非所用,而未能全力投入工作。10.中輟學業,使得學業中斷又未能專心投入工作生涯。11.介於服兵役前之尷尬期,就業只能找暫時性之工作。12.易受社會黑金之誘惑,而踏入歧途。13.家庭不健全,缺乏適當之家庭支持,而產生生涯之困惑。14.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訂定之生涯目標不確實際。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目標:1.生涯探索:包括個人興趣、價值觀、性向及能力、成就對於個人未來擇業之影響性。2.生涯準備:(1)由了解學校之學科與未來升學或就業之關係,了解參加就業輔導機構之職業訓練。(2)生活適應能力之準備。(3)學習了解未來從事工作之具備資格及能力。(4)學習與同儕或長輩人際溝通及處理衝突的能力。(5)學習由升學或就業之探索過程發展生涯計畫。(6)敬業態度之培養。(7)兩性尊重態度之培養。(8)了解個人工作表現與成就的因素。3.生涯決定之技巧:如升學或就業,課程之選擇、未來學習生涯之規劃與抉擇能力之培養。並為決定負責。4.工作世界之探索:(1)對於外在工作世界,尤其個人未來生涯規劃可能之行業之關心與了解。(2)對工作世界有工確之認識。(3)知道如何尋找、評估及解釋職業資料。(4)了解社會現況需求對職業結構的影響。(5)藉由工讀或志服務工作增加及探索工作經驗。(6)具備謀職之基本技巧。5.了解自己之嗜好及休閒活動的安排,並嘗試去了解這些內容與未來職業發展之關係。
青少年生涯輔導之具體方式:(一)加強國中青少年之生涯輔導:1.落實國中輔導活動課程之生涯輔導措施。2.以家族職業樹之探索協助青少年了解父母系家族之職業。3.邀請同學不同職業父母代表,介紹職業概況、具備條件、未來發展及市場需求。4.學校輔導室配合生涯輔導措施,規劃適宜之心理測計畫。5.依興趣分組訪問相關家長或老師安排或陪同訪問相關機構。6.學校舉辦相關之輔導活動。7.與相關輔導機構舉辦生涯輔導活動。8.舉辦生涯升學之說明會。9.利用校園網路系統BBS站回答青少年生涯困境或發表意見。10.邀請父母或關鍵之重要他人共同協助子女實施生涯教育。(二)高中(職)青少年之生涯輔導:1.結構式課程之安排。2.實施團體生涯諮商。3.對有需要之學生實施生涯個別諮商。4.主題工作坊。5.善用評量工具。6.運用已開發之生涯電腦輔助系統。7.升學或職業資訊之提供。8.就業及安置計畫之輔導與規劃。(三)對於未在學之青少年之輔導:1.對於沒有升學意願青少年經輔導確定後及早輔導技藝教育探索。2.就業青少年加強職業倫理、勞工權益及勞工衛生安全教育。3.中輟少年於合於輔導及法律原則下,輔導於中途學校加強輔導。4.不適任父母之強制接受親職教育。5.加強職業訓練機構之青少年生涯輔導工作。6.等待服兵役之青少年政府宜協調有關單位研究稍具彈性解決方式,以免影響青少年生涯發展。7.於軍中與職訓機構研究,待退官兵者宜實施退伍前之職業輔導。
第九章 青少年與同儕
同儕:係指年齡層相同或相近的同伴、友伴、同學、或朋友。
同儕團體:通常指年齡相當之友伴,因互動所形成之團體。
同儕團體具有的特質:1.年齡相近,價值與需求一致。2.處境相似,情誼密切,有助於團結在一起。3.成員平等,沒有居於絕對優越地位者。4.互動自由,沒有長輩。
青少年同儕團體之重要:(1)青少年情緒支持的重要資源。(2)同儕交往為青少年生活的重心。(3)同儕學習為青少年學習重要管道。(4)青少年同儕關係為人格發展重要關鍵。(5)提供青少年社會化之經驗及學習。(6)同儕接納及分擔父母關懷功能。(7)青少年同儕對青少年之偏羞行為影響甚大。(8)父母及老師亦可學習當青少年之同儕。
青少年之同儕團體結構:(一)團體疆域:指團體結構之大小,又可分為群體及小團體兩種,小團體一般約由小於5、6人組成的「死黨」或「密友」;群體是由數個小團體所組成之大團體。(二)團體角色:領導者和核心者。若以社會計量法,亦有超級巨星、明星、攀援者、跟隨者、被孤立者、觀察者之多元角色。
網路同儕:泛指一切在網路上所認識的朋友,雙方有情感的支持,或資訊的交換、學習等經驗者。
網路同儕的特性:1.相對之開放性。2.自主性高。3.網路社群多元性。4.虛擬社群性。5.因應科技性變動高。6.自由溝通性。7.安全感。
網路同儕之正向影響:1.情感支持。2.行為楷模。3.正向學習。4.同儕互學。5.增廣見聞。6.資訊交換。7.除去現實生活中的限制。
網路同儕之負向影響:1.虛假性。2.犯罪性。3.假性人格。4.負向學習。5.不實傳播。6網路自殺。7相對人際關係窄化。8網路上癮。9生理影響。
青少年同儕之特徵:(1)地位之平等性。(2)心理之自由性。(3)接觸之密集性。(4)充分之互動性。(5)關係之密切性。(6)相互接納及認可之體諒性。(7)團體之從眾性。
青少年同儕輔導之功能:(1)分擔諮商輔導工作。(2)被同儕接納度高。(3)減少建立輔導關係時間。(4)提升輔導效果。(5)同儕輔導員亦可得到自助助人效果。(6)彌補專業輔導人員之不足。
同儕輔導推動的五個要素:(一)人的因素:1.同儕輔導推動工作者之熱誠、專業能力、經驗、方法。2.機構主管之支持。3.同儕輔導員之特質。4.受同儕輔導當事人之特質及意願。(二)事的因素:1.同儕輔導員之召募、訓練與篩選。2.計劃之周延及推動之相關配套措施。3.專業督導之必性。4.效果評估與檢討。(三)時的因素:青少年同儕輔導需考慮青少年發展因素,配合其發展階段之任務。(四)地的因素:青少年輔導之環境,需要考慮其特性,例如不限於戶內,安全之考量,活動之空間及隱私性。(五)物的因素:同儕輔導亦可使用輔助教具,如探索教育。
同儕輔導之實施原則:(1)了解需求。(2)確定方式。(3)善用資源。(4)把握動機與志願性。(5)提供訓練與督導。(6)效果評估。
同儕輔導實例:(1)儲備訓練階段。(2)招募學員及營前準備階段。(3)營中輔導活動。(4)營後追蹤輔導活動。(5)評估及經驗傳承。
留言列表